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由左至右:冯腾永教授(台湾农业关怀使命团契理事长)和许世璋教授(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接受本报专访。(图/冯腾永教授、许世璋教授 提供)

自1970年起,每年的4月22日被定规为「世界地球日」,第一届活动吸引多达2,000万个美国人横跨东西两岸进行示威游行;20周年纪念时,也获亚、非、美、欧洲等共140多个国家、超过2亿人口参与响应。《基督教今日报》专访两位环境保育的专家学者,冯腾永教授(台湾农业关怀使命团契理事长)和许世璋教授(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谈论环境保育与基督徒的密切关係。

土地不是生财之道,是神的创造

冯腾永教授于受访提到,土地过度开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远比人所能想像的更加深远。现今社会充斥的资本主义、物质主义,金钱挂帅等观念,严重扭曲上帝创造万物的美好心意。

 

土地本是供养万事万物,包含人,所使用的自然资源平台;但人们在修理并看守园子时,将其视为生财之道,以便满足人在物质、精神上的需要,进而剥夺其他生物使用资源的权利。

 

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独享的,是所有生物共用的,这个观念应该要被落实。」冯教授说。

 

提到土地的生产效能,冯教授分享,按照旧约圣经的作法,耕作七年需要休耕一年,但过去人们不重视,因此神使以色列人被掳至巴比伦帝国,待了70年,也强迫让土地休息。

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是所有生物共用的。(图/Shutterstock)

滥用土地资源,坏了环境也害了健康

再者,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日益严重,主要会影响两个层面:环境资源与健康。假设养活一个社区,仅需一公斤的土产即可,但人们往往会生产两公斤,甚至更多,来获得个人利益,无形间就造成资源的浪费。

 

而为了供应大量需求,人们会使用更多的农药与化学肥料,让土地恶化的现象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当的连锁效应,最后演变为不可逆的气候变迁。

 

生理健康也是如此,一旦人食用超过身体所能负荷的食物量,多出来的部分便会造成脂肪,不仅体重过重,也危害体内各臟器的健康。

 

气候变迁最大的贡献者,就是农地。」冯教授说,「我们把气候变迁带出来的天灾,当作是上帝的时间表。启示录说,在末后世代天灾会越来越多,多数人只想到最后的叁年半,或七年大灾难,如何预备走过就好,但我想不单单是如此。我们不仅要(为灾难)先布局,更要从心的意念上,把环境改变视为一种警醒,更加敬畏上帝,这才是正确的作法。」

 

从事生命教育,需要生活来作底蕴

冯教授提到,教会裡的儿童主日学大多以生命教育作为题材,鲜少让孩童接触环境保育,如:食物从哪裡来、周边的环境有什么生物、大自然怎么运作等问题,他们几乎没有概念。

 

『生命教育』如果没有『生活』作底蕴,那个生命是很虚的。」他认为,应从小落实关爱大自然、关爱土地与环境等观念,培养关怀的能力。

 

冯教授曾到神学院上课,请每位传道人分享自己教会方圆300公尺内,除了人以外还有哪些生物,包含动植物,但大多数传道人都写不出来,也不认识自己周围的环境,会非常可惜。

 

「这其实是忽略了上帝给我们的受造物,如果今天神给你一个礼物,叫做樟树,你不认识它,你把它弄死了,如今这种状况很普遍。讲到『世界地球日』,我觉得要从教会做起,从传道人做起,从根本信念影响下一个世代。

生命教育需要有生活作底蕴,教育下一代从你我做起。(图/Shutterstock)

能源耗竭,垃圾处理需要智慧

在「人类都市化」与「消费主义」的结果下,製造许多生活垃圾、事业垃圾,以及农业废弃物,这些垃圾本身的处理,正是造成气候变迁的重要因子之一。无论是使用焚烧或掩埋,都会对环境造成相应压力。

 

以台湾为例,滨海沿岸常见一整排的风力发电装置,桃园的埤塘边也可看见许多太阳能装置板,这些科技的确能够带来部分的效益,但类似的风力、火力、太阳能发电等高污染、高成本的节能科技,仍会为环境带来损害。

 

因此,冯教授也祷告,盼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绿色科技,不仅改善环境,也能平衡人类的需求效应。

所有创造物都是神圣的,人类是大自然的管家,不是老闆。(图/Shutterstock)

善待土地,从公义与怜悯着手

许世璋教授分享,近几年政府提倡环保观念,民众纷纷自备免洗餐具、环保袋,随手关灯、省水;但只要某些非法团体私自滥垦山地、超抽地下水的行为,很容易让这些努力功亏一篑。因此谈到环境保育,便要思考「公义议题」:哪些行为对环境不义?哪些人愿意站出来,为正确的信念发声?

 

另一方面,也可从「悲悯」的角度着手。根据统计,全台湾在疫情来袭的前一年,出国人数高达1700-1800万人次,比起他国而言属于相对富裕国家,但问题是,有大多数的能源,都是被富裕国家所消耗,而这个苦果,则要由许多弱势族群、较贫困的国家来承担。

 

我们的基督信仰是以「利他」主义为塬则,不以个人既得利益为主,而是将手伸向更多有需要的地方,谈到环境保育,不是只有我们自己生活过得好、没有破坏环境就够了,基督徒必须要有悲悯的心肠,去控制自己的物质慾望。」许教授说。

 

随着科技日益进步,节能汽车、冷气和电动车相继推出,若把省下的能源留给更需要的族群或地方,而非单顾个人利益与享受(如:把节省的资源用在其他消费上),才能够真正促成环境保育。

 

许教授说,「不要把得到喜悦的这个慾望,建立在物质流动上,而是在爱的流动上。

 

我们是管家,不是老闆!

人类可能需要谦卑下来,圣经说,所有创造物都是神圣的,我们是管家,不是老闆!」长期研究自然生态的许教授分享,大自然充满着奥秘,随处可见的一个最低等生物,裡头的细胞构造都超越现今的许多高科技,「我们要很谦卑,去捍卫这些神的创造。」

 

许教授提醒,我们可以这样祷告:「主啊,求祢提醒我们不是老大,是管家;让我知道如何去回应这些不公义的事,有智慧地为公义发声!」持续祷告,让环境保育不再只是口号,而是落实在每个人的心中。

 

教会要成为接触众民的平台

访谈最后,许教授特别提到,若基督徒开始关注公共议题,会发现一些有理想抱负,但不会主动接触教会的族群,他们也许认为教会不会关心外界世界,或没有相应的作为;若基督徒可以接触这个族群,不仅能看见人的需要,更能与人谈论基督信仰,教会要成为接纳众民的媒介与平台。

 

太鲁阁号报导汇整》今日报带您追踪事件发展,一同为台湾祷告

 

精选要闻》

「林叨囝仔」陈珮芬喜怀第「六」胎 破除担忧,喜乐分享:神会供应我们!

跟随耶稣要付上什么代价?

见「肌肉无力症」父亲在天堂微笑 她传承甜点「DNA」,开店盼带下祝福!

立刻加入今日报LINE,热门文章一

 

我是基督徒,我支持基督教今日报》立

 

简单好用!一键阅读今日报—自己做今日报App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