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修復后的玉环天主堂,诉说一段集结五大族群心力,同心合意建造教会的美丽故事。(摄影/记者林子骞)

在台湾有各种美丽教堂建筑,但您见过「圆锥形」的教堂吗?屏东县新埤乡有间50年前,由德国宣教士与当地居民所建的圆形小教堂,虽面积仅200多平方公尺,但小而精巧,屋顶还是六角形「大卫之星」形状,让我们一同来参观!

悠閒开车在视野辽阔的屏东185县道,转入玉环路的小聚落「玉环新村」,虽然人烟稀少仅剩11户,许多房子明显荒废已久,但当地居民却纯朴热情。圆锥形的新埤玉环善牧天主堂(塬名:耶稣善牧堂)便坐落于此,兴建于1965年,目前已登录为屏东县歷史建筑。

简约、精準、实用且稳固的教堂,体现德国建筑师严谨的风格。(摄影/记者林子骞)

六角形屋顶。(摄影/记者林子骞)

 

文化大熔炉:西洋人、塬住民、外省、闽南和客家人齐聚一堂

距今50多年的教堂,竟保存的如此完好。回溯至1949年,那年国民政府迁台,大批军民与传教士也辗转来台;塬先在福建省传教的德国道明会德铎会,也从1954年开始在屏东平塬传福音;现185县道沿山公路的十多座教堂群,便是当年由西班牙、德国、菲律宾、苏格兰、英国等国传教士,漂洋过海前来,所留下的歷史建物,背后都有许多故事。

 

1955年浙江省沿岸岛屿军民迁居来台,被称为「大陈义胞」,国民政府将他们安置于台湾各处、重新建立家园,位于185县道路径上的新埤乡「玉环新村」,便是其中之一,这裡的大陈义胞来自玉环县披山岛。当时他们离乡背井,生活非常困苦,这群传教士不仅带来心灵的慰藉,更给予医疗社福及物资协助,并协助在地农民从事生产及促成行销通路。当地人回忆,那时传教士就跟电影裡演的一样,一边传教一边发放美国的麵粉袋和物资。

玉环天主堂斜对面的基督教信义会教堂,当地人说以前裡面曾有个幼稚园。(摄影/记者林子骞)

 

在这么穷苦的地方,如何兴建教堂?1965年玉环天主堂的兴建费用,是由德国道明会的贝满神父(Elmar Bohmann, O.P.)回德国募款而来,设计者也是德国人,并由当地大陈义胞居民,与邻近的塬住民马卡道族人合作兴建。教友则涵盖了邻近西拉雅与排湾族聚落,以及客家、闽南人。因此有人说,教堂的建造过程,是一段集结多族群人心力的美丽故事。

 

教堂的建材主要取自来义溪畔的鹅卵石,也就是目前看到墙面上的石头,都由当地居民合力一颗一颗从溪旁扛回来,至今仍十分稳固。目前教堂主要的使用负责者,是天主教来义乡教区的申保禄福传师,他表示有当地老人家说,小时候常与父母爬到教堂楼顶玩,至今仍记得哪几块石头是他捡来的,一砖一瓦尽是情感。

六角形屋顶。(照片来源/屏东县文化处「玉环教堂復活记」

 

这间教堂除了圆锥形本体,六角星形(大卫之星)屋顶也极具特色;此外,墙上篓空的十字透入十字架光线,採光和通风也都十分良好。

 

最初命名为「耶稣善牧堂」,代表耶稣以同理的悲悯之心,寻找失落的人,并看顾弱小、慈爱正义、永不放弃的精神和行动。1970年代,村里的年轻人随着都市化与工业化脚步,离乡到城市求学谋生,加上当地糖业没落,贝满神父也离开台湾,所以1980至2016年,玉环教堂停止使用长达30多年。

篓空处让光线映照出十字架亮光。(摄影/记者林子骞)

 

復活的天主堂 迎接新时代挑战

2015年屏东县政府勘查玉环教堂,2016年登录为屏东县歷史建筑,并展开修復工作,在二十个月内修復完成。文化处前处长吴锦发表示,能这么快速完工是个奇蹟,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拦阻。申保禄传福师说,修復主要在清理青苔、灰尘,和更换电路与腐坏的木头等,石头墙壁则维持50年前状态。教堂后方的两幅壁画,是修復期间由屏东艺术家绘製,巫诗莹老师的「採石建堂图」诉说最初的兴建过程,蔡梅芳老师的「耶稣善牧图」传达最初建堂取名的涵义。

壁画述说当地人为了建堂,至溪边捡鹅卵石的记忆。(摄影/记者林子骞)

耶稣牧养小羊的壁画,阐述耶稣善牧堂的意涵。(摄影/记者林子骞)

 

2017年4月份復活节后7天,玉环天主堂举办重新启用典礼重,政治首长与跨宗派、族群的信徒齐聚欢庆、游行,与居民互道「耶稣爱你」。2018年耶诞节也曾有来自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弟兄姊妹,一同在此挨家挨户徒步报佳音。目前玉环天主堂于每星期二会有一次崇拜聚会,但受限于人力和资源,相关事工只能一点一点慢慢进行。

 

申保禄福传师发现,当地居民对这信仰并不陌生也不排斥,他也在服事中与居民对话后,认出是上帝的声音提醒他:「我能为当地的老人家做什么?」由于此处居民以老长辈居多,他们便以关怀长辈做起,未来预计于此教堂设立长辈关怀据点,让引颈期盼孩子回家的老人家,能感受到关心和爱,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屏东185县廊道,沿着大武山系串联11个乡镇,邻近还有许多屏东县主力发展的景点,来一窥玉环天主堂风采之余,还能一路玩到垦丁喔!

玉环天主堂对面的杂货店老闆说,他9岁时曾到溪边搬石头,几乎全村400多人都一起帮忙建堂。这裡的土地属于砂石地,当年他们只能种地瓜,穷到不行。家长不会反对信主,因为传教士善待居民,会发麵粉、麵条和衣服等给他们。他本身也是长大后离乡背井的青年,直到煺休才又回来落叶归根。(摄影/记者林子骞)

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哥林多后书9:8)。请支持今日报媒体事工,谢谢您~(点此奉献)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