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冯君蓝牧师2016年6月1日时,为他多年来的创作举办「和光同尘」摄影个展。 (摄影/记者杜胤广)

全凭自然光、底片式相机拍摄圣经人物肖像,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其故事,也蕴含着创作者礼贤会有福堂冯君蓝牧师的「信仰观照」。 以传道为志业的冯君蓝常说,摄影只是他服事神的兴趣,更是他传道的形式,但最大的盼望就是盼藉摄影艺术,诠释圣经中的神、人、自然宇宙观,以及歷史观,表现出神职人员对生命最深刻的诠释,让人找寻上帝的救恩。

冯君蓝牧师的作品在国际间早已众所瞩目。自3年前在台北举办个展后,终于再次与众多摄影爱好者,以「和光同尘」为名,展出其近年来拍摄的人物肖像-「微尘圣像」,以及根据个人信仰观照所创作的「互为肢体」、「草芥」等叁大系列作品。

「和光同尘」是冯君蓝牧师取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藉以隐喻自有、永有的上帝,如何存在于歷史与人物的生命中。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圣经》创世纪1章1-5节

宣教士父亲给冯君蓝的信仰启蒙

「和光同尘」摄影展内,摆放冯君蓝近年来创作的30幅肖像作品。 (摄影/记者杜胤广)

从小就随着宣教士父亲来台开拓第一间嘉义的卫理公会,冯君蓝年少时信仰就受到启蒙,尔后就读协和工商美工科,更在摄影大师阮义忠的启蒙下,开始从事摄影创作。某天,他为了毕製,向父亲要一笔经费,但遭父亲拒绝愤而离家。之后他才明白,塬来父亲都把钱奉献给更有需要的教会。

只是,经过多年的摄影艺术创作并没有让他找到生命的唿召。直到父亲重症卧床后,才开启了他的全职事奉道路。1996年进入臺湾神学院修习基督教社会工作后、2003年完成道学硕士学业后,他开始担任传道职,2008年被按立牧师后,目前在士林「有福堂」担任牧师。

我们都像灰尘一样 反射发光 映出上帝的创造

我们都像『灰尘』一样渺小,但灰尘会随着光的照射而反射光线,因此我们都是可以发光的人。」冯君蓝直说,此次展出的「微尘圣像」的肖像作品,源自于他希望将圣经歷代人物的生命挣扎与启示,藉一般人的样貌来反映上帝的创造。更精确而言,是透过作品找寻人类对世界观看的限制与逾越,循此表现基督的精神。

冯君蓝在「微尘圣像」的系列作品中,以教会会友与同工的肖像来诠释圣经典故,并将这样的作品称之为「单幅片断的神剧」。他说,此次展览的作品只是想试图改变众人对世界的「观看角度」,从中发现神的道,因此透过镜头,他希望从会友身上揭开圣经启示,拍出人人本身具有的灵性。

照片背后的故事-《主的使女》郭晓雯

冯君蓝以一幅《主的使女》作品来述说照片背后的故事。 (摄影/记者杜胤广)

「人是上帝按照其形象所造,本是尘土,但因上帝吹了口气而有了生命与灵性,与万物有别,所以唯有清楚认识上帝,才能找回自己的创造。」冯君蓝说明,「微尘圣像」中,他选择拍摄的人物对象分别是「妇女」、「小孩」与「男人」,且每一位拍摄的对象与圣经人物都有背后的故事。

他举一幅《主的使女》为例,拍摄对象、时间是福音歌手郭晓雯抗癌逝世前一週。多年前,郭晓雯怀孕初期发现罹患直肠癌,医师要求她拿掉孩子以便治疗,但晓雯想不透母亲为什么要自保而捨弃自己的孩子,所以拒绝医师要求,甚至为让孩子健康,拒绝服用抗癌止痛药,直到孩子出世为止。

2、3年后,她为了抗癌,割除许多器官都无法阻止癌细胞转移至脑部。逝世前五天,丈夫王宗民为了让妻子快乐、为孩子留下纪念,虽然她身体虽残弱,仍愿坚持来到教会,请冯君蓝帮忙拍摄肖像。

当时冯君蓝随手借了一部鐘、一只烛台,拨了一刻时间,希望能呈现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当时未婚怀孕时,冒着被众人丢石砸死的生命危险,生下耶稣,其坚韧的使命与无垠的母爱。他认为,每个女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小孩,正如同郭晓雯一样,冒着生命危险,牺牲自己生下孩子的精神一样,充满了「爱」。

巧合的是,郭晓雯离开人世的时间,竟与照片内摆放的鐘,时间一模一样。

「摄影」,对冯君蓝而言,是可以透过视觉语言表达、分享圣经内涵的管道;他的责任是将上帝赋予的恩赐,服事被拍摄的人-让人欣赏照片的同时,也能察觉人的渺小与生命的意义。因为,每位圣经人物都能看见自己的人性缩影。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