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施以诺教授 提供)

近期富少因擦撞车祸而出手殴打大学生的新闻浮上檯面,许多人不禁质疑: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才会大打出手?拥有多年精神科职能治疗经验的施以诺教授受访时分享,「也许我们会觉得『当事人』很可恶,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当事人』。」让我们一同学习,当被冒犯时,试着用这四个方法调解情绪。

事件更新》今(12)早台中荣总医师出面回应,18岁宋姓男大生已甦醒,昏迷指数获得控制,且「叫名字会有回应」,待病情稳定后,会拔除吸唿器并观察叁天,院方也会检测是否留有后遗症,若下周状况良好,则可转至普通病房。

 

谈到「被冒犯后的情绪管理」议题,施以诺教授强调,愤怒本来就是人类会有的一种情绪,但如何控管情绪,则需要智慧。

 

被冒犯时,如何调解负面情绪?可参考以下四种实用方法:

1.善用生理(ex:唿吸……)调节心理。

被冒犯的感觉并不好受,有时可能令人气得想要出拳,彷彿心裡薄薄的自制力也即将瓦解。施以诺教授分享,其实「生理」与「心理」变化会相互影响,如情绪低落时容易茶不思、饭不想,身体出状况时心情也不快乐。

 

因此,当我们感觉愤怒值达到某个「临界点」,或可能连自我的「精神喊话」也起不了作用时,建议可以先深唿吸、吐气,多做几个循环,让生理的舒适度,慢慢影响心理,再来好好面对问题。

 

2.第一时间少发言/发文。

如今是网路世代,人们吵架不见得是「面对面」,也有许多人乐于当萤幕背后的「键盘杀手」。当我们与他人起衝突时,容易习惯性地在网路上发言、发文,期望亲朋好友们能够理解、与自己站在同一个立场,久而久之,这样的「讨拍文化」便衍生出许多盲点与隐忧。

 

举例来说,若我们在与人起衝突后,第一时间发表含有针对性、情绪性字眼等文章或言论,不仅情绪无法得到抒发,还容易越想越气;再加上网友们的热烈回应与意见涌入,对于正值气头上的人,其实不易分辨是非对错,反而会让自己的处境越发混乱。

 

因此,建议第一时间不要随意发表意见,等待自己的情绪冷却,再来处理问题,才是明智的决定。

 

3.不随当事者言论起舞。

再者,我们不应随着当事者的言论起舞。以此次事件为例,加害者的父亲于媒体前表示,儿子会有这些举动,是单亲家庭等因素所致,但事实是否真如所言?除了当事者,外界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若我们随意被这些言论牵动心思意念,可能为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施以诺教授提到,这番言论对于单亲家庭来说,是不公平的,并非每个家庭组成背景相似的人,都会有如此的情绪反应或举动,提醒社会大众要在真理上站稳脚跟,谣言止于智者。

 

4.不迁怒。

现今社会上似乎出现了一种「公审文化」,当一位嫌犯的罪刑曝光后,大批网友们会开始「肉搜」其身分,「起底」过去这位嫌犯所做的一切,包含他曾经待过的公司、代言的产品和昔日言论等等,彷彿因这位嫌犯做的一件错事,就全盘否定其过往人生的所有经歷,有些人甚至会开始抵制这些公司和代言的产品。

 

但是,有没有可能这些公司和商人,并不了解这位嫌犯的性格,或是当时嫌犯工作时,他的表现一切正常?「抵制无辜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另一种不理智,(当我们)谴责当事人(的行为)不理智时,我们自己要先理智。」

 

他应该是「好人」,怎会有这种举动?

我们看见有些社会案例,也许犯罪者在邻里、朋友圈的名声并不差,理当是个「好相处的人」,为何会犯罪?

 

施以诺教授以圣经人物该隐的例子分享,该隐曾愤而杀了弟弟亚伯,但「该隐」这个名字,其实意为「得着」,也许是他的父母-亚当和夏娃为他取的很属灵的名字;而许多家庭的父母都是敬虔的基督徒,但这不代表其后代子孙就永不犯罪,不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

 

因此,与其去定义哪些人「会不会犯罪」,倒不如随时自我提醒,不要衝动行事。

 

施以诺教授说,「也许我们会觉得『当事人』很可恶,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当事人』。」正因为知道自己的软弱,所以才需要谦卑下来,用真理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件事情,以信仰教导为行事準则。

 

精选要闻》

代祷》命危大一生,事发当晚参加教会聚会 台中策盟发起代祷,求主医治与保守

当「这种状况」出现,上帝就必祝福! 张蒙恩谈企业家思维:你愿意单纯地相信祂吗?

想追对方? 用「属灵的方式」勇敢追爱!

【圣地咖啡礼盒】奉献专案》点

 

今日报FB社团/每日更新》立

 

LINE官方帐/每周

 

LINE社群/

简单好用!一键阅读今日报—自己做今日报App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