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马太福音第28章的最后两句话,记录了耶稣钉十架前最后的教训。没有作法、没有策略,也非恐吓式的命令,但耶稣明确的让门徒知道,「宣教」不在于「有没有负担」,而是基督徒责无旁贷的事,只要愿意迈开步伐,他就与我们同行,成就每一步佳美的脚踪。

过去几十年来,华人教会各种跨文化差传事工奋起,然而各宗派、堂会虽投注大笔心力,福音的脚步却始终走走停停。面对跨文化宣教,台湾教会究竟存在着甚么样的问题?又该如何克服?

跨文化宣教需要牧者、宣教士、教会肢体在各方面彼此委身,并需要良好的差传制度搭配,才能使事工永续。

跨文化宣教需要牧者、宣教士、教会肢体在各方面彼此委身,并需要良好的差传制度搭配,才能使事工永续。 (照片提供/台北灵粮堂)

想到就怕? 跨文化宣教知易行难

根据联合差传事工促进会理事长夏忠坚牧师2011年所写的《台湾跨文化宣教调查报告》,各教会宣教事工普遍有资源、制度及理念等各种层面问题,除缺乏经费及人力外,教会对差会制度不熟悉、宗派间宣教工作独立发展、教会对普世宣教意识薄弱等都是关键性的问题。

一想到早期宣教士「死在异乡,葬在异地」的精神,许多人为之动容。但设想主角若换成自己或自己的孩子,那些关于孤苦无依、贫病交迫,甚至受到政治打压下入监牢的可怕想像,可能使感动很快的被恐惧取代。

中国基督教信义会灵光堂主任牧师杜圣恩指出,台湾现代社会缺乏的是宣教的先锋者,因为经济、知识水準普遍提高,个人主义提升,许多家长捨不得孩子吃苦,年轻人走不出舒适圈,造成现代基督徒渐失早期宣教的热忱。

此外,台湾宣教工作多属堂会差派形式,当监督、差传制度、人力调配等制度都发展不够完善时,后方差派堂会可能因为对前线需求不了解或无力帮助,导致事工发展容易停顿。

召会秘诀:各国肢体配搭 寻找平安之子

召会在跨文化宣教上採用不同地区的肢体互相配搭的策略。

召会在跨文化宣教上採用不同地区的肢体互相配搭的策略。 (照片提供/召会)

然而杜圣恩也指出,在看似希望渺茫的宣教前景中,台湾其实存在着一些宣教先锋者,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召会。自1950年代起,召会宣教足迹便遍及世界六大洲,并成为过去十年中台湾差派宣教士最多的宗派。

台北市召会长老周復初指出,跨文化宣教若靠一地、一国来做是不可能的。根据以弗所书2章15、16节,基督在十字架上「使两下合而为一」,因此在过去50多年中,召会的宣教策略就是靠着全球逾4千多处地方召会互相配搭,不仅在文化、语言上互助,也彼此陪伴。藉团体居住、灵命操练,以及宣教训练课程,召会帮助同工自大学时代开始接受装备,并与服事地区的召会同工配搭,透过大量接触人群,寻找对福音敞开的「平安之子」。

「一定有平安之子,但你要找到,并学习如何与对方接触,这些都需要操练。」周復初解释,若经判断确认对方内心接受福音,便可带对方读经、祷告并受浸。1950年代以来,召会宣教事工远及前苏联地区、中亚、回教国家,甚至到印度、泰国等地。

周復初指出,跨文化宣教的第一步,一定要屏除心中先入为主的观念。许多人想到泰国,往往认定「不可能」,但近几年在台湾、泰国同工配搭下,不仅曾在9週半内带领约3百人受洗,透过家庭小组的建立,更达50%的留存率,便是打破刻板印象的最佳例证。

放下个人主义、本位主义 循序渐进 

圣洁、谦卑、委身是跨文化宣教的根本。

圣洁、谦卑、委身是跨文化宣教的根本。 (照片提供/台北灵粮堂神学院)

「宣教这种事,若想得太远,一步都走不了!」杜圣恩指出,召会在宣教积极度及合作制度上值得学习,以此反思其他宗派宣教工作,缺乏的并非训练与教导,而是制度的落实。

首先,各堂会在差派宣教士之前应先思考「教会是否拥有共同的宣教异象?」、「教会是否了解受差者的困难,并协助解决问题?」若非堂会能力所能及,应放下堂会差派的本位主义,联合其他堂会合力差派,或与国际差会合作。对宣教士而言,教会会友人数多寡与所获支持不见得正相关,关键是有一群愿意彼此委身的支持者。

此外,推动跨文化宣教之前,各堂会领导者必须先亲自成为「先锋者」,透过教导、示範、率领团队亲自前往短宣等,培养教会对宣教的了解与负担,并由近而远,从同文同种的邻近地区,慢慢跨越到困难较高的地区。

同时,宣教士的父母需学习放下主控权,让家庭成为支持及帮助者。宣教士则要勇敢活出从神领受的异象,主动寻找金钱、代祷上的资助者,让不在第一线的教会肢体也有机会参与,使宣教不沦于单打独斗,或成为领受异象者的个人「家务事」。

跨文化宣教的根基 持守圣洁、谦卑、委身 

周復初也指出,台湾作为一个小小海岛,在人少、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若要做到全球的跨文化宣教,本来就很困难。他认为,台湾在宣教工作上,目前就像是苗土,需要经过栽培,等幼苗长大才能送出去。栽培宣教人力时,若能从台湾乡镇开始,慢慢往海外开展,让人自然的从裡到外活出「宣教」生活,这些经过训练并有经歷的同工,未来无论到哪,或读书或带职,都将是宣教士。

「宣教是需要公开透明并高度捨己的一件事。」杜圣恩认为,究其要领,「生命的圣洁、对事奉者委身、在国度观裡谦卑」才是推动跨文化宣教的根本;不仅宣教士需要高度委身于异文化,小至教会肢体、牧者,大致台湾众教会、宗派,都需诚实检视自己的「爱心」是否持守在属神的立场和塬则中,并且身体力行。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