news-details
台湾死亡人数逐年增多,如同日本社会每年「孤独死」有数万人,随着「多死社会」议题迎面而来,基督徒準备好了吗?(图/shutterstock)

「高龄化社会」时有耳闻;而「多死社会」将临,我们听过且準备好了吗?

 

根据国发会资料推估,到2031年,台湾死亡人数(22万人)是出生人数(11万)的两倍。而日本每年「孤独死」有数万人,台湾独居老人亦愈来愈多,不仅有孤独死的问题,还有「多死社会」问题,随之衍生是各县市陆续传出「死无葬身之地」警讯…

 

基督徒对于生与死,该有哪些立场与眼光呢? 

「多死社会」打出的第一声警鐘,是什么?

「2025年问题」意指台湾进入高龄乃至于超高龄社会后,种种问题将接踵而来,打出第一声警鐘的「多死社会」,即意味着死亡人数不断爬升,延伸出临终场所、殡葬设施不足、死亡之前各种医疗及长照大量耗用,医疗场所可能不堪负荷等社会现象…将成为所有人必须面对的警鐘。

 

《渴慕神》专栏作家格雷格·莫尔斯(Greg Morse),拥有伯利恆学院和神学院学位的他提到,多年来曾与几位基督徒交谈都曾表示:「对他们来说,死亡比生存更好。」 为何即使年龄、种族不同,性格和理由都不同,仍有想死的念头…?

 

莫尔斯点出,大多数人一生路途上,只能逃避日益逼近的恐惧,基督信仰虽也教导「残害自我生命」是触犯神创造的美意、是犯罪的。然,当人一有负面思想时,就容易「求死」。

 

从而引思,不妨先想一想:圣经中其实有不少人物也曾有「求死念头」,而神怎么做呢?

 

《圣经》记载歷代中生活在挣扎深渊的多位上帝僕人,也曾发出求死唿声,因此我们并不孤单,实际上,神使用了他们最困难的时候,赐下丰厚恩慈与怜恤。

  • news-details
  • 看看《圣经》中曾求死的五位人物:约伯、摩西、约拿、以利亚及保罗,神如何恩待他们。(图/shutterstock)

五位圣经人物「求死」,神仍赐恩典

 

约伯:绝望的父亲

哦,但愿我能得到我的请求,但愿上帝满足我的希望,但愿上帝乐意粉碎我,但愿他鬆开手,将我斩断! (约伯记6:8-9)

 

痛苦中哀声求死的祈祷是常见的。请来看看约伯(Job),一个义人,圣经形容: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约伯记 1:8b)。但当他所有一切家产财富突然消失、许多僕人被杀,十个孩子都被埋在一座被狂风吹倒的房子下面,只剩下他坐在灰烬中,皮肤上长满脓疱,周围都是指责他的朋友,其心裡承受着难以负担的沉重。

 

进而约伯悲痛欲绝,咒骂自己出生的那一天:「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约伯记3:3)。他自言自语道: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心中愁苦的人为何有生命赐给他呢?他们切望死,却不得死;求死,胜于求隐藏的珍宝。他们寻见坟墓就快乐,极其欢喜。(约伯记3:20-22)。

 

或许你和约伯一样,经歷过巨大损失、正坐在颓丧废墟中,回忆往事,怀念挚爱,无法忍受地凝视前方,却只见无尽黑夜,以为希望已成过去。

 

想想,神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人,且扶助所有约伯的哀求——耶和华后来赐福给约伯比先前更多。(约伯记42:12)

 

有些受难者,可能无法从约伯的「童话」结局中找到安慰;事实上,旧约时代的约伯重获赏赐,还不及现今基督荣耀的生命在我们裡面的一半: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哥林多后书 4:17)。鼓励你我,继续相信、继续信任,荣耀的神将会显现。

 

摩西:疲惫的领袖

你这样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时将我杀了,不叫我见自己的苦情。(民数记11:15 )

 

摩西在带领以色列民来到旷野,歷经长途跋涉的过程,发出第二次「求死」祈祷。

 

第一次是在金牛犊之乱,他为百姓代祷:倘或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出埃及记32:32)。此刻的他是一名负担过重、精疲力竭的领导人,只想祈求死亡。

 

当时,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众百姓发怨言,抱怨「他们的不幸」,恶语达到耶和华的耳中。

 

他们中间的閒杂人大起贪慾的心;以色列人又哭号说:谁给我们肉吃呢?我们记得,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就吃鱼,也记得有黄瓜、西瓜、韮菜、葱、蒜。现在我们的心血枯竭了,除这吗哪以外,在我们眼前并没有别的东西。(民数记11:4-6 )

 

忘恩负义已扭曲以色列民的心智,目不转睛地向摩西哭号,叛逆地嘟囔着多么想念埃及。摩西仰望上帝,惊唿:管理这百姓的责任太重了,我独自担当不起。你这样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时将我杀了,不叫我见自己的苦情。(民数记11:14-15)

 

