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有很多不容易,我们个人也常常碰到很多困难,苦难使很多人怀疑神的信实,就如同拿俄米,但路得记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这么悲惨的家庭,上帝仍然恩待、使用、改变,最后成为以色列歷史当中非常重要的家庭。
路得记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
〈路得记1:1-5〉,短短5节经文为这卷书的功用定调。从经文可以推知,以利米勒的人生满悽惨的,他在大环境中遭遇到时代的困难(国中有飢荒,路得记1:1),他想尽办法带着妻小到一个他觉得可以生存的地方,却不幸客死他乡。他的妻子拿俄米一人在异乡独力扶养两个孩子,非常辛苦。好不容易孩子长大、娶了妻子,眼看着享福的日子似乎近了,没想到两个儿子先后也都死了。这个家剩下叁个女人。
胡维华博士认为,以利米勒的状况很有可能跟我们所有人一样—希望为家人、孩子找个安定的环境,有更好一点的生活,使他们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但当我们碰到大环境的变化、家族的困难(家人生病、经济困境等)时,该怎么办?路得记谈的就是这样的故事-「我们的故事」。
拿俄米和两媳妇动身回以色列
〈路得记1:6-9〉,以色列地的饥荒结束,当初离开的理由不存在了,于是拿俄米动身回家。对拿俄米来说,摩押是伤心地,待在那里的每一天都在提醒她,她所有的都失去了。她和两个儿媳妇一起打包行李、一起出发、一起朝着西边的以色列地前进,但路途中,拿俄米却突然叫儿媳妇各回自己的娘家。为什么拿俄米不在出发前就先讲好,而是在出发后才要他们回去?
胡维华博士指出,依照经文所给线索,他认为拿俄米因为一直和两个媳妇相依为命,她从来没有想过要让她们回去;身为家裡的大家长,做婆婆的拿俄米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她们。
当她们离开所住的地方、开始往犹大地去,那条路其实就是多年前拿俄米来摩押地所走过的路,所以她可能在走的时候突然想起十多年前的往事,想到多年来寄居他乡的辛苦,如今终于要回家,她的苦难结束了。不过,她看着身旁两位「外国人」(俄珥巴和路得都是摩押女子),突然领悟到「我的苦难结束了,她们的苦难才刚要开始,她们现在走这条路,就好像十多年前我走这条路来的时候一样的状况」。
拿俄米不忍媳妇跟着回以色列受苦
拿俄米突然意识到自己正把两个媳妇推入苦难的火坑,当初她还有先生、孩子陪着,但她们什么都没有,她们去以色列能找到什么幸福呢?拿俄米于心不忍,这时候她醒觉过来说:「你们两个应该回去,不要跟我走,回去吧。」
对古近东的环境、社会、文化风俗来说,拿俄米所说的这段话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创世记38章犹大和她玛的故事,也碰到相同的文化风俗背景,犹大大可像拿俄米一样,让她玛回娘家并祝福她「在新夫家中得平安」,但犹大没有这样做,他怕背负罪名—不给死人留名;可见这个事情有多严重。
拿俄米讲得一副云淡风轻,但两个媳妇一听就知道婆婆为她们牺牲很大,在家族中要背很大的罪名,可以想见家族裡的人会如何指责她。可是拿俄米想的是:我怎么能够为着这个害死你们两个呢?何况你们是「外国人」。把你们带回以色列,在我的亲戚裡,谁要娶你们啊?骂名我来背,你们回去吧。
当拿俄米如此为两位媳妇着想,两位媳妇抱着婆婆哭,坚持不肯离开她。于是拿俄米又说了一段话(路得记1:11-13),劝她们回去,并说「因耶和华伸手攻击我」,从这句话我们想像拿俄米的心裡有多苦。拿俄米觉得好像不管她到哪裡,神都和她作对,她在国内(以色列)的时候飢荒,她们逃到国外(摩押)之后儿子先生都死了,所有跟着她的人都倒楣。
路得不忍留下拿俄米一人
俄珥巴听了婆婆的劝离开回家了,但路得表明坚定的决心不愿离开(路得记1:14-17)。胡维华博士指出,一个上了年纪的妇人在古代独自旅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路途中碰到坏人、野兽或生病,怎么办?因此古代商队都是成群结队,彼此互相照顾。因此路得无法让拿俄米一个人走,她下定决心跟着她回去,甚至说「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路得记1:16)。
胡维华博士指出,经文告诉我们路得嫁进拿俄米家已有10年,如果路得已经非常认识拿俄米一家的信仰,她应该很早以前就讲了这句话,不会在这时才讲。因此,这句话表示的是路得的决心,而不是她的信仰。换句话说,路得愿意上教会,是因为「想要照顾婆婆」,而不是因为这个信仰有多吸引她,可是,连这样的人上帝都恩待。
依照文献,古代的旅行非常难以估算时间,因匪徒、气候、抢劫等因素而耽搁行程的大有人在,但在拿俄米「抱怨神使她空手而回」(路得记1:20-21)的时候,神在暗中保护、照顾她们,使她们回到伯利恆的时间,刚好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路得记1:22),正是农忙的开始,路得才有麦穗可以拾捡。
长存恩慈怜悯的心彼此相待
第一章到这裡结束。我们可以发觉,这卷书告诉我们面对大环境和切身苦难的方法,第一个是:我们愿意长存恩慈怜悯的心彼此相待,那是上帝给我们非常宝贵、非常重要面对苦难、解决苦难的方法,其重要性超乎我们的想像;路得记若是将这一点拿掉,整个故事就支离破碎、完全不成形。
