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只要他一昧顺服、告诉他们必须顺服擅自订下的「标準答案」,不然就给他贴上叛逆、不顺服的标籤,觉得问问题就是质疑神,这样只会让他无法打从心底顺服,甚至会反感…
本身从小在教会长大,也在国中牧区担任辅导多年,长期观察之下,看见了以下塬因:
1.缺乏人际归属感
困境:青少年处于寻求自我认同和价值的年纪,在别人眼中找寻自己的价值,所以特别在意同侪间的认同,害怕无法打入群体中;2022年五月在南圣做过调查,青少年期间最困扰的事就是人际关係…
在青少年阶段,与神的连结多半还不够深入,故有些人来教会的目的是为了交朋友,若再没有交到朋友或好友消失,则与教会的连结感和归属感会更低,自然不会想来…(若是到了大学,也会因为到外地而和团契肢体连结降低,久了就不会想来、在外如又找不到合适的教会,久了就完全没去教会了)
回应:
团契的意义之一就是主内弟兄姊妹之间的连结、彼此相顾和激励,所以能够交到好的属灵同伴很重要,也是不争的事实。
青少年正值青春期,会特别「闭俗」,自卑、内向、放不开,不易主动横向交朋友,所以不容易结交朋友,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先成为他们的朋友、与孩子建立关係、让他们能先有可以信赖的大哥哥大姊姊可以倾诉、可以交通;但他们除了有辅导可以被关心外,也很需要同年纪的同侪,所以会鼓励学长姊可以多跨出一步,主动去关心学弟妹!
2.二代信徒的困境:经歷神不深
困境:2022年五月在南圣做过调查,国中到小社青中,第二代信徒约佔85%,初代信徒对信仰有着浓烈的吸引,因为信主前失落无助的光景、直到寻找多年的人生意义被找到、终于不需再过漂浮不定、没有归属的人生;相较之下,二代信徒没有这个经歷,对罪的体会也不深,不觉得自己需要神的拯救。
从小只是跟随父母一起来教会,有些人只是「被带来」的心态,与神的连结不深,或是根本没有,「神」充其量是「父母的神」,可有可无。
回应:
孩子成长的过程,辅导除了引导他以外,就是在陪伴他们慢慢经歷神的过程,这过程不用急,每个人经歷到神的时间不一样,不用揠苗助长,要记得我们责任是撒种、是陪伴、叫他生长是神的责任,把他成长的时间交託给神,才不会乾焦急,陪伴二代信徒能将「父母的信仰」变成「自己的信仰」,能自己渴望与神建立关係,自己主动灵修祷告。
Q:但若孩子仍不相信神怎么办?
我们无法强迫他相信神,强迫也没有用,但我们能做的是「榜样」,让他看见有神的生命会是甚么样子?
让他主动羡慕有神的生命,会有喜乐、有爱心、有归属感,有神同在能改变人的生命,所以,如何「用生命影响生命」至关重要。
青春期的孩子对于抽象概念的信仰的思考方式尚未成熟,故常会将信仰投射在具体的人身上。所以青少年容易透过长辈、辅导、透过人来认识信仰,这就是为何基督徒需要有好榜样、免得软弱的人跌倒的塬因。
3.面对信仰,开始会有理性和怀疑
困境:孩子渐渐长大,开始有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必然会对信仰理性怀疑和思考...
