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可贵之处,体现在他们对很多事物拥有单纯的好奇和想像。比如80多年前,一名生活在美国纽约的女孩菲利斯,向科学巨擘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问了一些看似简单,却发人深省的问题,如:科学家祈祷吗?他们祈祷些什麽?…
爱因斯坦,很快给这位小朋友回了信。他在信中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爱因斯坦的上帝观,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3月14日恰逢爱因斯坦的诞辰。本期《因信说话》,将带您走近科学与信仰。特别邀请《游子吟》的作者冯秉诚牧师为您解读;并由着名配音演员、大卫.鲍森牧师的配音李英立与金慕加小朋友倾情朗读。
《因信说话NO.9》菲利斯小朋友与爱因斯坦之间的通信。(读信人:金慕加小朋友、李英立老师;解信人:冯秉诚牧师)(影片/普世佳音youtube)
01 书信节选
我亲爱的爱因斯坦博士:
在我们的主日学课上,我们谈到了一个问题:科学家祈祷吗?问题的起头是我们想问自己可不可以同时相信科学和宗教。我们写信给科学家和其他重要人物,试着得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如果您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将深感荣幸。科学家祈祷吗?他们祈求些什麽?
我们是小学六年级的,在埃利斯小姐的班里。
尊敬您的,菲利斯
1936年1月19日
………………
亲爱的菲利斯:
我会试着尽可能简单地回答你们的问题。这是我的答案:
科学家认爲,(世间)发生的每一件事,包括人类的事,都源于自然法则。因此,科学家不可能去相信事件的进程会受到祈祷—也就是一种表现出超自然力量的愿望—的影响。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于这些力量的实际认知是不完善的,因此归根究底,对于存在最后、终极精神力量的信念依赖于一种信仰。即使目前在科学上有了一些成就,但这种信念仍然很普遍。
可是同时,每个认真追求科学的人都深信在宇宙的法则中体现了一些精神力量,这是一种远远超越人类的力量。这样一来,对于科学的追求就导致了一种特殊的宗教感,这种感觉无疑与一些单纯信徒的虔诚相当不同。
致以亲切的问候
你的A.爱因斯坦
1936年1月24日
科学家也祈祷吗?(图/普世佳音)
书信塬稿及爱因斯坦签名。(图/普世佳音)
02 解信者说(本期解信人:冯秉诚牧师)
爱因斯坦究竟信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现在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但是从爱因斯坦自己讲的很多地方,他认爲从理性、从自然层面,他知道有超然力量的存在,所以有人说他是「泛神论」;另一种说法认爲,他不光是泛神论,他可能知道有一位上帝,所以他说他是「斯宾诺莎的上帝」,斯宾诺莎所信的就是所谓的「自然神论」。
作爲一个有信仰的搞科学的人来说,科学就是认识上帝的自然啓示。我们的科学就是以实验的方法来认识上帝创造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通过认识上帝创造的规律,进一步认识创造规律的上帝。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与信仰是可以连在一起的。
科学毕竟是形而下的,它是在物质的层面,但是上帝是个灵,所以拜祂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祂。因此单靠科学和理性是不够的。
这位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祂是哪一位?祂和人的关係怎麽样?这一定要通过上帝的特殊啓示,就是通过《圣经》才能够真正地认识上帝。
我过去一直认爲,搞科学的人都是要有很多实际的数据、根据,才能得出一个结论,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上帝,心中很存疑;认为他们信这一套觉得很可笑,没有科学精神。但什么是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要拒绝还是接受一种事物,首先要去瞭解它。《圣经》都没有读一遍,连目录都不知道,就敢否认《圣经》,说基督教信仰是迷信,这就不是一种客观的、科学的态度。
我们搞科研,更多地付上祷告,也许上帝的灵感动我们,就可以更多地认识祂的创造。
时代对基督教最大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它主张一种多元的社会,比较不同意一个绝对的真理,不再同意有一个绝对的权威。实际上人们内心是蛮孤独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更多地从爱、从关心、从care这方面做起。
(普世佳音新媒体机构授权)
【系列阅读】║《因信说话》No.1║ 梵谷圣诞家书,揭秘艺术背后的渴望与力量
【系列阅读】║《因信说话》No.2║ 潘霍华-爱,不能囚禁!一封从狱中发出的情书
【系列阅读】║《因信说话》No.3║ 苏慧廉写给母亲的家书:会讲温州话的牛津老外,怎样成了中国大学校长?
【系列阅读】║《因信说话》No.4║ 戴德生写给母亲的信:伤痛,也有交托,苦难中有安慰与盼望
面对大环境的挑战,您的行动可以支援今日报坚定走下去!点我奉献
精选要闻》
短宣时因「神安排」来台、看见復兴异象 美国青年牧者领人在台北古城咖啡香裡遇见神
「别被疫情挡住,后面有更大属灵争战要用你!」 吴献章老师揭12点兴起下一代约书亚
诚挚的邀请每位读者以奉献来支持这份新闻媒体,并且为我们加油打气,让每一个神所赐福的事工,化为百倍千倍的祝福。谢谢您~(点此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