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道声出版社3月25日出版的《破碎、疗癒与希望-22个国际名导演的得奖电影》,陈韵琳姊妹着。

道声出版社3月25日出版的《破碎、疗癒与希望-22个国际名导演的得奖电影》,陈韵琳姊妹着。 (图片提供/道声出版社)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虽不是电影迷,但每次有朋友推荐或是听到一些影展得奖作品的剧情,就立刻想找出该片来欣赏。只是常常不是因为没有时间,就是在店裡找不到片子而作罢。结果,连起初的一丁点感动都被接踵而来的琐事所排挤,为时光的尘垢所掩盖,逐渐消失于记忆深处。直到后来想起,才发现生命已悄悄地被添上一抹残念…

现在,陈韵琳这本新作《破碎、疗癒与希望― 22个国际名导演的得奖电影》(註一)可说在相当的程度上弥补了我们这种遗憾。与一般网路上容易找到的简介或影评不同的是,她从台大歷史系的训练、传道牧养的经歷、小说家的创作到广播节目的製作,早已练就了第一流的说故事能力,能将本来埋藏在镜头、音乐、剪辑、表情,或甚至歷史背景中的眉眉角角,作有机性地串连与裁切:不论是大时代风云变幻的删繁就简,或是小女孩复杂心事的娓娓道来,每位认真的读者都能从她的文字叙述中,看见这些经典电影的重现,不但在我们心中迴盪出深遂的共鸣,也见证着她近年来所努力推广的人生美学。

提到了「人生美学」,乍听起来有些诡谲。毕竟对多数人而言,「人生」不外乎是从小到大的经歷组合,或有平凡顺遂、或有高潮迭起,但何来「美学」之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以第一部电影-《走出寂静》(Beyond Silence)为例子。故事简要如下:

一位出身于双亲皆为听障家庭的女孩,自小就藉由手语与其父母有深深相依的情感。但是长大后无意间迷上了黑管这个乐器,并且在其姑姑的调教下有很好的表演与进修的机会。但是她的父母一直没有办法接受,这位曾经极为贴心的女儿,竟选择了这种他们永远无法参与的生涯发展。同时间,她却遇上一位热心教导聋哑孩子、以身体来感受音乐的大男孩。就这样,理想、亲情与爱情间互相的拉扯,使得这段寂静之路走得并不容易,直到有一天,她父亲在演奏厅的门后悄悄出现⋯。

在这个故事的末尾,陈韵琳加上一句深刻的註解:「寂静并不是『听不见声音』,寂静是失去爱以后的拒绝沟通。」

其他类似的例子也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连天,或者等待于孤单老人的画室一角,就端看我们如何咀嚼手上的这些故事,如何回应内心的感动。毕竟故事是作者依循时间的叙述,但是美感却是读者超越时间的感悟。

因此当我们谈到「美学」时,与其为其本质如何而争论,倒不如直接从欣赏的角度入手。这裡我想藉由西方近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康德(Immanual Kant)的审美判断(註二)来作简单的说明。康德认为,关于「美」的鑑赏会带给我们「无利害」的愉悦感,并且具有「无概念」的普遍性。应用于本书所揭露的人生美学,前者提醒我们在欣赏这些藉由电影所展现的人生时,并不是因为剧情与我们生活经验相近与否,来决定喜不喜欢,反而是要「隔着距离」(无利害性)才能反刍其中的玄机。后者进而帮助我们了解,虽然每个故事都有其特殊的环境与人物,但是生命本身的感动(无概念性),总是能越过既有的文化藩篱,来挑动普遍人性中的敏感心灵,进而转化我们对于现实处境的反省。

这让我想到,在物理光学实验中有种神奇的镜子,叫「分光镜」(beam splitter)。它可以把一道光分成两束朝不同的方向走去,也可以让两束不同来源的光结合在一起,互相干涉影响。通常这是用在比较这两道光的相位关係,也可用于製造立体全像术,眩人眼目。我想陈韵琳的这本书,或者也可视为两套分光镜的组合:一方面将电影的故事分光出整体架构与重点脉络,让我们可以了解导演的匠心独运;另一方面她温厚的文字诠释,也唿唤着读者投入个人生命来体会,让两者最后交融于我们阅读的当下,在未来开演出另一齣更为真实生动的作品,名之为「人生」。

在这种「人生」X「美学」的理念架构下,陈韵琳在此书中收录了22 部以破碎、疗癒和希望为主轴的电影,将我们每个人都必然会面对的负面经歷,如理想挫败、关係重整、暮年回首、与死亡阴影等串联在一起。虽然这不是个受欢迎的主题,却可能正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难忘的色彩。如果可以,我会想选「青」来代表本书的颜色―那并不是使人觉得忧郁的蓝,更非不蓝不绿没有个性的青,而是宋徽宗梦中所见,让「汝窑」一举成为五大名窑之首的「雨过天青色」!(註叁) 那是一种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一种颓圮尘寰中的微悟,一种腊尽冬残后的青涩…

这样看来,当真实人生竟成为我们审美的对象时,岂不也代表在冥冥之中,我们的心灵也被提升到某种更高的层次,才得以将这些爱恨交织却又如梦似幻的一生,都当成精心设计的作品来欣赏?因此这本书绝不只是写给喜欢看电影、却筹不出时间的朋友,更是写给希望品味真实人性的你与我,写给那些等待看见生命盼望的人们。也许,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这些精彩深刻的故事,像一扇扇窗户引导我们看见生命的丰饶,也返照出造物者在我们心中那荣美的形象。
 

《破碎、疗癒与希望-22个国际名导演的得奖电影》书封。

《破碎、疗癒与希望-22个国际名导演的得奖电影》书封。 (图片提供/道声出版社)

【註解】

(註一) 本书将由道声出版社于叁月25日发行,其网址为www.taosheng.com.tw。

(註二) 见康德《判断力的批判》,俗称第叁批判。康德并不讨论关于美的本质而是分析对于美的判断力。这裡的「判断力」是指在具体事物中运用知性(understanding)与理性(reasoning)的先天塬则能力,在他的批判哲学中,也是作为沟通知性的自然与理性的自由的桥樑。他在此书中将判断力分为「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而前者正是他的先验美学理论的主要基础。

(註叁) 传说北宋徽宗(西元1082-1135)曾梦见到雨过天晴后的远方天空,遂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要求工匠烧製出这令其难忘的颜色。最后以汝窑工匠胜出,成为当时五窑之冠。但事实上此诗最早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荣(西元921-959),是形容当时柴窑的瓷器。
 

【作者小档案】

陈韵琳-
台大歷史系毕业。是从平面媒体跨入网络的自由作家,目前担任真善美全人关怀协会秘书长、为成人说故事艺文网站《心灵小憩》企划总监,并在新竹IC之音特约主持人文性节目。

自由作家陈韵琳。

自由作家陈韵琳。 (图片提供/道声出版社)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