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湾知名导演兼剧作家吴念真,近来在名为《Be A Giver》的形象广告中,感念知识存在的意义。 (照片来源/影片截图)

Be A Giver__吴念真〈感谢先生篇〉完整版,影片引发回响。

 

智慧之人以知识建造,而非拆毁。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或许很受用,我们能藉知识解决问题与纷争,甚至赢得尊重与竞争力,但在资讯爆炸的现代,讯息与谣言未必能成为知识,反成为互相批判攻击的武器,以致两败俱伤。

 

台湾知名导演兼剧作家吴念真,近来参与一项「以帮助为名」的公益行动,并拍摄名为《Be A Giver》的形象广告。其在广告中说了一段往事,感念他已故的启蒙老师-条春伯,如何在识字率不高的4、50年代,让吴念真明白「知识存在的意义」。这支广告受到广大回响,一周内创造近50万人次点阅。

 

吴念真坦言,影响自己童年最深的条春伯,是全村子受过最多教育的人,在早期识字率不高的年代,条春伯为村民念信、写信。

 

广告中有段画面令人印象深刻,就是条春伯在帮一位妈妈写信给在外打拚孩子时,孩童时期的吴念真,听见她嘱咐条春伯要写的内容,塬本是充满谩骂、咒诅的言语,但竟能在条春伯的笔下,变成充满温暖的词语。

 

吴念真印象深刻的说,某年暑假,条春伯召集村裡的小孩,连他在内,要他们写信给远在他乡的亲人,结果是他写的最好,条春伯见他有文字天份,担心自己若不在世上,无人帮村民写信,于是教他学习写信,且送他一本《尺牍》的书,让他知道词语表达的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吴念真渐渐踏入「大人的世界」,了解到什么是公开的事情,什么是隐私,但是他非常遵从一个指导,就是「写信不能跟别人说内容是什么。」因为这是一种道德信念,也是条春伯传承给他的重要价值观。

 

吴念真从小成长在台北县瑞芳一带,由于村子是矿村,许多孩子经常因父母发生灾变,得开始在外工作,独立养家。他记得,村裡有位女孩名叫阿秀,父亲因公殉职,使她不得不在16、17岁就到酒家上班,养活全家。某天,阿秀带了一个外省男人回家,其告诉女孩的母亲,希望可以答应替阿秀赎身,并娶之为妻。

 

事后,阿秀的母亲劝女儿考虑家计问题,缓缓在先,没想到3、4天后,寄来了封外省男人的信,并由小吴念真代为念信。由于字义艰涩,整封信看得懂的词语没几句,吴念真挑了唯一能完整看懂的句子念出:「虎再毒,也不会吃自己的小孩!」而这样的结果,让这名母亲哭着去撞墙。

 

直到条春伯来了,透过其转译下,大家得知这名外省男人了解阿秀家计困难,还愿意等待。吴念真听了之后很生气,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也确实将信中的意思告诉大家。

 

几天后,条春伯跑来,告诉吴念真,他没有没有看错信件内容,也知道他的委屈,却提醒吴念真:「话可以有两种讲法,让人生气悲伤、去撞墙是一种,相同的意思转换个说法,又是另一种。」所有人谁都无法保证阿秀与外省男人会不会走到最后,所以为了让大家都能抱持着祝福的态度,条春伯将令人刺耳的字眼,用另一种说法转换过来。

 

当吴念真回顾这段往事,「忽然间,在我心裡面的知识份子的形象,不是那些大的学问家,而是这个人,他把知识拿来当作奉献。」且希望他也能传承知识具有的力量,因为知识不光是用来牟取利益,而是能帮助别人。

 

当我们有能力了,会不会记得我们曾经被帮助?

 

「他告诉我,你有能力的话,你应该替旁边的人做些什么…知识不光是用来谋取利益的,知识是可以用来奉献的,知识是可以用来帮助别人的。」-吴念真

 

心存邪僻的,寻不着好处;舌弄是非的,陷在祸患中。箴言17:20
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裡。箴言25:11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