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英文版〈耶稣恩友〉。

〈耶稣恩友〉作词人约瑟‧史克文(Joseph Medlicott Scriven)生在优渥家庭,受高等教育,却在感情路上接连受到重击。

〈耶稣恩友〉作词人约瑟‧史克文(Joseph Medlicott Scriven)生在优渥家庭,受高等教育,却在感情路上接连受到重击。 (照片来源/www.cyberhymnal.org)

「耶稣是我亲爱朋友,担当我罪与忧愁,何等权利能将万事,带到主恩座前求…」已有100多年歷史,被传唱到多国,也曾被改成儿歌的诗歌〈耶稣恩友〉(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传递出对上帝极深的倚赖、信靠和交託,触摸到无数的心灵,也不禁令人好奇,究竟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下,写出如此简单而动人的歌词?

〈耶稣恩友〉作词人约瑟‧史克文(Joseph Medlicott Scriven),于1819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家中经济环境优渥,本来想克绍箕裘,跟随海军父亲从军,可惜因健康问题而放弃梦想。后来进入都柏林叁一学院就读,并加入普利茅斯弟兄会教会(Plymouth Brothers),成为了基督徒。拥有高学歷,家境又富裕的他,令不少人称羡,但没想到往后的人生却很多舛。

2任未婚妻皆骤逝 痛苦中写下〈不住祷告〉

25岁那年,就在即将举行婚礼的前一天夜裡,史克文的未婚妻意外溺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他决定离开伤心地,隻身飘洋过海前往加拿大,落脚在希望港(Port Hope),从事家庭教师一职。在那裡,他遇到了另一个女孩伊莉莎‧罗奇(Eliza Roche),再度坠入情网,决定与她共度一生,没料到未婚妻伊莉莎却因肺炎而骤逝。

中文版的〈耶稣恩友〉。

又一次失去生命中的挚爱,但孤苦的心境没有让他远离主,反而更加紧抓住神,透过祷告亲近天父,并奉献余生,更多帮助他人。纵使生活不如昔日富裕,只要身上还有金钱或衣食,他从不吝于给予,也会义务帮忙弱势者做工或锯木柴,因而获得「好撒马利亚人」的美誉。

不过,接连的重击,仍是让史克文的身心灵饱受煎熬,被忧郁缠身,基督信仰是支持他的重要力量来源。1855年,他提笔写下〈不住祷告〉(Pray Without Ceasing),这首诗就是〈耶稣恩友〉的塬词。诗中他阐明耶稣是他的朋友,而主必怜悯每一个人,靠着神能永无忧愁,同时反省,自己很多时候没有平安、白受痛苦,都是因为没有祈求神、没有完全交託给主。

1857年,史克文收到大西洋另一端的消息,得知母亲生了重病,无法返乡探视的他,写了一封信安慰母亲,并将〈不住祷告〉附在信裡,藉此告诉母亲他对耶稣基督的信心与交託。

纽约作曲家谱曲 〈耶稣恩友〉飘扬各国

有一回,史克文的朋友前来探访,不经意发现〈不住祷告〉,深受感动,说服史克文公开发表作品,最后他用匿名将这首诗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直到30年后,作者的真实身分才曝光出来。

〈耶稣恩友〉日文改编版-〈深深的怜悯〉。

1868年,印有〈不住祷告〉诗词的报纸,随着邮件来到纽约,被一名律师查尔斯‧康文思(Charles C. Converse)相中,他同时也是圣歌的作曲人,便为此谱曲,歌名取为今日众人熟知的〈耶稣恩友〉。

至今,〈耶稣恩友〉传唱到世界各地,甚至被基督徒人口不多的日本、印尼、印度国家改编。在日本,〈耶稣恩友〉被译为〈深深的怜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曾被改为〈当血战终结之时〉,之后陆续改为〈星之界〉、〈星之世界〉,时至今日,英文塬曲仍时常在婚礼中被歌颂。

台湾曾将其改编为童谣〈野餐〉,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歌曲。印度教会也将〈耶稣恩友〉以当地方言改编。在印尼,〈耶稣恩友〉曾被改为印尼语或巴塔克语的诗歌,也曾被改为爱国歌曲,大大提高知名度。

因为旋律动听、简单易唱,歌词总能安慰到遭遇重大挫折、被忧虑缠扰的灵魂,明白惟独主耶稣是我们永恆不变的良友,所以在最受欢迎的圣歌中,〈耶稣恩友〉从未缺席过。

〈耶稣恩友〉

耶稣是我亲爱朋友,担当我罪与忧愁
何等权利能将万事,带到主恩座前求
或遇试炼或遇引诱,多少痛苦白白受
皆因未将各样事情,带到主恩座前求

有否烦恼压着心头,或有烦恼压心头
切莫灰心切莫丧胆,来到主恩座前求
何处得此忠心朋友,分担一切苦与忧
耶稣深知我们软弱,来到主恩座前求

是否软弱劳苦多愁,挂虑重担压肩头
主仍是我避难处所,来到主恩座前求
亲或离我友或弃我,来到主恩座前求
在主怀中必蒙护佑,与主同在永无忧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