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大澳水上人家。(摄影/记者吴美玉)

古老的渔村大澳,位在新界的大屿山西部,是香港最有名的渔村。在一千多年前宋朝时代,就已是颇具规模的盐业生产地。英国人来到这块土地后,将其命名为蜑家村。世代靠捕鱼维生的蜑家人是当地最早的塬居民,拥有最浓厚的渔村传统文化与信仰。然而上帝奇妙的带领,让一个渔民世家平凡的孩子在这个岛上,打破封闭传统的信仰体系,成为蜑家人的祝福。

基督教宣道会大澳堂的张志明牧师是土生土长的大澳蜑家人,整个家族约从两百多年前,就生活在这块小岛上。上帝奇妙的带领,藉他得天独厚的家族背景,在大澳这块小岛上传福音。

 

做为渔民后代,张志明却没有太多捕鱼的经验,「每次出海我都因为害怕风浪吓的哇哇叫,爸爸就决定不再带我出海。」虽然没有当渔夫的条件,上帝却让张志明「得人如得鱼」。

 

讨海人敬鬼神,向渔民传福音难

当时在大澳岛上有两间教会,还是中学生的张志明,跟着同学去教会信了主。他兴奋回家告诉家人,没想到妈妈竟生气说:「如果你真的信了耶稣,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了。」渔村传统信仰的家人,完全不能接受张志明成为基督徒,但被耶稣爱摸着的张志明,不肯放弃这份得来不易的救恩,于是收拾行李,决心离开这个家,「妈妈不收留我,教会一定会收留我的。」

 

张志明回想初信主时的困境,「我真的很感谢上帝,让我当时坚持成为家裡第一个信主的人」。

 

被上帝唿召成为牧者,渔村长大的张志明,尤其知道渔民拒绝福音的癥结点。「海象变化无常、无法预知,渔民出海为求心安,无比敬畏各路鬼神,特别是居住在海上的水上人家,传统信仰犹如世代相传的神圣文化,坚不可摧。」张志明深知,要迷信的渔民们转向神,是非常困难的事,「当年我们一起到教会信主的中学同学,甚至被家人强迫向列祖列宗认错。」

 

此外,张志明也分析,香港过去是英国的殖民地,基督教被视为是「洋教」,成为基督徒就好像变成国家与家族的叛徒,因此当张志明决定信主,他的父母立刻背负来自整个家族的压力。「那个年代难得吃到大鱼大肉,只有祭祀的日子,才能够吃到丰盛大餐,我的家人会故意说:『基督徒不吃拜过的食物』来嘲讽我。」也让年少的张志明深刻经歷,一个人要信主竟是如此之难。

张志明牧师与家人。(照片提供/张志明)

封闭信仰体系被打破

宣道会大澳堂在当地扎根近60年,张志明牧师也在这裡服事13年,如今家人也都信主了。「我们在这裡设立幼稚园、投入老人事工,用教育、社会服务渐渐软化居民对信仰的排斥感。」很多家庭从第一代到第叁代的孩子,都在大澳宣道会的幼稚园长大,基督的爱与关怀,潜移默化根植在新一代的居民心裡。

 

「年轻人外移的大澳村,有将近300个老人,每当颱风、灾难时,教会都是这些独居老人最大的依靠。」这裡年长的居民因着被关怀与照顾,渐渐改变对基督教的印象。「过去渔民们觉得上帝不是他们的神,但现在愿意去教会,用祷告来倚靠上帝。」

宣道会也投入大澳当地老人服务事工,邀请年轻人一同关心独居老人。(照片提供/张志明)

大澳宣道会所设立的幼稚园,免费提供当地居民的子女就读。(摄影/记者吴美玉)

「一位老人家从零开始到信耶稣,要花上10年的时间。」虽然服务老人传福音需要漫长的时间,张志明只有感恩从未失去盼望,因为每一个灵魂都是宝贵的。

 

曾经有一个受教会帮助的婆婆,想信主却怕家人反对,她心裡想:「如果我因为肾不好造成的脚病痊癒,我就信耶稣。」后来,上帝真的医治了她的脚,让婆婆非常感动,「她的祖先都没有这样保佑过,但耶稣却保佑她。」张志明说,这个婆婆的家人也再也没有任何理由阻止她信上帝。

 

累积13年的牧养经验,张志明不讳言,像大澳这样传统纯朴的村落,「实际的果效」是很重要的,因为居民是用「看见」去找到神。「撒种的工作必须持续努力,因为撒下的种很快会在种子发芽前消失,所以要不断地撒。」而身为渔民的后代,他也有将渔民文化保留下来的负担。

 

1950年代大澳有将近3万个多人,现在仅有3,000多人且大都不是渔民。工作条件、人口老化都让很多年轻人选择上岸,去到城市裡工作。「若要让这裡成为基督化的村,就要让更多年轻人找到留下来的可能。」张志明和基督教宣道会大澳堂,计画开展社区改造的文化工作,让年轻世代在这裡找到被上帝祝福的舞台。

 

王 要 回 答 说: 我 实 在 告 诉 你 们 , 这 些 事 你 们 既 做 在 我 这 弟 兄 中 一 个 最 小 的 身 上 , 就 是 做 在 我 身 上 了 。─马太福音25:40

张志明牧师与社造青年在《山竹》颱风前夕于大澳。(摄影/记者吴美玉)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希望将讯息更快速传达给您,恳请您为今日报奉献一份心力。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