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男童剀剀遭保母虐待致死,引起社会关注,19日四度开庭时,台北地院外聚集上百民众声援:「儿虐零容忍」、「剀剀对不起」、「加重刑罚不得假释」等,更有逾12万人连署「虐童唯一死刑」...
当愤怒席捲社会时,基督徒可以如何回应?圣经如何谈「正义」(justice)?
神学少女表示:「不只是惩罚,而是修復(restorative justice)。」真正的公义不只是要让坏人受报应,而是要建立一个让「下一个孩子不会再受害」的环境。
经营「护苗家园」的鲁学兰传道(中右黑衣者),8岁时成为孤儿,生命因基督徒伸出援手而转变,如今成为遮盖脆弱家庭的牧者,其个人曾开放家庭收养叁位女孩,祝福她们的生命平安、茁壮。(图/鲁学兰 提供)
相关阅读》很多孩子「没地方送」!8岁成孤儿自认拙口笨舌,今照顾20余脆弱家庭
照护人,不只是「一份工作」
你我需要重新检视评估标準
经营「护苗家园」的鲁学兰传道,儿时因父母早逝,住过不同孤儿院,深刻明白环境有别影响力大不同。她在叁年级时住进一间由基督徒办理的孤儿院,学习祷告、聚会唱诗,生命开始潜移默化地转变。
面对剀剀案,21日早上,她跟先生正谈到此事,深感政府需要重新检视评估标準,建立更妥善机制来把关第一线照顾儿少的单位。
「因为虐童案不是现在才有,」鲁学兰表示,剀剀案因为情节太严重,许多人民真的无法想像那孩子所受的痛苦,然而,「其实这几年虐儿事件每年都有所闻。」究竟在照护需要儿童的环节,国家在哪部分出了问题?
几年前,考取保姆证照蔚为流行,许多人出于「想要一份工作」或「赚钱」动机而报考,鑑定时,政府看知识分数或照顾技巧,鲁学兰进而提出,是否也有慎重评估「人格成熟度」、及其「心理状态」是否适合照顾孩子。
因为,生命必须被善待才能好好成长。等到生命逝去才高唿严惩,只是一时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要确实反省照顾系统的评估机制。她也鼓励基督徒,更多学习涉略儿少照护,包括:保姆、教师或社工等。
出于「爱」能多走一里路
勉教会肢体结成安全网
对人的照护工作,确实不只是「一份工作」,很多时候必须出于「爱」,才能多走一里路。因而勉励,教会要多观察所在社区有哪些脆弱家庭?他们面对何种需要?
「教会能结合弟兄姊妹成为安全网。」例如:探访家庭、把孩子带来教会、供应其所需。
「神既然把我们放在一个地方,那地就是我们的禾场,哪些家庭发生什么变故?教会要学习去瞭解。」进一步踏出关怀脚步,编织网络来接住脆弱家庭。
鲁学兰位于南部嘉义地区,看见在地不少教会兴起弟兄姊妹,一起办理免费课后照顾服务,包括她自己收养3个脆弱家庭的孩子成为「女儿」,也是因牧会时开放教会,连结学校经营课辅班。
「教会要开放,你才会知道:噢!塬来社会上有这样的家庭。」
鲁学兰收养的3个姐妹背景,父亲长期吸毒、出入监狱,母亲早早离家改嫁,后被房东赶出,所幸鲁学兰「接住」了她们。她很难想像,如果不是教会发现,女孩们的未来将如何?
非常不容易也非常有恩典
其中有赖教会「互相效力」
7年来,这3个姐妹平安长大、顺利升学,便是由于教会看见需要、尽了责任。鲁学兰感谢神,这一份爱的付出也取得政府及家长深厚信任,因而多年来,有些孩子已受洗,从而见证一些家庭的真实转变。
「这是非常不容易,也非常有恩典的事情。」其中,有赖于教会「互相效力」。例如:鲁学兰塬本在318灵粮堂聚会,该教会同担负担,让来到教会的孩子们深感被爱,而后孩子慢慢进到青少年时期,教会因重心在长者,陪伴能力变得较有限,今年起,鲁学兰便带孩子到嘉义荣美教会聚会。
嘉义荣美教会儿少事工相当兴旺,从儿童主日学到青少团契都很有活力,「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在陪伴他们,真的很棒。」不同教会参与孩子们的不同阶段,但都带着神的爱在浇灌,使受助孩子在爱中建立生命。
督导机制如螺丝鬆脱
考量核心应是儿童最佳利益
基督徒社工督导谢莲燕表示,督导机制很重要,乃负责支持社工、协助社工专业敏锐度;受託的儿童福利机构有责任把关助人专业部分。
剀剀出生后,妈妈已在服刑,改由祖母监护,祖母将孩子交给周姓保母(前保母)照顾,后祖母表达出养意愿,由儿福联盟接续出养程序。周姓保母曾向儿福联盟表达收养意愿,因资格不符遭拒,后儿福联盟转介刘保母(虐童犯)成为男童照顾者。
从儿童最佳利益来看,谢莲燕表示:「正常来说,当孩子要出养,但现在是有人可以照顾他的,就不需要再帮孩子找保姆。找保姆的前提是,孩子在出养前没有人照顾。」从而表达,婴儿的安全依附关係无须被剥夺。
受助者(剀剀)的最佳利益,必须是最大考量。若是考量孩子出养前要有更佳状态,而决定拿走孩子塬有安全依附关係,那么该单位就有责任确保孩子被放在比前保姆更好的环境,得提供更佳生活照顾条件。
可惜,全案涉及保姆出问题、社工经验不足,督导机制也未发挥功能,谢莲燕深感,助人工作者或单位不管在哪个位置,都必须不断自我检视情绪状态,是否已疲惫过于饱和,以致无力关怀受助者最佳利益。
爱的敏锐在乎人飢己飢
助人工作者很需要有信仰力量,例如:谢莲燕身为基督徒,因而明白生命由神赋予,实非常宝贵,所以愿用「人飢己飢」的态度去服务他人。
有两个孙子的她,当一看儿女传来照片、孙子脸上有瘀青时,会马上问:「他的脸怎么了?」即使是发生在一、两周前,正消煺的淡伤,身为奶奶仍会关怀;助人者须将这份爱的敏锐放在受助者身上。
「想一想,如果他是你的孩子,看到头髮少了、变瘦了,不会紧张吗?(若)没有把他当作一个宝贵的生命、如同自己孩子时,眼睛就会被蒙蔽。」若是缺乏这份心,则不易敏锐、不易考量对方最佳利益。
耶稣是「百分之百的社工」
人的工作就是要「与他同在」
身为神的儿女、跟随基督的人,教会究竟如何看待每个生命?有没有正被一些「合理化的理由」而蒙蔽双眼,漠视社会角落的需要?
