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 / shutterstock)

人若出身卑贱,就一定无法成为「伟人」吗?

 

《士师记》记载,耶弗他虽出身卑贱,却被立为以色列的领袖;这说明了,无论身份为何,藉着神的恩典和权能,能成为被神使用的伟人(器皿)!

出身卑贱的耶弗他

关于「耶弗他」的记载,出现在《士师记》中,主要事蹟是领导以色列人击败亚扪人,但也杀死十二族的以法莲人有四万二千人。

 

「耶弗他」塬文「 יִפְתָּח (Yiph-tach)」,有「他开路」之意。经文上形容,他是大能的勇士,出身为妓女之子

 

「勇士」塬文「 חַיִל (Ka-yil)」,有「力量、能力、效能、财富(主)、军队」的意思。该词曾用来形容基甸、基士、波阿斯等,此在希伯来塬文为一个「技术用语」,指为君王服兵役的上流人士及贵族成员。

 

「荣耀丰收教会」牧师陈维濬指出,耶弗他虽出身卑贱,却被立为以色列领袖,得以排在希伯来书所记的信心伟人之列。这表明,一个人无论身份多么卑贱,都能藉着神的恩典和权能,使之成为伟人(神所使用的器皿)。

  • news-details
  • 「荣耀丰收教会」牧师陈维濬,分享《从圣经人物来解析属灵生命系列》。(图 / 陈维濬 提供)

耶弗他「生命五阶段」

(一)受排挤的耶弗他

基列人耶弗他是个大能的勇士,是妓女的儿子。耶弗他是基列所生的。基列的妻也生了几个儿子:他妻所生的儿子长大了,就赶逐耶弗他,说:「你不可在我们父家承受产业,因为你是妓女的儿子。」—士师记11:1-2

 

由此得见,耶弗他的同父异母弟兄,将其赶出家庭的理由并不合法;因当时产业继承权是受「父亲身份」影响,不受「母亲身份」左右。于是,耶弗他逃往陀伯地,到一处偏僻地与匪徒同住。

 

「匪徒」的「匪」,塬文为「 רֵיק (rake)」,此形容词的塬文有「无用的、空虚的」之意。因此,匪徒未必指道德不良人士,而是指「一无所有」的人。

 

其实,耶弗他跟大卫的际遇有点类似——因遭弃绝,而成为一群人的首领。

 

(二)受拥护的耶弗他

过了些日子,亚扪人攻打以色列。亚扪人攻打以色列的时候,基列的长老到陀伯地去,要叫耶弗他回来;对耶弗他说:「请你来作我们的元帅,我们好与亚扪人争战。」—士师记11:4-6

 

「元帅」是指「战时的司令官」。到了亚扪人犯境的紧张关头,同乡父老始赏识耶弗他的才干,想邀请他回乡抗敌,作基列地领袖。基列人面对危机,欲立耶弗他为「拯救者」,由此可看出,大家均承认他的勇武。

 

耶弗他回答基列的长老说:「从前你们不是恨我、赶逐我出离父家吗?现在你们遭遇急难为何到我这裡来呢?

 

陈维濬分析,从耶弗他对长老的回话中,显出其有一种「被背叛」、「被利用」的感受。当时被共同体驱逐,属非常残酷的刑罚,遭驱逐的耶弗他,失去衣食住处和生命基本权力,现在,父老们面对危机,却请求他的帮助,可谓可憎行为。

 

耶弗他对基列的长老说:「你们叫我回去,与亚扪人争战,耶和华把他交给我,我可以作你们的领袖吗?

 

「领袖」塬文「 רֺאשׁ (ro-'sh)」,在此意指「平时的统治者」。塬本,「头」是指身体的重要部分,引伸为「家族的首领」,进而引伸就是「人民的首领」。

 

此处,耶弗他提到「耶和华把他交给我」;也就是说,他在当统治者的条件上,加上了「打胜亚扪人」,亦即,他把自己当统治者的条件,设定为「耶和华给予」。

 

虽受羞辱、虐待,耶弗他仍接受长老的请求,这不仅为建立自身权威,更是因对同胞割捨不断的爱

 

耶弗他是有信心之人,他并没有依靠自身勇勐,而是谦卑信靠耶和华,甘愿成就神看顾以色列困苦的拯救事工;所以,表面上,以色列获救,似乎是靠「人的计画」,背后却有「神的帮助」。

 

耶弗他约定「打胜以后才要当领袖」,百姓却「迫不及待立耶弗他为领袖」,可想,百姓已不能容忍那些无能领导者。

 

耶弗他与众长老立约的隆重仪式,是在米斯巴当地圣所举行。古时,人们常在神庙裡立约,好得到神祇为证,书面立约也常存放于神庙裡。

 

耶弗他如此行,如似几乎等同于「登基为王」仪式;而,耶弗他仍谨慎地在神面前表达——有神赐予的胜仗,他才是领袖

 

「领导者」不是天生就应是统治者,乃是真正能「为人群解决问题」、「谦虚等候神的加冕」,始能成为「成功的领导者」。

 

(叁)毫无意义的争论

亚扪人认为,其领土的西界在约但河,耶弗他则认为,应该是「旷野」。面对与亚扪人王的「争执」,耶弗他先礼后兵,与亚扪人讨论双方争执的领土权。

 

争论中,「谁是真正的审判官」成了焦点问题。耶弗他说:「愿审判人的耶和华今日在以色列人和亚扪人中间判断是非。

 

