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在忧郁症已成文明病的年代,新闻时不时会报出有名人因忧郁症自杀的消息。(图 / shutterstock)

在忧郁症已成文明病的年代,新闻时不时会报出有「名人因忧郁症自杀」的消息。这些人可能过着不愁吃穿的生活、外表看来毫无异状,但私底下,可能正经歷着重大压力事件,亦或有着难以摆脱的心魔。不论如何,走向这样的结局,总令人感到遗憾。

 

现代人要面对的生活议题,比过去更为复杂,不少人都有忧郁倾向、或有忧郁症的诊断。面对无望人生,有些人开始有轻生意念,甚至会向身边亲近的人传达「想死」的心情──这个时候的我们,特别是身为基督徒的关怀者,应该要怎么回应比较好?

具有台湾正道神学院教牧博士、美国加州丰收神学院道硕及家庭事工辅导硕士的延玲珍老师,在八月将推出的新书《人人都能辅导》裡,谈及关怀助人者必备的自杀防治知识

 

当一个人表达自己想死,问他愈多关于「想怎么死」等细节问题,愈会鼓励对方去自杀吗?而,赶紧劝说「别想这么多」、「想开一点」会不会更合适呢?

 

假使我们更有经验、更知道怎么样有效的与这样(有自杀念头)的人谈话,就可以更有效的拉他们一把。」或许,许多选择轻生的人,不一定要用这样的方式走到人生终了。

 

我们可以做的事…

延玲珍在书中特别强调,所有的自杀行为,在最后那一刻都是衝动的。这代表,若当事者身旁可以有人评估、辨别自杀意念或自杀企图的强烈程度,建立起支持系统轮流陪伴,便较有可能挽回憾事。

 

一个有心想关怀当事者的人,可具体了解当事人已做了哪些「计画」。像是:想怎么死?什么时候死?延玲珍提醒,有一个关于自杀防治的迷思,那就是「问愈细节,会愈鼓励对方去自杀」,事实并非如此。另外,更不要急着劝说「不要想那么多」,这句话并没有帮助

 

此外,也可以帮助当事者想想,怎么达到「小目标」。例如:你要先照顾好自己和小孩,才能面对债务问题;再来,要求当事人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不会自杀。例如:你可以答应我吗?明天我打给你,你会接我电话。

 

最后,可以「订定约定」,告诉对方若下次又有自杀念头,一定要通知亲友。

 

应该避免的事…

关怀有自杀企图的亲友时,一定要留意讲话的态度与用词。不要给予空洞安慰(例如:这没事啦!),或是想用教导的方式、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方式来回应。

 

道德和伦理劝说,也不是好方法,可能使当事人的感受更糟糕。更不要评价当事人,像是:你不觉得你这样很自私吗?一位好母亲会对孩子这么残忍吗?

 

接触、陪伴有自杀倾向的亲友,是一件非常不容易、且充满压力的事情,我们终究无法为他人的生命负责,但仍然有机会及时帮助他人,找回活下去的信心。

 

圣经有记载自杀的例子(亚比米勒、参孙、扫罗…),在神学上却很难解答「灵魂是否得救」的议题。哥林多前书3章16到17节明确地说:「岂不知你们是上帝的殿,上帝的灵住在你们裡头吗?若有人毁坏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毁坏那人。」传道书3章2到13节也描写了世上万物的生命歷程,「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活着要面对非常多的痛苦,但那些等候的人,可以从苦难中得到生命的意义。延玲珍分享,圣经确实给了基督徒活下去的盼望──「倚靠神就能得着益处,苦难中也不会白白受苦。

 

「无论多大的哀痛,都终有一天会过去…人孑然地一生走一回、也终将放下一切交託出去。在劳苦的世俗中,我们能得到的最大安慰,是终身喜乐行善,享受劳碌所得,在空虚年日中找到有意义的生活。」

 

延玲珍相信,若愈多基督徒能具备自杀防治的观念,必能帮助更多人重拾盼望、找出生命意义,不一定要走向自杀的路。

 

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上帝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并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这也是上帝的恩赐。─传道书3章2-13节

了解更多,请参考延玲珍老师新作《人人都能辅导》

相关阅读》

上帝怎么帮助忧郁症者? 教牧博士:不责怪、请他吃一顿饭

基督教今日报关心您: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勇敢求救并非弱者;生命线1995、张老师服务专线1980、卫福部安心专线1925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