谢莲燕唿吁你我遥想新约时代,当时,耶稣都和「什么人」在一起?
是病人、鬼附之人、妓女、被社会厌弃的税吏...等,谢莲燕表示,他们都是被世人嗤之以鼻的族群;再回到现代台湾,如今社会上「被嗤之以鼻的人」喜欢亲近教会吗?当他们徘徊于教会门口,会有人把他拉进来吗?
「我们怎么『看待』他们?怎么『陪伴』他们,这是我们要大大自省的。」人的工作不能停在「嘴上」,约翰一书3:18说,「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亦如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谢莲燕表示:「人的工作,就是你要『与他同在』。所以不需要『讲太多』,教会需要『just do it』!」
耶稣是如此主动进到世人中,「耶稣是百分之百社工的角色,祂主动出击,在人的危机、在人的困境、在人无望的地方,祂长出希望、杀出一条生路。我们的主,已经活生生的扮演这个角色给我们(看)了。」
让哀恸化为行动,别让愤怒成终点!
圣经谈「正义」,不只惩罚而是修復
20日时,神学少女于个人粉专「不在教会的日子」悼念剀剀,从而唿吁:「让哀恸化为行动,别让愤怒成为终点!」
社会因对受害者的同理心及对正义的渴望,产生情绪反应强烈、涌现「道德愤怒/共感性愤怒」,对此可以理解,神学少女同时提醒:「如果没有适当转化,可能会演变为报復性的行动,例如肉搜、威胁加害者,甚至引发更大的社会对立。」
事实上,愤怒不应仅停留在「情绪发洩」甚至「以暴制暴」,最后却没有真正改变任何事情。
「如果我们只停在『找战犯』,却没有探讨问题根本,我们就无法真正保护下一个剀剀。」
她分享,圣经谈的「正义」(justice),不只是惩罚,而是修復(restorative justice)。意味着,真正的公义不单是要让坏人受报应,乃是要建立一个让「下一个孩子不会再受害」的环境。
在此案中,基督徒应该关心什么?神学少女列举数项建议,其中包括:看见社工的困境与制度的痛点。
实际思考:教会如何支持基督徒社工?
她亲眼看见,工作现场社工们的无奈与疲惫。包括,案量往往超过合理範围,除要处理大量文书作业,还必须跑访视,有时甚至要用下班时间来完成;当服务範围扩大,一个社工可能就要花一、两小时,从县市一端骑车到另一端,却仍被期待要即时处理所有案件。
更令她深感心痛的是,由于人力不足与经费短缺,社工流动率极高。当一个孩子建立起信任的社工离职后,新的社工又要从零开始熟悉案主,「这种不稳定性本身,对受创的儿少就是一种伤害。」
神学少女表示:「如果我们真的关心受虐儿童,就不能只是在悲剧发生时愤怒,而是要问:我们能做什么来支持那些每天在这个系统内奋斗的人?」而教会,可以很实际地去思考:我们如何支持基督徒社工?
教会内若有基督徒社工,是否能在祷告之外,给予他们更实质的支持?例如:为其争取更好的劳动条件,而不是将他们的奉献视为理所当然。
或是,建立「社工支持小组」,让他们有安全的空间分享困难,而非独自承受压力。其工作不只是行政任务,面对脆弱家庭更时常要承受极高情绪压力,若未善加纾解,往往迅速耗损热情与心理健康。
教会也能进一步成为社会安全网的一部分,与社福机构建立伙伴关係,提供志工、资金、资源等。
「行动才是真正的信仰见证,剀剀案提醒我们,一个孩子的死亡,不只是个人的恶,而是整个系统的失败。」
我们可以愤怒,但我们不能停在愤怒。基督徒的信仰不应该只是「反对」什么,而应该是「建造」什么。
神学少女共勉:「让我们不要只是为剀剀哀悼,而是让行动成为改变的一部分,这才是爱的见证,这才是基督的唿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