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路思义教堂外观像是祈祷的双手,早年从中港路上即可看见这栋醒目的建筑。      (照片来源/东海大学)

台中着名的景点东海大学,常见观光客在校内的路思义教堂外取景。薄壳双曲面的造型,高度将近20公尺,宽约30公尺,外墙最薄处仅有20公分,内部不见梁柱,前卫而独特的建筑工法,挺过921地震及无数风雨。今年适逢路思义教堂落成50周年,校方分别于校内艺术中心及秋红谷公园举行摄影暨艺术创作展及老照片特展。

记念宣教士父亲在华办校 《时代》创办人奉献建堂

今年为路思义教堂落成50周年,校内众多师生参与纪念活动。      (照片来源/东海大学)

翻开建堂歷史,要从东海大学的创立谈起。1949年大陆诸多教会学校因烽火中断,台湾教育界人士盼望传承中华地区教育事工,遂向纽约的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提出申请,希望能资助在台办校,后来董事会选中台中大度山作为校地,并取名为东海大学

当时董事会成员之一,也是《时代》杂誌创办人的鲁斯.路思义(Henry R. Luce),为记念他的宣教士父亲亨利.温特斯.路思义(Henry Winters Luce),捐款奉献并以其父之名为教堂命名。

19世纪末,亨利在大学时期即展开海外宣教,儘管战火不断,仍陆续在山东、北京开办大学。鲁斯本身也生长于山东,对中华文化及教育事业的情感自是不在话下。

一改再改 薄壳双曲面造型终定案

路思义教堂在夜裡发亮,就像圣经所提:「脚前的灯,路上的光。」      (照片来源/东海大学)

校园规画由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及首任东海大学建筑系系主任陈其宽合作,从教堂外观的设计,到工法的抉择,歷时多年,匯集众多美感的意见及科学学说,可谓一步一脚印建成。

首次的设计会议,贝聿铭召集各方人马开会,却生不出半点想法。过了一阵子,只说了想做砖砌的哥德式圆拱造型。陈其宽便开始尝试用木条做模型,没想到却像上下颠倒的木船,自此木造工法成建筑团队主要的钻研方式。

外观的设计,陈其宽不断与专家交换意见,从花瓶切面得到一线天的灵感,在屋嵴开天窗,侧面再开两道窗,让阳光洒入,后来乾脆将前后左右四片墙拆开,并将僵硬的侧边直线改成弯曲弧线,定案为「双曲面薄壳建筑」。

完工没人敢拆鹰架 陈其宽率先进工地

兴建中的路思义教堂。      (照片来源/东海大学)

虽然当时盛行薄壳式建筑,但难处在于教堂完全没有横梁立柱,要用什么材质支撑,实在难以抉择。塬先属意的木造工法,并不容易施行。几经研究,陈其宽开始思考其他材质的可能性,找来结构工程师凤后叁商量,他主张以混凝土建造。

支持混凝土及木造工法的两造意见相左,加上报价更动,计画一度停摆。直到鲁斯来台视察,才重启建堂工程。当时,在美国的贝聿铭仍犹豫不决,最后才同意以混凝土施作。

教堂完工那天,满满的鹰架等着拆除,工人们心有顾虑,率先走进工地的,就是陈其宽等叁人,这一拆,也拆除所有人的担忧。往后每天只拆一部份,让结构一天天承受力量,最后确认关键部分紧密无缝,并于1963年11月2日正式落成。

一连串庆祝活动 感恩庆典揭开序幕

教堂内的主日聚会。      (照片来源/东海大学)

东海大学成立之初,基督徒教职员开始于台中卫理堂崇拜,陆续更换聚会地点,直至路思义教堂落成。现今除了东海师生,也开放附近居民参加聚会。目前设有30个以上的查经班及小组,主日崇拜按现代敬拜讚美及古典诗歌分堂,共有3堂人数超过600人。

今年适逢东海大学58周年、路思义教堂落成50周年,校方自10月底展开一连串的庆祝活动,延续至圣诞季节。2日举办感恩庆典,邀请前东海董事长周联华牧师、陈其宽的妻子,以及歷任校牧参与,并首映路思义教堂纪录片。校内艺术中心举办教堂「摄影暨艺术创作展」得奖作品展,同时于秋红谷公园展出「半世纪的相逢-路思义教堂50週年特展」,让老照片说故事,欢迎民众把握机会前往参观!

「路思义教堂50年 摄影暨艺术创作展」得奖作品,由左而右为摄影类金牌奖〈空间展翅〉、银牌奖〈294度的温度〉。      (照片来源/东海大学)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