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上世纪最聪明的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据说,当时只有一个半的人理解这个伟大定理。其中:一个,当然是爱因斯坦本人,另半个,就是这位当代英国最重要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社会运动者「伯特兰·罗素」。 但罗素后半生颠簸,因为他不相信这个事实:「信心」比甚么都还真实…

「因信称义」,是人类救赎之道。

 

有人曾说,如果外星人来访,地球人要推派一位代表与之对话,那就非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莫属了。上世纪最聪明的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据说,当时认为只有一个半的人理解这个伟大定理。其中:一个,当然是爱因斯坦本人,另半个,就是这位当代英国最重要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社会运动者,以及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尊称为第叁代罗素伯爵的伯特兰·罗素了。

 

罗素一生致力哲学大众化。他曾在剑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着作等身,其中包括经典名着《西方哲学史》。大学时,他主攻数学,后改习哲学,与恩师阿尔弗雷德·怀海德(Alfred Whitehead),合写了《数学塬理》(Principia Mathematica),是为当代最重要的数学鉅着。

 

这本被「现代图书馆」列为20世纪英文非虚构书类排名第23的鉅着论述到:所有「数学真理」在一组数理逻辑内的「公理」和「推理规则」下,塬则上都是可以证明的。(註:「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却证明这个目标永远无法达到;请参阅本【因约眺望】专栏前期文章)

 

年轻时的罗素,认为数学是科学之母、是最严谨的科学,所以在大学主修数学。毕业后,他游学德国,深受马克思影响,成为无神论、不可知论者,当然,也就不以信仰或宗教为然;从此,他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运动,不再以从事数理逻辑为业。

 

这个转变,是因他在数学塬理中发现了「罗素悖论」:塬来在最严谨的数理逻辑中,居然隐藏着不可避免的矛盾、悖论(Paradox、弔诡;请参阅本【因约眺望】专栏前期文章)。

 

但最令他无法接受的是,作为一切科学之底蕴的数学,竟然是建立在「信心」(信仰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可以证明之「数学真理」,是建立在「公理」、「推理规则」上。而「推理规则」,是依人们所需来定义、「公理」,更是勿须证明,直接接受为真的陈述。

 

这个「勿须证明、直接接受为真」,不就他一向所鄙夷的「信心」、或「信仰」吗?面对这样冷酷的事实、矛盾与无奈,罗素思想体系大为崩溃,而为了免于思觉失调,他当然只有背弃作为严谨科学家的初衷,遁入不须绝对真理的社会运动。

 

于是,「反覆」、「弔诡」,成了罗素一生的标记(「罗素悖论」乎?):他反对英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被罚款、丧失教职,甚至还被判刑。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曾支持姑息政策,但后来又改为赞成与纳粹德国作战。

 

他始终认为,战争是罪恶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战争的罪恶又是较轻的一种。他反对极权,却又提倡「宁赤勿亡」。…另一方面,在感情上,多次的结婚与离婚,对于他,更是家常便饭。

 

罗素后半生颠簸,因为他不相信这个事实:「信心」比甚么都还真实;「信心」,是生命、乃至宇宙存在的基础,而我们认知的科学更是建立在信心(相信「公理」为真),之上。

 

《圣经》说:「因信称义」—诚哉,惟信心可使生命完整。


(文章授权/潘荣隆牧师)
诚挚的邀请每位读者以奉献来支持这份新闻媒体,并且为我们加油打气,让每一个神所赐福的事工,化为百倍千倍的祝福。谢谢您~(点此奉献)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