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2019《全球领袖高峰会》于新店行道会美河堂举行,克里希‧坎迪亚博士提到「领导力VIP法则」的叁个关键要素:眼光、接纳和贴近。(图/Dr. Krish Kamdiah Twitter)

「你的团队有哪些璞玉?」Dr. Krish Kamdiah(克里希‧坎迪亚)博士以「领导力VIP法则」为题,透过叁个层面分析VIP型的领袖如何辨明「看见问题」与「看见机会」间的差异性,发挥领导者的潜力。

克里希‧坎迪亚博士是Home for Good(良善之家)创办人,同时也是一名顾问和社会企业家,也曾任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固定节目主持人,并出版过13本个人着作。身为国际知名演讲者与顾问,克里希善于提供各种具创意与学术内涵的反思,以激励出策略性的改革与创新。

 

克里希提到,VIP型的领袖会运用叁个法则提升领导力:

1.眼光

克里希以自己的故事为例,他曾经接到机构的电话,告知有一名寄养男童的消息,对方只说男童的特性是会「咬」,让他担心这孩子是不是会咬坏家具或咬伤人,很是苦恼,没想到妻子的反应与他截然不同,妻子表示这男童也许富有创造力、活力,是个可造之材,甚至欢迎这男童的到来,「这小男孩真的改变了我的眼光。」克里希说。

 

以此为例,许多人看见弱势儿童都看作是「麻烦」,但若是视为「宝藏」,会带领他们造就出不一样的可能性。同理,杰出的领袖可以看穿「表象」,让不好的事件变成祝福。

 

「领导就是要有『见人所不能见』的眼光—别人看到问题,你却看到机会;别人看到混乱,你却看到出路。」克里希提到,「有眼光的人」与「有眼光的领袖」有两种最大的差异:前者会用不同角度看事情;后者则是能带领人找到方向。

 

以领袖与管理者的角色为例,在一个团队中,领袖通常带有「破坏性改革」,能够使整体转往全新的方向或是更新思维;管理者则是会保守规律,例如公司的运作模式、规範等等。当两者有机会共事,起初也许会出现执行困难,但若加以调和,会使团队产生爆炸性的成长。

克里希‧坎迪亚博士:「领导就是要有『见人所不能见』的眼光—别人看到问题,你却看到机会;别人看到混乱,你却看到出路。」(图/Dr. Krish Kamdiah Twitter

2.接纳

「我们最糟糕的行为,不足以定义我们全人。」克里希分享,在得知寄养男童时常在校园裡闯祸,是师长眼中的问题学生时,有一瞬间不太愿意接纳他进入家中,但因着他与妻子的接纳,几年后这个男童长成身心健康的青年。

 

许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接纳某人或事,是因为产生偏见。但是偏见会让人心「锁门」,唯有接纳能让人「敞开门」。

 

他以孟买顶尖的五星级饭店「泰姬饭店」的例子,2008年11月26日,一群恐怖份子衝进饭店大厅持枪屠杀,案发第一时间,公司所有部门员工立刻临机应变疏散旅客,餐厅员工立刻要求旅客趴在桌下等待救援,并且自发性用肉身在客人周围筑起一道人墙,阻挡恐怖份子攻击。甚至传言有离职员工冒险进入饭店,传递水和食物给旅客,这场悲剧造成饭店上下31人死亡,其中有将近叁分之一是饭店员工,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1,200至1,500名旅客的安全。

 

此事过后,顾客大力讚扬饭店员工对工作的投入,并为他们不惜自身性命保护顾客安全的精神感到钦佩,不免令人好奇,这些员工为何有这么英勇的表现?

 

克里希分享,塬因在于泰姬饭店的「用人哲学」。他们虽被评比为世界顶尖的饭店,却不从各地顶尖学院或是大都会中找寻人才,而是以肯学、肯做、忠心,以及有工作热忱来作为评比条件,较不强调才华和技术,真心接纳每位有心又肯努力的应徵者加入团队,造就出一批「平凡英雄」。

 

「偏见拒人于门外,接纳欢迎人进来;偏见让人锁门,接纳让人敞开大门;偏见看表面,接纳看内心;偏见导致区隔,接纳带来连结;偏见来自规避风险的心,接纳珍视『有风险』的人;偏见看到问题,接纳看到人。这就是积极接纳的力量。」克里希说。

 

他引用马太福音20:28经文: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赎价。若领袖能以接纳的角度看待人事物,才能真正成全团队。领袖们要常自问:我能有救赎性的接纳吗?

 

3.贴近

克里希提到,有一类领袖会树立屏障、拒人于外。或为了达成目标、获取名位,而蛮横硬干。这种领袖的典型特质,通常是「缺乏贴近人的同理心」。而英明的领袖则透过学习与爱来贴近人,为自己和属下塑造有意义的人生。

 

他分享自己的求职经验,曾有一位知名企业的面试官这样回復:「你很优秀,但我们要的是『拍桌型领袖』。」这让他回去反思,自我解嘲说「的确,我不适合这份工作,因为我是『摆桌型领袖』。」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拍桌型领袖习惯用大声斥责或个人魄力来管理下属;摆桌型领袖则善于邀请人,给人空间说出自己的故事。

 

让我们学习用VIP型领袖的叁个法则改变团队吧!

领袖高峰会现场画面。(图/记者黄睿慈)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