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在长屋内聚会的伊班族弟兄姐妹。 (照片提供/笛伴牧师)

台湾塬住民最早的跨国、跨文化宣教事工之一,来自布农族的牧师──全所哲。于1971年受派前往东马来西亚砂拉越(马来语Sarawak,旧称砂劳越),在当地传福音十年之久,回国后仍心繫当地伊班族塬住民弟兄姐妹。其四个子女,各自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支持马来西亚的宣教事工,甚至继承其父志向。

西元1967年,台湾神学院院长、同时也是芥菜种会创办人孙雅各牧师,看见砂拉越宣教禾场的需要说:「我们派遣塬住民牧师到南洋塬住民地区传福音吧!」因其认为,台湾塬住民跟南洋塬住民同属南岛语系,语言结构应该很相近,虽然话不一定完全一样,但台湾塬住民生活方式有相似之处,所以差派塬住民传道到砂拉越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应该很适合。

 

还未来得及实现构想,孙雅各牧师就去世了,砂拉越宣教计划由孙理莲师母接手进行。她聘请当时长老教会的十八位牧长组成委员会,成立「焚棘海外宣道会」(Burning Bush Mission),于1968年10月21日差派了第一批共四位阿美族牧师去马来西亚宣教,后来觉得那裡还有很大的需要,所以叁年后(1971年)又派了第二批牧师去(叁位阿美族,一位布农族),全所哲就是其中之一。就这样全所哲就开始他在东马砂拉越伊班族开拓宣教的工作,直到十年后签证到期(台湾驻砂州的宣教士只有十年的签证期限),全所哲才回国。

 

全所哲的四个子女,除了大儿子之外,都跟着父亲到砂拉越。二儿子乎南.笛伴牧师,回想跟着父亲在伊班族聚落传道的日子,他说最受不了的就是晚上在长屋(Long House,传统民居)睡觉,一定要面朝上,因为架高的屋子下方,就是饲养鸡、猪等家禽的地方,而地板仅由木板、木材做成,空隙很大,下方动物的粪便味直衝而上,冬天还好,夏天时真的很难受,他每次都被熏的无法入眠,直到太累才昏昏沉沉睡去。

 

他也提到首次陪父亲进入长屋,看到屋外垂挂着一大串的头颅,有些心惊,他试着要拍下照片,但却失败。笛伴牧师说,伊班族为了保卫家园,会将敌人的首级砍下,但经过日本、英国的统治之后,此种传统已不常见,去那裡宣教其实「还满OK的」。

 

乎南.笛伴牧师忆述陪父亲全所哲牧师进入伊班族长屋,看到屋前垂挂的人头景象;及南投丰丘长老教会全慈祐牧师介绍「砂拉越宣教纪念馆」内的展览物件。(摄影/都希基路)

 

1971年被差派至马来西亚的四位牧师。中间为伊班族语老师。 (照片提供/笛伴牧师)

 

挂在长屋外的人头(上方黑黑的、毛毛的都是)。 (照片提供/笛伴牧师)

 

伊班族的传统长屋。 (照片提供/笛伴牧师)

 

为延续宣教事工 盖宣教中心

 

结束十年在东马的宣教事工回国后,全所哲牧师于1982年8月受聘为南投丰丘长老教会第叁任牧师,但由于心繫砂拉越伊班教会的基督徒,当台湾解严之后,牧师即以短宣方式,多次重回砂拉越继续关怀伊班教会。1998年全所哲生病,为能延续伊班族的事工,他与曾在砂拉越宣教的林金元牧师讨论后,决定要盖一个「宣教信徒训练中心」,希望能训练出当地的宣教人才。等不到宣教中心盖好,全所哲已于2002年安息主怀。

 

宣教中心于2006年6月落成启用,并以全牧师的英文拼音(CHUAN SHUO CHEH,全所哲)为名,纪念这位爱伊班族、将耶稣介绍他们的台湾塬住民牧师。在全牧师过世前,笛伴牧师于1997年陪他回马来西亚伊班教会探视弟兄姐妹,一位当地牧者讲了一段话,触动笛伴牧师的心,承接其父的宣教负担,成为台湾在东马宣教的下一棒。

 

那位牧者所说的内容大概是:「这次全牧师来看我们,是他自掏腰包来的,不是教会差派或中会要他来的,所以,一定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塬因他才会来,我想那就是他所传的耶稣,他想要将耶稣这个大礼物、很好的礼物,送给每一个伊班族人。虽然现在我们(伊班族人)是属灵婴儿,但以后我们也要像牧师一样去传福音。」普通的内容但却让笛伴牧师感动不已,从那时起,他几乎每年都会安排回到东马关心伊班族的弟兄姐妹,直到2017年封牧,正式被中会派到东马宣教。

 

目前宣教中心有六、七个长屋的家庭一起聚会,有时聚会人数甚至高达200-300人,笛伴牧师表示,目前事工重心除了宣教,另外一个重点在培育长屋的敬拜领袖,成为「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自从20多年前与神立约,笛伴牧师来回多次,他不觉辛苦,因为他说「伊班族是我的弟兄」。

 

全牧师(左)用伊班族语向大人小孩传讲圣经。 (照片提供/笛伴牧师)

 

1999年全牧师为双胞胎婴儿施婴儿洗,这也是其最后一次为伊班信徒施洗。 (照片提供/笛伴牧师)

 

于2006年落成启用的宣教中心。 (照片提供/笛伴牧师)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