当你因沉重双臂而无法承受重担、疲惫不堪,甚至想死去,请去面见摩西的神,神没有杀害摩西,而是派了70位长老协助其工作,更承诺提供以色列人肉食。

 

当我们学习然倚靠神并祷告,慈悲的天父将赐福、保守,减轻我们一切负担与忧愁,举起并坚固我们的双臂。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从以色列的长老中招聚七十个人,就是你所知道作百姓的长老和官长的,到我这裡来,领他们到会幕前,使他们和你一同站立。我要在那裡降临,与你说话,也要把降于你身上的灵分赐他们,他们就和你同当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独自担当。

—民数记11:16-17

约拿:愤怒的传道

耶和华啊,现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约拿书4:3 )

 

当许多人读到「逃避耶和华」的约拿时,应该深感困惑不解。他如此冷酷的决心,不愿前往以色列的敌人亚述人的首都尼尼微,更不愿向其住民宣扬神的怜悯,拒绝成为拯救他们的传道人。

 

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在他背弃使命后,上帝却将他从大鱼口中救出,免于溺毙在海裡;当他在城外等待观看火灾时,神也给他清爽树荫,但约拿仍不愿放下仇恨。

 

他极度愤怒且逃离神,向耶和华祷告说:「耶和华啊,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吗?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灾,所以我急忙逃往他施去。耶和华啊,现在求你取我的命吧!我死了比活着还好(约拿书4:2-3)」

 

由于当时亚述人是一群残暴民族,以致约拿发怒不愿拯救他们。反观我们,或许也常在心裡「谋杀」那些曾冤枉我们的人,深受怨恨毒素的影响。

 

对此,主再次耐心回应。当你被灼伤时,祂提供遮荫;逃跑时,祂使你得免受害。神更像一位长期受苦的父亲询问着: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约拿书4:4)

 

很多时候,我们做得不好,也常发出愚蠢的求死祷告。

 

约拿让你我看见,只要悔改、向天父寻求帮助,将领受神慷慨的宽恕。我们可以祷告神:「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马太福音6:12)。

  • news-details
  • 面对求死祷告,神依然赐下慷慨的宽恕及救恩。(图/shutterstock)

以利亚:令人畏惧的先知

以利亚见这光景就起来逃命,到了犹大的别是巴,将僕人留在那裡,自己在旷野走了一日的路程,来到一棵罗腾【小树名,松类;下同】树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说: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列王纪上19:3-4)

 

以利亚最辉煌的时刻,乃是在与亚哈和巴力450名先知的对决中获胜,使耶和华在以色列人面前降下火、雨,成为一位真正的先知行走在百姓中间。

 

耶洗别一听见以利亚杀了450名巴力的先知后,发誓要将他也杀死。「他就惧怕,起来逃命」(列王纪上19:3)。逃跑过程,以利亚躲在荒野,坐在一棵树下,试图安息并祈祷自己不要醒来: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

 

以利亚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回顾经歷神圣恩典时,是否继续将自己託付给忠实的造物主。

 

神一再以同情恩待以利亚,叫他起来吃饭,在旷野为其提供新鲜食物一瓶水与炭火烧的饼,供应他继续旅程中的一切所需。(列王记上19:5-8)。

 

想想,我们是否因惧怕活着的人而求死呢?耶稣告诉我们,「我的朋友,我对你们说,那杀身体以后不能再做什么的,不要怕他们。」(路加福音12:4)。

 

保罗:热切的使徒

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立比书1:23)

 

对于那些祈求死亡的神人,神的回应仍是充满父亲般的慈心怜悯。

 

无论是约拿的鄙视且发怒,或像摩西一样在重担下哭泣,还是如同先知以利亚避免追杀而逃命,甚至是像约伯一样渴望解脱,请思想,恩典父神藉由独生爱子耶稣所做的一切,使基督徒存有「永恆生命」的盼望。使徒保罗显明: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

 

看见这五位圣经人物的「心情」,提醒我们,不应该渴望为了死亡而死,更不要为了逃避烦恼而渴望在睡梦中睡去,应专注于基督永恆的生命!

  • news-details
  • 不管多死社会如何迎面而来,上帝却要我们赢在「终点」,那才是终久的智慧。(图/shutterstock)

面对多死,上帝要我们赢在终点

基督徒可以透过神的话,为「死」做决定,回到圣灵中越发体会生命的盼望。本报张文亮教授于专栏曾分享,聪明的童女是到末了还有油;忠心的管家是到见主面时还在作生意;迦南的婚筵是到末了摆上的酒更好。真正的智慧是「终久」的智慧。亦即到了人生晚期,更有智慧,更是美好。

 

世界要人不要输在起跑点,上帝却要我们赢在终点,那才是终久的智慧。

 

现阶段,面对「少子、高龄化」,且持续「多死社会」的社会人口结构下,日本社会有遗体饭店、殡葬会馆、在宅死亡服务等应运而生。儘管现阶段外在医疗体系、殡葬事务仍有许多不得不面对的资源议题,而更重要的是,人生内在的生命价值却是能更显宝贵

 

(参考资料:desiringgodCDN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