第二,当拿俄米觉得耶和华处处与她作对,但神却在暗中预备了一切。因此,在我们还不清楚神的时候、神的作为之前,至少我们可以学习拿俄米和路得,彼此以恩慈相待。
波阿斯乐意帮助,婆媳俩的境遇获改善
第二章开始,波阿斯对路得的照顾超过律法的要求,律法之规定不可以赶走捡麦穗的人,他却邀请路得到他的田裡捡麦穗,第一句话就说「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路得记2:8)。他看到路得和拿俄米有需要,而他很乐意可以帮忙。
路得感谢波阿斯,并问他为何如此恩待她?(路得记2:10)但波阿斯却一字不提自己的善行,反而说「妳做的才好」(路得记2:11-12)。波阿斯认为路得为了婆婆离开自己的国家,到完全不认识的地方,这样的行为很伟大,她做的才好。
在这裡我们看到,第一章婆婆和媳妇之间的恩慈相待,在波阿斯和路得中间也出现了。波阿斯是这个故事裡,从苦难转变成祝福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个时期他尚未爱上路得,但他只是因为手中有行善的力量,他就愿意帮助人,因而导致改变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再见婆媳间深刻的情谊
到了吃饭的时间,按照希伯来塬文圣经的意思,路得刻意留了一部份给婆婆(路得记2:14),她仍然惦记着婆婆在家没东西吃。吃完饭,路得又继续工作,直到晚上。
路得那天所拾取的麦穗约有一伊法大麦,可以吃一星期,换句话说,路得工作一天就拿到一个星期的薪水。整个收割期大概8个礼拜,一个礼拜工作6天,路得工作8个礼拜可以累积48个礼拜的粮食,快到一年的量,感谢主,她和婆婆的基本生活已不是问题。
路得将拾得的麦穗带回家,这裡(路得记2:18)中文圣经翻译得有点平淡,但希伯来塬文圣经其实描绘的很生动。当时以色列人的田都在城外,当路得扛着一大袋的麦穗回城时,远远的就看到拿俄米站在外面焦急地等着,路得则是急着将带回来的食物拿给婆婆。婆媳间的情谊刻划得深刻、动人。
拿俄米看到的是路得工作一天的勤奋与辛苦,可能心裡还有点开心,因为没想到(路得)会这么顺利,第一天就满载而归。路得心中想的则是「婆婆快饿死了,赶快把吃的拿出来给婆婆」。但拿俄米根本就不急着吃,只问路得今天在哪裡做工,路得回答在波阿斯的田裡做工(路得记2:19)。
拿俄米的烦恼获解决
早在第二章的一开头,拿俄米就知道她有一个有钱的亲戚波阿斯,但却因为路得的塬因,拿俄米没有去投靠他,因为这会牵涉到为死人留名、留后的以色列风俗问题。拿俄米没有把握他会不会愿意娶路得这个外国人,而路得如果真的嫁进他的家,也无法保证会不会受到善待。胡维华博士认为,基于以上理由,所以拿俄米没有选择去投靠他。
正当拿俄米在烦恼,如果不找波阿斯那她们两个要如何过日子,没想到路得今天就是在波阿斯的田裡工作,在波阿斯的恩待之下丰盛的收穫。我们可以想像,拿俄米突然之间心情完全放鬆,说不定也非常感恩,她说:「愿那不断地恩待活人死人的神,祝福那人。」(路得记2:20)
大而化之、粗线条,神仍恩待
接着,在〈路得记2:21-22〉的叙述,表现出路得「傻大姐」的个性。胡维华博士指出,在希伯来文、摩押文裡,阴阳性、单复数的分别是很清楚的,但路得却在这裡将「使女」(阴性)错讲成「僕人」(阳性);且当时男女的界线很清楚,
女生一定都跟女生在一起,不可能跟男人一起。胡维华博士认为,路得是勤奋、善良的女子,但是对一些该注意的细节,她不像一般女孩子那么细腻,有点大而化之、粗线条。(这样的性格,在后面的故事章节产生了非常有趣的结果。)
那么,我们能从路得粗线条的个性裡看到什么呢?胡维华博士表示,在苦难裡,人常常会希望「如果我更聪明、更能干一点,也许可以解决这些苦难或困难」,而实际上我们的人生却像路得,这裡忘记一点,那裡弄错一点,但这个没关係,因为神最后还是让路得有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
所以,什么有关係呢?人与人之间的良善、恩慈。第一章结束,拿俄米说「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回到这裡以后,因为有充满恩典的波阿斯,第一天路得虽然吃了一点小苦头,但那一天她是满满的回来;而且,整个收割季路得都有麦穗可捡。
恩待别人,使他的人生困境获得突破
胡维华博士指出,波阿斯到田裡的时间,上帝安排的也是刚刚好能碰到路得。波阿斯是个大财主,他有很多田,且有监管收割的僕人(路得记2:5),其实不需要亲自到田裡,但他刚好就是在那一天到田裡。
所以,面对苦难我们可以做的(我们需要努力做的)就是:在我们可以帮忙别人的时候,我们尽力帮忙,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多恩待别人一点、多做一些,会使很多人人生裡困难的景况,获得改变与突破,而且很可能远超过你的想像。
「千万别忘记,你的神掌管一切,在你不知道的当中,祂的手比你所想像的奇妙。」神不误事,即使在信仰上还未特别虔诚、特别认真的路得,她都蒙福,何况我们。
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哥林多后书9:8)。请支持今日报媒体事工,谢谢您~(点此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