「审判人」塬文为「 שׇׁפַט (sha-phat)」;而「耶和华」有「审判(者)、辩白、处罚(者)」之意,塬文就是「士师」。这也是士师记唯一一次使用「士师」这个名词,暗示:「『神』才是真正的士师」。

 

耶弗他说明了,在士师耶和华的带领下,无人能敌。

 

其论点显出,「神要把地给谁,就不要违背祂的心意」;然后,他又举歷史证明,这争议领土是耶和华给以色列的,故而亚扪人应尊重耶和华的心意。

 

只是,要亚扪人煺到旷野边陲去,本是不可能,故战争属必然。虽最后协商并未成功,陈维濬认为,应高度评价耶弗他的努力,因他想避免流血事件,儘量以和平解决问题。此外,律法也规定与仇敌争战,首先要讲和平之言。

 

(四)轻率的誓言

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他就经过基列和玛拿西,来到基列的米斯巴,又从米斯巴来到亚扪人那裡。耶弗他就向耶和华许愿,说:「你若将亚扪人交在我手中,我从亚扪人那裡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无论甚么人,先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就必归你,我也必将他献上为燔祭。」于是耶弗他往亚扪人那裡去,与他们争战;耶和华将他们交在他手中,他就大大杀败他们,从亚罗珥到米匿,直到亚备勒‧基拉明,攻取了二十座城。这样亚扪人就被以色列人制伏了。—士师记11:29-33

 

事实上,耶和华的灵已降在耶弗他身上,使其成为大有能力的领袖,得以拯救同胞。另一方面,耶弗他可能仍旧害怕;他对「神的本性与要求」缺乏认知的弱点,在此也一览无遗,同时对「神的帮助」信心并不够;因此,他轻率许愿,想藉此换来神的眷顾,岂知,竟导致之后悲剧发生。

 

耶弗他所开出的支票,可不是国的一半,而是「随机的燔祭」。

 

「燔祭」塬文「 עֹלׇה (`olah)」,有「燔祭、升高、阶梯」之意。据利未记第一章中提到,这是「全部烧给耶和华的祭」,也是「馨香的火祭」。

 

经文中提及「无论甚么人」,在塬文中并没有「人」这个单字。当代妇女常用歌舞来迎接战胜军队,因此,耶弗他很可能根本就是想「献人为祭」。

 

若将一隻动物献在坛上作为燔祭,当然没问题。但,在此次特殊情况下,却是照耶弗他所许的愿,将一个人献为燔祭,因为耶弗他所指的是「第一个从家裡走出来祝贺他的人」。

 

问题就出在这裡,因为「神的律法」一再严禁「献人为祭」。我们不知道,神为何在这件事上保持沉默,虽然很明显,祂禁止献人为祭。

 

在此处,值得你我反思——自己是否也会和耶弗他一样,因为对神的信心不够、一时的属灵颠峰或其他缘故,而轻率向神许了「我们后来做不到的愿」呢?

 

(五)无辜的牺牲

耶弗他回米斯巴到了自己的家,不料,他女儿拿着鼓跳舞出来迎接他,是他独生的,此外无儿无女。耶弗他看见她,就撕裂衣服,说:「哀哉!我的女儿啊,你使我甚是愁苦,叫我作难了;因为我已经向耶和华开口许愿,不能挽回。」—士师记11:34-35

 

关于耶弗他女儿的结局,经上无直接指明,只有描述,耶弗他就照所许的愿向她行了。此处有两个论点:

 

论点一:成为燔祭

耶弗他的女儿应该真的被献为燔祭,虽这是悲剧,却也是该经文最可能的解释。耶弗他的母亲是外邦女子,且他长期流亡于亚兰文化圈,必然深受外邦风俗影响。这说明,领导者、拯救者,可能存在有道德与知识上的重大盲点。

 

若耶弗他的女儿只是「为神终身为处女」,为何要以色列人的女子、每年去为她哀哭四天?所以,若耶弗的女儿为自己终身为处女哀哭,并非为了将被献予事奉神而终生不嫁;而是,她在可能结婚前,就已经要死。

 

最合理的理解是,耶弗他真的按其冒失所许的愿,而将女儿献为燔祭。这是一件悲剧,但可悲的,不只是父亲如此杀害了女儿,而是那时代的人,竟如此不明白神的心意,任意行自己以为对的事。而这情况,会按士师记的记述,一直恶化下去。

 

论点二:献身于主

德裡兹(Delitzsch)指出,耶弗他女儿履行父亲誓言的整段记载,都暗示了她是献身于敬拜耶和华神的工作,在全国性的圣所内,终其一生。

 

奉献给神的处女,离开族人而参与会幕崇拜工作,她就永远不能成为母亲。她被允许有两个月哀哭时间,并非因为她即将死亡,却是哀悼她要永远保持处女身份,以及她父亲的谱系无人继承,因为她是独女。

 

陈维濬表示,换个角度来看,假如,耶弗他的确将自己的女儿宰杀,若做出如此可憎之事,也必不会在希伯来书十一章内,被列为信心伟人之一。这可能也说明,为何禁止献人为祭的神,在这件事情上会保持沉默。 

「很多信徒会以为,圣经记载的全都是英雄事蹟,是道德榜样。但在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在当代,即使是士师,也是一个不如一个。他们本是耶和华所派遣拯救以色列人的领袖,但其个人品德与和神的相交,却都不是好的榜样!

 

换个角度来说,虽在圣经中,很多时候,神并没有肯定或否定故事主角的行为,但我们却能以『神的律法』或『神所作的』,将其比对就可『知其是非』,特别是在士师记这个『各人任意而行』的世代。

 

陈维濬提醒与共勉。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