一个汽车广告标榜性能好,我虽心动,却也想实际驾驶过才愿意相信;同样地,青少年亦如此,仍会对信仰好奇和怀疑,想亲自体验过才相信。
回应:
所以陪伴他们一起度过这段探索真理的过程很重要,不是急着告诉他们标準答案,而是更多同理他们的疑惑;孩子成长过程会遇到信仰与科学理性的衝突、同性婚姻的议题等等,给他有疑惑的空间;
若是只要他一昧顺服、告诉他们必须顺服擅自订下的「标準答案」,不然就给他贴上叛逆、不顺服的标籤,觉得问问题就是质疑神,这样只会让他无法打从心底顺服,甚至会反感…所以,先肯定他对信仰有疑惑是很正常的,我也会有,且很多事我也不一定有标準答案,但我愿意陪伴他一同寻找答案。
4.受伤的心:对人失望、对神失望…
困境:每个人都不完美,可能是高敏感族群、会玻璃心、有软弱、失望、甚至犯错的时候,或是看到基督徒的虚伪和表裡不一,而引起对人失望、对神失望的时候…
但怕分享出来时,又觉得长辈不想听他们的困难,认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信任上帝的安排等,这时自然会对神、对人产生失望,想离开教会…
回应:成人要记得我们也曾经是青少年!
青少年想要知道的是,你也有过去,也有年少轻狂的时候、也有叛逆的时候、也有人生低谷的时候、也有不想去教会的时候、也有对人、对神失望的时候…
我们有时会忘记我们青少年时期有多么艰难,回想你的软弱,和他分享你也有过的软弱和过去,对方是可以感受到被同理、被接纳的,会更愿意敞开自己!
◎同理青少年,不一定代表你赞同他的选择,而是愿意先站在他的立场!有时关係越拉越近、或是越推越远,只有一线之隔。
◎先「同理」、后「教导」,顺序对了,对方才听得进去。
5.「世界」的吸引,教会很无聊?外面比较好玩?
就像浪子回头的「小儿子」,想要多探索外面的世界…
一、通常年轻人被世界吸引,不一定是觉得世界更好,而是找到了教会无法满足他们的部分,可能是在其他社群团体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能够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但说穿了通常是在教会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所以从外面的人际群体得到了满足。
但不管是外面的交友圈还是社团,这些其实久了,满足感也只是暂时的,终究会觉得空虚,无法真正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最终仍只有信仰才有办法让我们心得满足。很多人会将眼光放在短暂即时而非长远的事物上,比较喜欢立即能得到、能满足自己的东西。
回应:所以主动与他有关係上的连结很重要,即使他离开教会了,我们仍然要努力与他保持关係,让他有天在外面累了、受挫了,倦鸟想归巢时,他能想起关心他的主内肢体,让他能够回来。
二、其次,也有些人是真的因为「世界」的五光十色而吸引,导致离开,孩子认为,热衷外面的「世界」不行吗?
首先,要先定义「世界」是甚么,不用把它妖魔化,也不用把信仰和世界「圣俗二分」,好像这两样水火不容,我们本身就活在世俗的世界,世俗的世界不也是神创造的吗?
娱乐、艺术、电影、舞蹈、运动、旅行等,世界的一切都是神所创造,我们享受在神的创造中再自然不过,而且我们本来也就该走入外邦人的世界,才能传福音,所以错的不是世界本身,就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问题的是人是否过度追求、取代了信仰。
约翰一书第二章中,给「世界」的这个定义,才是要小心的:
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慾,眼目的情慾,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翰一书2:15-17)
世界就是肉体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今生的骄傲,简单说:任何「引诱你」离开信仰的人事物,都是「世界」。
所以我们该把关的是:不要让「引诱」你离开或取代信仰的人事物进到心裡,也不要让世俗的价值观进到教会中,所以适度的参与很好,但也要学习好「分别为圣」,把聚会、敬拜神的时间和心态空出来给神,才不会本末倒置。
优先次序要对,信仰层面摆第一,焦点对了,从神来的自我价值感先被满足,其他如自我心理状态、人际层面…等才不会乱。
最后,在我国中牧区的牧养理念,总归一句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陪伴他们度过这段价值观定型前的关键旅程。」
我们不是追求教会要像世界一样五光十色来吸引人,而是要走出与世界不同的路,创造一个让人渴慕并且心得满足的地方;并带领学生成为门徒,将信仰价值观烙印在心裡,愿意按真理而行,是我们努力循序渐进来做的。
基督教台南圣教会的电子週报,除了教会消息以及聚会报导之外,另外也有生命的见证、牧者的话成为您得力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