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乐史上,不少音乐家留下不可抹灭的辉煌纪录,创作不少优美歌曲,音乐神童「莫札特」正是其中一位。其短短35年的人生旅途裡,创作出600多部作品。多数人谈论他在音乐方面的贡献,却鲜少谈起他与神之间的深刻关係。
家庭传承信仰
沃夫冈.阿玛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古典时期的音乐家,一生创作600多部作品,大多作品形式被视为古典音乐,众所皆知的有:歌剧「魔笛」、「费加洛婚礼」、「唐乔望尼 」、「哈夫纳交响曲」(Haffner)、「邱比特交响曲」(Jupiter)、「布拉格交响曲」(Prague)等。
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德国的莫札特,接受婴儿洗礼时的名字为「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Theophilus」来自希腊文,意为「天主之爱」,相当于拉丁文「Amadeus」。
3岁起,他就展现非凡的音乐才能,1762年起以「神童」之姿在欧洲巡迴展演;11岁创作第一部歌剧《阿波罗与希亚钦杜斯》(Apollo et Hyacinthus,K.38);12岁时受大主教提名为乐团首席;14岁时前往音乐家嚮往之地—义大利。26岁那年,他与德国浪漫作曲家韦伯的女儿—康丝坦兹(Constanze)结婚,生下6名孩子。
莫札特出生在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家庭中有7位手足,其中5位不幸年幼夭折,仅剩他与姐姐南妮儿(Nannerl)。父亲奥波德(Leopold)为当时「萨尔兹堡大教堂」的教会作曲家,自姐弟俩年幼时就教导其钢琴;俩人音乐才能出众,在当时被视为音乐天才。
父亲奥波德与母亲安娜玛莉亚(Anna Maria)时常鼓励孩子们要奉献、祷告、禁食、稳定参加弥撒、时常认罪悔改、尊敬圣人等事。
1777年前往巴黎途中的父亲,曾写信给妻儿:「上帝必须是首位!在祂手中,我们得到当下的快乐,同时我们必须想到我们的永恆救赎。」会写这些话是因为,他担忧莫札特对认罪悔改感到鬆懈,因此将信仰真理传给孩子们,并告诉他们一生奉献于神,是个人的责任。
从小接受父母的真理教导,影响莫札特往后一生。莫札特在信中时常提及信仰对自身的影响,其中一封信中写到:「我感谢神赐给我机会,认识死亡是开启幸福之门的关键。是否可表示,这种心情是对天堂的盼望?」
而当欧洲受启蒙主义影响时期,莫札特在另一封信中,也表达出他对信仰的坚持。此外,莫札特曾写信给父亲:「上帝时常在我前头,我感受到祂的全能,我畏惧祂的愤怒;但我感受到祂对受造物的爱、怜悯、恩慈。祂永远不会离弃祂所爱的……这样一切都会好起来,而且我要感到开心、满足。」
音乐与神的关係
才华洋溢的莫札特,随着年纪增长,经过各样歷练,信仰成为他的支持。其所创作的弥撒曲中,这些作品佔有重要地位:《C小调弥撒曲》(Mozart Mass in C minor, KV.427 (417a))创作于1782至1783年的维也纳,莫札特逝世前尚未完成;《圣体颂》(Ave Verum Corpus (K. 618))创作于1791年。
其中以《安魂曲》(Requiem in D Minor (K. 626))最为人知,也是莫札特生前最后的作品。这是为安慰亡者而创作的乐曲,也对生者说话,带出復活、末日审判、十架上的救赎,及将来离世与主同在、永远的平安与福乐之信息,盼望在世的众人好好思想自己将来的结局。
1791年7月的某天半夜,一位披着黑披风的男子,请莫札特写一部《安魂曲》。那时,莫札特正忙着撰写歌剧《魔笛》,也刚答应要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加冕成为波希米亚国王,创作歌剧《狄托的仁慈》(KV621)。
迫于现实压力,他必须努力赚钱生活,只好硬着头皮答应,其后才得知,这名男子是瓦尔塞根伯爵的僕人莱特盖普。然而因长期熬夜赶作曲,致使莫札特身体越发虚弱,同年11月病倒,但仍照常写曲,直到12月5日离世。
这首尚未完成的安魂曲,深刻描绘出神的怜悯。莫札特一生短暂,但在信仰和音乐上,成为后人的榜样,对神的敬畏以及对信仰的坚持,也成为现今基督徒的提醒。
(参考资讯/The Guardian, medium.com, The Catholic World Report)
精选要闻》
「我要说两次,我蒙了怜悯、我蒙了怜悯!」 麦希真牧师安息主怀,一生不回头的事奉之路
2021得胜的关键! 刘彤牧师:3个要点,经歷「突破者的恩膏」
简单好用!一键阅读今日报—自己做今日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