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两台湾留日女学生东京命案,台籍嫌犯张志扬杀人后逃逸,由于室友供词声称张志扬曾表示:「林芷滢对我很冷淡」,成了日警方锁定他为嫌疑人的重要关键,朝情杀方向侦办。不料,张志扬于爱知县名古屋被捕,却在警车中抵达警察署时,以预藏的刀子自刎身亡,就此留下一堆「待解」,却也将是永远「无解」的疑团。

叁个家庭瞬间毁灭,令人非常心痛,但整个社会关注的同时,真心理解与关怀又有多少?还是如同看戏一般,看着一齣悲剧上演,然后落幕?今日的「新闻」,终将成为明日的「旧闻」,身为基督徒,又该如何看待这样的事件?想想耶稣会怎么看?

针对此一事件,身为四个孩子的父亲与教会牧者的刘晓亭牧师,在接受越洋採访时特别提到,这个事件绝对不是单一个案,而是反映台湾社会家庭与两性价值观问题的缩影,值得基督徒与教会好好省思与儆醒,而教会应该从自身做起,为这个社会带来一些正向的影响及改变。

全球化来临 年轻人世界趴趴走「安全」为重

目前已经长时间全家旅居纽西兰的刘晓亭牧师,对于这个发生于海外日本的新闻事件很关注,他认为全球化已经来临,未来年轻人有越多机会前往世界各地旅游、求学等,人与人互动也将越发频繁,首要应该注重「安全」。

不管年纪多大的年轻人,都应该懂得保护自己,具有安全意识。有句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因此很多人出门在外会觉得「认识」就算是「朋友」,但更多时候对这些所谓的「朋友」其实了解并不深,以致轻忽可能潜藏的危机。

若身处在外,一旦遇到感情或其他问题,要有危机意识、建立求助网络,遇有任何状况,可通过网路社群或行动通讯随时告知周围的人。

教会应落实两性教育 勿沦为活动贩卖机

      教会健康两性关係教育要深化与落实。

两台女被杀案只是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像张志扬这样的人潜伏在社会各处,也突显出社会两性教育不足的缺失。这个事件背后应该省思的是:「教会内会不会有像张志扬这样的人?」答案是肯定的,但教会的牧长们是否有能力可以分辨或判断一个人内外在的行为差距?如果有,又该如何发现并协助辅导?

基督徒总是会鼓励青少年多到教会,然后呢?深入强化两性教育,是教会亟待努力的重要课题。通常在教会聚会、团契的场合中,往往看不出会众有什么问题,因此疏于防範,但很多两性问题会出现在「走出教会」以后,因为大家容易以相貌、个人恩赐或信仰投入程度来评估一个人,非常容易产生判断「误差」。

刘晓亭牧师认为,台湾教会的两性教育太过浅薄,很多时候像是个「大卖场」或「活动贩卖机」,但真正对于会友的私生活一概不知,这和《圣经》中所提的「肢体生活」或「彼此相爱」还有一段差距。

教会与家庭连结薄弱 父母成就与人际关係无法直接传承下一代

      强化家庭关係与连结,教会能扮演重要角色。

事件中的张志扬,家境其实相当不错,张父是知名日本料理店老闆,夫妻俩对张志扬疼爱有加,在校成绩算得上优异,却被许多媒体称为「网路啃老族」,30岁仍赋閒在家…,在人际交往能力与个人情绪管理上非常缺乏。这也颠覆一般大众的刻板印象,社会中许多问题的製造者,并非出自中下阶层、弱势或不建全的家庭,而是社经地位不错的家庭。

刘晓亭牧师指出,家庭观念偏差与亲子关係薄弱是普世现象,即使教会也存在相同的问题,推究其成因很多,在经济富裕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导致孩子难以面对「有得不到的东西」的挫折;抑或因为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产生很深的挫折与自卑感,因着自身的软弱不能完全被接纳,无法「百分百快乐做自己」。有成就的父母,不等于拥有良好、健康的亲子关係;另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父母的信仰、社会成就、人际关係,都无法直接传承到下一代。

面对当代家庭环境的困境,教会花在关心家庭的比例实在太低,就算有「家庭」的相关活动,却是「口号」太多,实际对家庭的行动与支持太少,没有落实真正的「家庭守望」。

「死」非最好解答 往往造成更大伤害

张嫌谋杀两女后选择自杀,是非常错误的示範,因为这样的自杀与逃避,不给任何犯错之后的「弥补或重建」机会,往往造成更大的伤害。

「死」一直被视为一种出路,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不对,但是生命会找出路,包括用「死」来寻求解脱。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经歷过的人就知道,「道理简单不代表一定做得到」。

可能在许多人的眼中,基督徒往往热心教会服事与宗教活动,关注自身灵命,对社会议题却漠不关心。关怀社会绝不是少数基督徒领袖、名人代表的责任,或仅做做表面功夫,而是要成为耶稣的样式,走入各阶层,从自身做起,以更多实际行动付出关心。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