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迪特里希•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德国信义宗牧师、神学家,认信教会成员之一,出生在德国布雷斯劳。曾参加德国反对纳粹主义的抵抗运动。因同伴计划刺杀希特勒失败,潘霍华在1943年3月被捕,并于德国投降前一个月被绞死。 (照片来源/今日报图库)

他是多年负责青少年事工的牧师,也是预谋暗杀希特勒的间谍,更是20世纪伟大神学家。这些看似衝突的身分与事蹟,实际上就是其神学理念和人生哲学的最佳体现。

校园书房出版社于本(11)月,在台北、高雄举办「青少年事工的大未来—青少年事工再升级!」系列讲座。特别邀请到青少年事工新锐学者,同时也是《每个孩子都是神学家》一书的作者路恩哲(Andrew Root)担任讲员,用精闢的神学观点与牧长、弟兄姊妹探讨青少年事工的实践。

其中,10日于台北怀恩堂的讲座中,路恩哲以传奇人物「潘霍华」的一生为主题,带领与会弟兄姊妹从潘霍华的神学思想及其青少年事工经验,看今日教会的青少年事工景况。

在美国明尼苏达州路德神学院(Luther Seminary)任教的路恩哲,拥有普林斯顿神学院博士学位,为近年研究青少年事工的新锐学者。 (摄影/记者吴书翔)

潘霍华的家庭

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出生于德国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是名德国信义宗牧师及神学家。他的外祖父也是名神学家,母亲生于富裕的基督徒家庭;然而,其父亲却认为信仰毫无理性可言,因此不许孩子们去教会。「20世纪最伟大的神学家之一,小时候竟然从来没去过教会。」路恩哲打趣地说。

潘霍华家中共有8位兄弟姊妹,排行第6的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妹妹。较潘霍华年长许多的两个姊夫,都是高知识的未知论者(Agnostics),他们对潘霍华开放式的对话方式,让潘霍华可以尽情提出质疑,深深影响其神学思考,也使他未来在服事青少年时,懂得尊重他们的想法与不同角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中,潘霍华的二哥不幸传来死讯,严重打击潘霍华的家庭。母亲天天以泪洗面,甚至崩溃离家。对于当时12岁的潘霍华来说,他深刻感受到,在青少年阶段的衝击和伤痛,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超乎想像的。

路恩哲也表示,「当我6岁时,我有个朋友因为癌症过世,这样的经歷让我了解:即使在年少时,记忆依然深刻。」因此,这也让潘霍华在事工中,更能尊重每个青少年每一刻的不同经歷。

潘霍华的叛逆

当然,潘霍华也有「青春期叛逆」,他的叛逆行径就是「成为一名神学家」。潘霍华的兄长、姊夫在学术上都有非常高的成就,而潘霍华为叛逆其父母,就选择一项非父母亲所期望的人生职志。

尽管从小没有去教会,潘霍华的生活仍深受基督教文化的教导影响。从小在家教育的他,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读圣经;信仰虔敬的保母也在每天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当他向家人公布「立志成为神学家」的消息时,遭到父亲及哥哥们的极力反对:「你才华洋溢,当神学家太浪费了!」「教会的思想落后,不要把你的才华浪费在这种地方。」

面对这些反对,潘霍华却说:「如果教会落后,我就要去改革它!」桀骜不驯的个性表露无疑。

进入教会服事

「年轻人,你想当牧师是很好啦!但你是不是应该先去教会呢?」这是当潘霍华向教会提出申请时得到的回覆。因此,当1925年,19岁的潘霍华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时,他进到教会,负责儿童主日学的服事。

对于婴儿洗,潘霍华认为,婴儿洗只有在一个「有真实关係连结」的群体中,才有其意义。「耶稣基督的存在是一个群体,在群体关係当中,我们与耶稣基督相遇。」潘霍华希望在教会的关係中,呈现出基督的样式。

潘霍华更觉得,教会群体不能只是自愿性志工团体,而必须彼此分享生命。儿童及青少年不是未来的教会会友,他们就是教会的核心!「若儿少在教会不被视为核心份子,那教会就不是教会了。」


「一个儿童、青少年工作者的任务是什么呢?是照顾他们,并把他们带到教会的核心。」藉由潘霍华的思想,路恩哲提出,这正是北美教会所面对的问题:教会没有将青少年带入教会的核心。

牧会生涯

潘霍华拿到博士学位时只有21岁。「他的进度太快了,依据德国规定,按牧或从事教职,都要年满25岁。」路恩哲表示,因此潘霍华在1927年离开德国,到巴塞隆纳的一间德语教会实习。

这间教会的主任牧师年事已高、即将煺休,「他一开始很高兴潘霍华来,这样他可以多放一点假。」路恩哲表示,但后来每周日只要轮到潘霍华讲道,会堂就爆满;轮到老牧师讲道,会众就少得可怜,因此老牧师决定不再在周报上列出「下周讲员」,同时也把教会青少年交给潘霍华一人负责。

实习结束后,潘霍华回到德国开始专心写论文。当时,20世纪最伟大的神学家、教会歷史学家之一哈那克(Adolf von Harnack)希望潘霍华与他一起完成论文;然而,潘霍华拒绝了,因为他太热爱、钦佩哈那克了,深怕自己受哈那克影响,而无法独立思考。所以他选了一个无聊、平庸的老师,成为他的指导教授。

现场路恩哲也开放弟兄姊妹的QA问答,热情与弟兄姊妹交流。 (照片提供/校园书房)

