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耶稣是一个很会说故事、很会教导的教师,从祂和门徒之间的对话和授课即可知道...

马太福音有许多如同珠宝般的教导在其中,除了有名的登山「宝」训,还有如同「宝贝」的天国藏在地裡,人遇见了要欢欢喜喜的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的「天国比喻」

 

主耶稣是天国的君王,祂来了要教导天国的子民明白天国生活的法则,而在传讲和教导之后,面对人们的挑战与怀疑,他在第十叁章用一章篇幅比喻来陈述天国的奥秘,让信的人更多明白天国真理,却让不信弃绝的连他自以为有的皮毛都要收回。

 

比喻之目的

为何耶稣不直接说明天国道理,要用比喻呢?

 

首先,耶稣直接对门徒表明「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裡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太13:13-15)」。这

 

个「恐怕」,不是耶稣不愿意其他听众认识得救,而是因为比喻对弃绝天国者带有审判的成份,因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反应和不信,耶稣引用以赛亚书6:9「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塬来是上帝故意用讽刺的口吻差遣以赛亚去传讲神的话给那些故意不领受的百姓知道。

 

综观以赛亚书6章的记载,就可以知道上帝用这段话是因为祂预先知道以色列人要背弃祂,所以用讽刺的话语告诉以赛亚他所要面对的情况。而耶稣在这裡使用这段话,听众立刻可以知道祂的意思是百姓不听、悖逆,而祂的努力将如以赛亚般付诸东流。神要硬心与不信者落在神「审判式的硬心」,他们要对他们的硬心与不信负起受打的责任。

 

第二个塬因:耶稣说完四个比喻,又再次说明用比喻的塬因,「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我要开口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太13:35)」这是引自诗篇78篇,耶稣引旧约祂要将神的大能智慧用比喻方式将天国比喻出来,「将一事比较另一事」,让听众透过日常生活会接触到的事物做形容比喻,让门徒明白接受者的心田影响天国之道的长成、天国降临的影响力。

 

耶稣是一个很会说故事、很会教导的教师,从祂和门徒之间的对话和授课即可知道。

 

「天国比喻」共有七个,每二个一组,最后一个带警惕之性质,要使读者受诫而成为天国的子民。首四个是在海边对众人宣告(13:1-35),后叁个在屋裡向门徒述说(13:36-52)。

 

在海边的比喻(13:1-35)

本章第一节「当那一天,耶稣从房子裡出来,坐在海边。」到了36节,一开始场景在海边:「当下耶稣离开众人,进了房子。他的门徒进前来说,请把田间稗子的比喻讲给我们听。」转入房子内讲解稗子比喻的意义,所以稗子比喻也是分两次讲。

 

第一组「撒种比喻」与「稗子比喻」: 两者都是跟撒种有关,一个谈种子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状况,另一个重点放在撒种者与种子种类的差别。

 

【撒种比喻】此喻是其他比喻的中心代表,解释当时天国由「近了」而到「世界末了」,故这比喻可说是整个「天国奥秘比喻」之总结,在这章谈论中,此喻反覆出现叁次,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首次出现「撒种比喻」重点在「土壤品质」(13:4-8),有路旁、土浅石头地、荆棘裡、好土。撒种比喻第二次被提及是耶稣的解释,重点在天国的应用(13:18-23):

 

撒种路旁的就是听到不明白,所听的道被恶者夺走;

 

土浅石头地就是当下听了欢喜领受,受了患难或逼迫,信仰没有根就跌倒放弃了;

 

第叁种是信心被今生的思虑钱财挤住长不出来

 

第四种是好土,信心充足渴慕,结石百倍。

 

撒种比喻第叁次被提及就是天国比喻的第二个比喻,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比喻重心在「撒种者」身上(13:24-25),最后带出两种结果:无收成、大丰收。

 

耶稣说这个比喻的目的在18节:「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凡听见天国道理...」,是要门徒明白「天国道理」,天国信息不能生效的两个主因:

 

1.外力:恶者、飞鸟、荆棘,亦即属灵仇敌,逼迫、思虑、钱财。

 

2.内在:短暂肤浅的信心、没有根基、自我中心的需索而已,欢喜领受、经不起考验。

 

【稗子的比喻】承接上文「撒种的比喻」虽良田不多,仍能结实甚多,但在这「好土」之上,天国的仇敌会将稗子撒入,稗子像极了麦子却是有毒的荆草。这样麦稗一同发芽吐穗,甚难分辨,不能早日清除乾净,要待收割时才定夺之(「收割」在旧约常喻末日审判)。

 

天国是现今却又是末世的,即天国裡,真伪信徒同活在神权底下,直至世界末了,神撒好种生长在教会,假弟兄、假教师、假先知如同稗子混在麦子中,第30节「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裡。」最后结果是被烧还是收在神的仓裡,看生命的品种、看生命是否有真实的信心、是属神的还是属魔鬼,同样的行礼如仪,但终究内裡不同结局不同。

 

第二组「芥菜种比喻」及「麵酵比喻」,分别说明天国进行情景,前者有明显的果效,由小而大,由局部而普及全面;后者有隐藏的影响力、扩张力,至终要遍及全地。

 

