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看到粽子会想到屈塬。

华人的端午节又快到了!到了端午节,大家总会想到粽子、想到「屈塬」。屈塬生长在周朝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歷史评价不差的忠臣;当时,在地球遥远的另一端,有个比他早了几百年出身的人,名叫「耶利米」。这两个人实在有太多的雷同之处,让人在端午节前夕不得不把他们俩给拿出来提一提:

首先、他们都事奉着不爱听其言的君主:屈塬事奉着楚国的楚怀王,耶利米曾是约雅敬王的臣民,他们的君王都不怎么听得进他俩的话。两人的处境可谓同病相怜。

再者、他们对其君主都很「痴情」:他们的意见都得不到君主、人民的重视,但基于对家国的热爱,他们却仍总是大声疾唿。

其叁、他们都有伟大而情绪溃堤的文学作品流传后世:屈塬的《离骚》,耶利米的《耶利米哀歌》,都深深影响后世,前者是重要的中国文学古籍,后者更是被收录在基督教的《圣经》之中。

就笔者一个精神科治疗师兼业余作家的角度观之,以他们俩种种雷同的遭遇、以及他们那诸多相似的写作风格来分析,我们几乎可以形容:屈塬彷彿是东方的耶利米,耶利米犹如西方的屈塬。如果让这两个人跨越时空见了面,彼此聊个天、吐个苦水,他们俩大概要一个举起叁角觖杯,一个拿起旧酒皮袋,对乾后长啸一声:「你我相见恨晚矣!」

然而,这两个人虽境遇相同,但最终面对人生的态度却颇不一样,屈塬最后选择噗咚一声跳进汨罗江自尽了,而跟他遭遇类似际遇的耶利米,虽亦常感愤慨与无力感,但仍然选择活了下去。为什么?因为耶利米的信仰!因为他的信仰给了他希望与安慰。耶利米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对其邦国极为不利的世代,但因着有信仰,他有了信心与盼望,如同他在着作中所传述的:「疲乏的人,我(上帝)使他饱饫;愁烦的人,我(上帝)使他知足。」(耶31:25)这样的信仰与盼望,使得与屈塬之境遇、甚至是性格都可能极为相似的耶利米,在地球的另一端,继续怀着盼望地活了下去。

当我们遭遇不顺时,当我们的意见与真言一时之间得不到上位者或大多数群众的肯定时,您我会选择成为「屈塬」?还是成为「耶利米」?当大环境让我们失望时,我们会向屈塬一样「从失望转为绝望」?还是像耶利米那样「在失望仍有盼望」?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拥有耶利米的那份信仰。端午节,一个华人的重要节日,让我们一起吃吃粽子、想想屈塬,但学习耶利米。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