《行动与存有》(Act and being)是潘霍华最后完成的论文。路恩哲表示,这是潘霍华所有作品中最艰涩的一本。他在这本书中,同时肯定也批判巴特的行动神学及海德格尔的存有神学。同时,他也表达,孩子们主要就是透过行动和存有,活出他们的生活;除了世上受压迫的边缘人,与耶稣最接近的就是孩子。

纽约与黑人灵歌

无奈完成大作的潘霍华仍未满25岁,无法成为教授。当时,潘霍华的人生导师建议他离开欧洲,到纽约看看。他询问大哥的意见,他的大哥却说:「别去!美国人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德国人学习之处。」最终,潘霍华还是去了,为其一生带来深刻影响。

「美国教会的讲臺什么都讲,就是不讲圣经、耶稣和罪。」是潘霍华对美国教会的第一印象。幸好,在朋友的介绍下,潘霍华在纽约的黑人教会,找到了不一样的感动:黑人灵歌。甚至在他回德国前,还购买了许多黑人灵歌的唱片,带回德国,与青少年分享。

说故事的力量

潘霍华也曾负责一群14至15岁男孩们的坚振课,当他第一次走进教室,面对满堂吵闹不休的学生们,他小声地说道:「如果你们安静下来,我就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当他开始讲着故事时,所有双眼专注地盯着他,全场悄然无声。故事说完,他又说:「如果你们下周来也是这么安静,我就再跟你们讲一个故事。」从此,他改变了这个坚振班。路恩哲表示,由此我们可以看见「故事的力量」。

路恩哲也提出,在青少年事工中,我们常把「教导」的重要性凌驾于「青少年」之上。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花时间陪伴他们。

在这群青少年坚振礼的主日,潘霍华讲了一篇讲道:雅各和天使摔角,他告诉孩子们:一生都要「抓住神!」但就在潘霍华讲这篇讲道的同一时间,德国社会主义党拿下国会大多席次,逐渐获得更多政治权力,许多德国青少年纷纷加入纳粹。潘霍华开始意识到,这股政治力量正负面影响青少年族群。

希特勒与纳粹

过了不久,希特勒甚至将手伸进教会,并且开始破害境内犹太人,潘霍华犹太裔的妹婿也因此失去教职。受甘地非暴力抗争运动的影响,潘霍华提出:如果政府任意妄为、不理教会,教会就拒绝为国民举行葬礼,这对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德国来说,将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老一辈牧师认为潘霍华太激进,而反对此举。

潘霍华与认信教会(Confessing Church)的牧者,决定联合抵抗纳粹势力对教会的侵蚀。神学教授卡尔‧巴特(Karl Barth)召集巴门会议(Barmen Synod),并由139位来自认信教会的代表通过发表《巴门宣言》,声称教会不是政府机构,有上帝赋予的使命。认信教会其后遭到纳粹迫害,因而转为地下活动。

「我不能袖手旁观。」潘霍华表示,「如果我不在此时此刻承担德国遭受的压迫;我就没有资格在战后重建德国。」于是,他参与反抗军对抗纳粹,甚至加入谋反情报组织。随着战争蔓延,情报局发现唯一能够阻止纳粹的,只有谋杀希特勒。

暗杀希特勒行动

当他们做出此决议时,潘霍华说:「我是一名牧师,决不可能参与这种行动。」潘霍华的姊姊在一旁,用鄙视的眼神看着他说:「噢!你们这些基督徒,如果别人动手杀了希特勒,你会欢欣鼓舞;但你自己却不愿意成为动手的那个人。」

「很有趣的是,到如今仍有许多人在辩论潘霍华的行为是否正当。」路恩哲表示,其实潘霍华自己知道,如果他最终要暗杀希特勒,这不会是个无辜之举,而确实是犯罪。但他却认为,自己宁愿以「杀人犯」的身分站在神面前,也不愿对超过600万人被屠杀袖手旁观。

被捕入狱

其实,在情报局实际执行暗杀希特勒行动前,刚与未婚妻订婚不久的潘霍华,就因被怀疑企图谋反而遭逮捕。在狱中,潘霍华每天长时间接受审讯,其余时间他都在写作。之后,他在狱中的信札、祷文、诗歌及杂感被集结成着名的《狱中书简》一书。潘霍华过世时,没有太多人认识他;直到他的论文及狱中书简出版之后,大家才有机会认识这位传奇人物。

他甚至在狱中完成了《陈述真相有什么意义呢?》(暂译-What does it mean to tell the truth)一书,书中他以父母与子女的对话做为思考,他指出,有时候我们因为爱孩子,为了让他们知道「真相」,而不会把「事实」告诉他们。如果你跟一个4岁的孩子解释「婴儿是怎么来的」,你不会详尽叙述细节,因为在那时候你告诉他细节,反而是不好的。

所以,潘霍华说:「真相永远基于关係。」必须先了解人和人当中的关係,才能讲述真相。

而这场暗杀希特勒的行动,后来也被拍成电影,也就是由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所主演的《行动代号:华尔奇丽雅》。片中详述情报局如何将装有炸弹的手提包,放在希特勒身旁的经过。

永留传奇

最后,就在距离盟军解放德国的一个月前,39岁的潘霍华被带到巴伐利亚森林中的集中营,剥去全身衣物,被绞死。「这个终点,对我来说只是起头。」是潘霍华临终託人传给有人的最后一句话。潘霍华过世数周后,他的家人才从广播中得知,英国西敏寺教堂正举办记念潘霍华的追思礼拜。

「潘霍华是一个为自己的信仰殉道的人,同时也是为青少年工作者,」路恩哲继续说,「我认为,对于我们这些做神学转向的青少年事工工作者,他是我们的先驱。」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