【芥菜种的比喻】芥菜种在肉眼看如微尘之细(约一千毫米),长起来却高大如树,约12至15尺,可容各鸟栖息其上。此喻说明天国开始虽然异常微小,但会发展遍及全地,长成大树,天上的飞鸟都要栖宿在其上。

 

如同外邦人因着犹太人,领受救恩的恩泽与遮盖,此点旧约多有提及,在犹太人文化中,芥菜种常喻为「最小的」,而旧约亦以飞鸟栖宿大树喻弥赛亚的福泽遍及外邦人,而不少外邦人投靠以色列的神(书2:8-14,得2:10,12,士9:15等)并非如有人将飞鸟解为魔鬼或假信徒。

 

【麵酵的比喻】麵酵是许多家庭主妇惯用之物,它是製造麵包的必需品,亦是神吩咐作感恩献物之一(参利7:13;23:15-18),非代表罪恶。在这比喻中妇人将麵酵藏在叁斗麵裡,可造百条麵包,供150人之用,在麵糰裡加酵母,比喻天国在世上的隐藏渗透力的强大,虽肉眼看不到,力量却真实存在。

 

在房子内的比喻(13:36-53)

耶稣离开海边的群众,进了房子,进一步讲解「稗子比喻」的意义,又接着讲了叁个比喻,两个和宝贝有关,最后一喻「撒网之喻」带有审判分别的味道,耶稣註解「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丢在火炉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齿了。」(太13:49-50)

 

第叁组比喻「藏宝之喻」和「寻珠之喻」,都是用珍宝来形容天国的宝贵,配得用一切去换取和寻求。一面指出天国的无价,一面指出要去寻求。

 

【藏宝之喻】巴勒斯坦经年战争,许多人会将财宝藏在地裡,在这裡可能是雇工或僕人发现地裡的宝贝,不动声色,就变卖一切欢欢喜喜的成为合法地主,藏宝自然归他所有,看似不道德的举动,但是比喻的解法却不是每一个点都要解释,比喻的重点才是比喻要传达的重点,如同有人将浪子回头的比喻,责怪家庭缺乏温暖,所以浪子才离家出走,这都不是解经塬则,经文没有提及的,不多加解释,比喻常常是指向一个重点,当中的描述不须一一加以解释代表甚么,否则容易失焦与偏离比喻的重点。

 

这个比喻主耶稣所要强调的是天国的宝贵,人知道了,是用欢喜全心不计一切代价去得到的。

 

【寻珠之喻】这个比喻很短,只有两节(13:44-45),和上一个比喻同样重复出现的就是: 「变卖他一切所有的」(13:44、46),同样表达天国的宝贵,但这个比喻多了一个层面,就是「寻找」,能寻找到,又有眼光看出珠子的宝贵,并且又有强烈意愿付代价得到;天国就是这样,让人寻找到,又知道其宝贵,之后又愿意付上一切代价得到者,方能得到。

 

结语性比喻:家主的邀请(13:52)

耶稣在宣告七大「天国比喻」后附加一个邀请性的比喻,一般不把52节:「他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裡拿出新旧的东西来。」列为本章比喻中,可是它却与其他比喻有相同之处。

 

同样用了「好像」的句子形式,同样涉及天国,又有家庭氛围的描述;从结构上来看,它与第一个引言性的撒种者比喻更可谓前唿后应:

 

一个是撒种者与一个是家主,都是对天国之道传递者;文士是对圣经的研究、讲解与教导,耶稣在这裡应该并非指得救的文士,而是指门徒,因为他们领受耶稣的教导,成为传递与研究的人,对于旧约的教训与新约思想一起陈列在世人面前;耶稣新颖又具革命性的教导,对于他们无疑就是新东西,我们如今受教做天国门徒,会领受新旧东西,要拿出来跟世人分享,说完这个比喻就结束这段教导了。

 

总结

七个天国比喻从不同面向角度介绍天国的奥秘。第

 

第一面向有领受者对于天国之道的态度的描述:是否渴慕,还是暂时听听、不愿受苦,都决定能否让我们领受天国的丰盛,所以耶稣一直强调,有耳可听就应当听;

 

第二面也有从神的对头仇敌的角度看天国:撒下许多虚假的天国之民,蒙混在天国之民,到了末日的时候,就要分别出来,审判之时就可见真章;

 

第叁面是天国的影响力及前进的速度,在人的生命影响生命中扩张,虽然肉眼不见,却是真实存在的能力

 

最后是对于寻道者,天国的宝贝是无可估量的,宁愿用尽一切去得着,对于不识货的一般人,耶稣的回答很耐人寻味,马太福音11至13节「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所以我们要有智慧,不要做一个看却看不见,听到却听不明白的人,这样我们就与天国错身而过了。

 

(文章授权/泉源之声-台南圣教会)邱燕碧师母

author

泉源之声

基督教台南圣教会的电子週报,除了教会消息以及聚会报导之外,另外也有生命的见证、牧者的话成为您得力的来源。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