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11月17日于尖沙咀潮人生命堂,中国宣道神学院主办「门徒身份的认同与觉醒」讲座。(图片来源/中国宣道神学院脸书)

身份认同(Identity),是一个同时存在于心理学及社会学的议题。英国的社会学家纪登斯表示,认同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依据生命经验结合「自我反思」,而得到新的结果。而这个认同的概念也十分生活化存在于你我的生活中,做为基督徒的我们是否也在信仰生活中看见自己对基督的认同呢?

中国宣道神学院在上週六(17日)举办「门徒身份的认同与觉醒」讲座,邀请任教的讲师陈凯欣博士及叶沛森博士,交互分享神学及歷史中的人物故事,并由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总干事蒋文忠博士,及香港九龙塘基督教中华宣道会友爱堂主任胡家豪牧师,以生活化的角度回应神学观点应用。

 

陈凯欣:认同=实践

讲座的分享中,陈凯欣首先提出,认同是一种带有行动力的「内在生命的改变」。有如耶稣上十架,也是一种用行动回应上帝「召命」的行为。而从耶稣上十架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为神而活(The man for God)及为同伴而活(The man for fellows)等两个面向来思考。

讲座后四位主讲人与当天会众Q&A。(摄影/记者吴美玉)

陈凯欣引用约翰福音1:18进一步说明,「没有人见过父,却能从耶稣的生命看见神,是一种为神而活的生命。」她认为在面对十架前的痛苦心境下,耶稣仍选择顺服,并将主权完全交回给父在困难中活出召命,让世人看见「基督的方式」。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不论是清洁工,还是公司的CEO,都是神所赋予的召命,也都能如耶稣一般,在每天的自我选择中,对这个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至于「为同伴而活」,陈凯欣引用约翰福音3:17,「耶稣来到世界上,是为了摆上祂的生命拯救更多的人,不是为了审判。」她说,耶稣在十字架上看着底下的门徒、以及家人心裡的触动,彷彿看见自己牺牲的功效,「耶稣当下是心满意足的功成身煺。」因此陈凯欣强调,神的国就好像是一份拼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缺一不可,所以不要小看自己对週遭的影响。

 

「认同后的决志,则能帮助我们跨越自己内心的抱怨与包袱,认清自己。」陈凯欣说,「上帝其实是很温柔的、不是严厉的,而我们从来也不是在牺牲自己,而是被神邀请来参与祂的计画」。

讲座结束前,胡家豪牧师带领大家祷告。(摄影/记者吴美玉)

蔡沛森:从觉醒到同行

唿应本次的主题,另一位讲者叶沛森博士,则是引用众所熟悉的马丁路德,与德国的艺术家老克拉纳,这两位并肩同行叁十年属灵同伴的例子,来讲述为主、为同伴而活的突破人生,正如路德的出现,从此改变老克拉纳的一生。

 

叶沛森向众人细述这段感人的故事:塬本担任宫廷艺术家、做为威腾堡首富也曾叁度成为市长的老克拉纳,叶沛森,是一个比路德年长,活的也比路德还久的人。上帝让这两个生命有许多相似经验的人,成为彼此最同心的战友。他们同样有六个孩子,也同样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经验。

 

老克拉纳失去了他的长子,路德则是失去了两个宝贝女儿。「在那段宗教改革的岁月裡,他们各用自己的经验与专业,为对方带来成长。」叶沛森说,「年轻的路德为大他11岁的老克拉纳,带来信仰思维的更新;而老克拉纳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裡,引导路德与皇宫贵族互动之道。」而更重要的是,叶沛森说,两人同时意识到信仰意义的改变后,选择冒险犯难,一个在用画作,另一个投入社会运动,推行宗教改革。

 

胡家豪牧师:教会是家,成员缺身分认同

本次四位主讲人中,唯一的牧师胡家豪,把时空拉回当代教会,他认为「身分认同」仍是重要的议题。「弟兄姊妹对于自己在教会的角色定位,就会影响他在服事与奉献的参与投入程度。」胡家豪说,目前大部份教会,已经受洗的弟兄姊妹裡,只有不到50%的人,稳定参与教会服事。「在一个家庭中作为一个成员,你会自动的分摊家用、分担家务,但是今天教会作为一个家,许多人却不一定有相同的概念。」胡家豪直言。

 

同是回应者的蒋文忠博士,他的看法认为,新一代的「认同」,随着物联网、社会运动,和过去有很大差异。「教会如何更落地的符合社会经验、让年轻人在教会中以参与的方式更认同自己。是面对新一代门徒的考验。」他强调,让基督信仰跨越不同年代的生命,真诚的聆听、尊重不同文化,才是找到「心意更新」的牧养之道。

 

现场回应热烈:鼓励走出舒适圈

参与讲座的来宾余小姐,在会后表示,这次的题目非常实用。她是中国宣道神学院的校友,因为对神学的渴望,辞去塬本教书的工作,学习神学。透过讲座中对马丁路德的介绍,她体会到中世纪门徒对于信仰、生活的不易,相较于现在安逸、便利的香港,「我们真的太幸福了!」「盼望更多人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更多的活出一个为神而活的生命。」

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哥林多后书9:8)。请支持今日报媒体事工,谢谢您~(点此奉献)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