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被骗过……」一位精明干练的临床心理师在聚会中低声承认。
在场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这位心理专业人士,感到惊讶。
这个真实故事告诉我们,诈骗其实远比我们想像的复杂——无论教育程度高低、专业背景,没有人能完全免疫于诈骗的风险。
2025年3月,人力银行公布最新调查显示,高达85%上班族曾遭遇诈骗,平均财务损失达21.7万元。
根据内政部警政署「165打诈仪錶板」统计,上周(4月6日至4月12日)的诈骗案件受理数达3,726件,财产损失金额超过17亿元。
诈骗手法日渐精进,究竟哪些人群最容易成为诈骗集团的「猎物」?诈骗手法如何针对不同族群的需求与弱点设计?
基督教今日报记者整理多方报导、专家论点,深入剖析诈骗集团背后的心理机制,并从信仰角度提供防御之道。
被划分的「猎物」:不同族群的诈骗陷阱
臺大社会系名誉教授孙中兴在其新着《诈骗社会学》中提到,诈骗手段已走向国际化、组织化,但国内学术界对诈骗的关注却相对不足。
他表示:「诈骗集团比我们想像的更有『研究精神』,他们细緻地分析不同人群的心理脆弱点,然后精準投放诈骗『产品』。」
「我很精明,不可能被骗」的教师族群
兆丰银行2023年数据分析显示,在信用卡遭诈骗的职业中,学校教师占比最高,达教育业整体诈骗的73%。
国小资深教师自认为警觉性高,却在一次「解除分期付款」的诈骗电话中,损失了4万元。
「对方说我的信用卡被盗刷,要到ATM解除分期付款设定,声音很专业,一口气说了很多专业术语,还提到我的卡号末四码。」这位老师回想道,「我平时教导学生要小心诈骗,自己竟然也上当,真是讽刺。」
「教师每日与学童相处,在校园文化中习惯相信他人,这种良善特质反被利用。」警方分析,教师易受骗的塬因是生活环境单纯,且「过度自信」——正因为自认不会被骗,反而忽略警讯。
「我需要解决财务压力」的小资族
「我只是想找份兼职贴补家用,结果被骗走半年积蓄。」28岁上班族低着头说。
她透过社群媒体接触到一个「高薪远端工作」,却陷入「代购刷单」诈骗。
人力银行公关经理曾仲葳分析指出:「36到40岁这个年龄层是最容易被诈骗的族群,一方面投资需求高,同时可能面临成家压力,因此对投资或交友诈骗较容易上钩。」
兆丰银行资料显示,信用卡诈骗受害者中,有53%位于北部,年龄多在30多岁,特别是年收入低于60万的女性居多,诈骗金额约在2至5万元之间。
「我很聪明」却也容易上当的群体
俄裔美籍作家柯尼可娃在《骗局:为什么聪明人容易上当?》一书中,描述会被诈欺的受害人常见5特徵:
从职业别来看,2023年调查显示,金融业最不容易被骗,只有1成的人被骗,而一般服务业被骗比例超过5成。
专家提醒,虽求职诈骗不算常见诈骗类型,但唿吁职场经验少的年轻人,求职时若碰到高薪或低门槛、不需面试就能入职的工作,就得提高警觉以免被骗。
记者匯整各类报导、研究中,容易被诈骗集团锁定的目标对象特质。(图 / 记者詹英村、AI製图)
诈骗的心理学:六大弱点成为猎物
临床心理师林书庆对受骗者的心理做了分类,归纳出6大类型:
- 贪财心理:诈骗集团利用民众爱钱、贪财、贪小便宜的心理,勾引诱受害者上钩,进行诈骗。
- 需求心理:在人们「有所求」的状态,可以满足人需求的途径,都可能成为诈骗集团眼中的「财源」。例如,创业者对贷款有需求、患病者对治疗有需求、单身者对婚姻与交友有需求,都可能因此受骗。
- 疏忽心理:利用人们「不小心」、「不注意」的时刻,如盗取信用卡资讯、提供假证件证照等。
- 迷信心理:利用民众迷信鬼神的心理,不管是从负面(鬼怪、恐吓、迷惑、蛊惑),还是正面(消灾、祈福、解运)下手,藉此骗取钱财。
- 同情心理:利用人性本善之弱点,激发受害者同情心,进而使受害者自愿掏钱买单。如谎报伤病需要救急、假募款行诈骗等。
- 恐惧心理:利用民众的恐惧心理,常透过政府、金融机构、司法机构等名义,创造相关事件,使受害者不知不觉听从诈骗者指示,将帐户中金钱交出。
「最终,诈骗都是针对『慾』与『惧』这两大人性弱点。」
诈骗过程中,诈骗集团善用情绪渲染力,透过权威或相关角色的模拟,激发受害者不安、恐惧的情绪。
或者,他们也善于反过来,使让受骗者觉得自己是「独特」的,激起受害者的慾望。
此种透过情理兼顾的诈骗攻势,确实让很多人都不自觉陷入诈骗陷阱。
六个常被诈骗集团利用的心理「间隙」,也是基督徒可以主动起来当「好撒玛利亚人」、服事人们需要的机会。(图 / 记者詹英村、AI製图)
从圣经智慧看防诈骗
圣经中有许多关于辨别真伪和抵挡试探的智慧,可应用于现代防诈骗中。
基督徒防诈骗五大塬则
1. 凡事察验的习惯
「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帖撒罗尼迦前书5:21)面对陌生讯息,养成「停、想、查证」的习惯,如同庇哩亚人面对来传福音的保罗和西拉,仍「天天查考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的精神(使徒行传17:11)。
2. 心意更新的智慧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32)诈骗常建基于谎言与虚假,基督徒当以真理为根基,保持属灵警觉,如耶稣提醒:「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马太福音10:16)。
3. 破除贪婪与投机心态
「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希伯来书13:5)、「贪财是万恶之根」(提摩太前书6:10)。基督徒应当定期检视内心是否被「快速致富」的慾望驱动,学习保罗「无论处丰富或缺乏都知足」的生命(腓立比书4:12)。
4. 群体保护的智慧
「谋士众多,所谋乃成」(箴言15:22)。作重大决定前,主动寻求属灵长辈或小组成员的建议与代祷,效法尼希米建城墙时「派人看守」的智慧(尼希米记4:9)。
5. 填补情感空洞,建立真实关係
「神在祂的圣所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冤者」(诗篇68:5)。孤独者易陷入「情感诈骗」,教会当主动关怀独居者,如雅各书1:27勉「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个人可加入小组,建立属灵肢体的扶持,如经文所说:「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抵挡他,叁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传道书4:12)
在基督裡做「好撒玛利亚人」与诈骗集团抢夺服事人的机会
诈骗集团之所以能得利,是因他们比我们更瞭解人性需要和弱点,更积极地用虚假来「满足」这些需要。
对基督徒而言,如果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好撒玛利亚人」,当基督徒看到人们有软弱、需要,就有从神来的慈爱与供应,用「真实」为人服事、奉献、满足人的需要。相信如此,将减少诈骗集团可趁之机。
(参考资料 / 姊妹淘、公视新闻网、BCSC、天下学习、天下杂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