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刘若蒨老师与家长分享,如何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 (图/记者林稚雯)

日常生活中,若孩子时常生气、大叫、哭闹、固执己见……等,让大人觉得「不讲理」的反应,身为家长的你会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

 

「喝斥其听话、不要吵闹?」、「语带威胁的警告孩子?」又或是「自己也生气抓狂」...最终,亲子间的教导沟通就无疾而终!

 

其实,若能好好理解孩子的情绪从何而来,就能更好的做出引导,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并处理情绪。

水湳浸信会近年来大量投入儿童教育事工,除了希望能藉此成为在地社区祝福、吸引更多邻里厝边走入教会,也希望帮助孩子,让他们的生命能从小就建造在磐石之上。

 

这个夏天,水湳浸信会为孩子打造了专属营会,也在週末定期举办「孩子王」活动,邀请大小朋友们一起参加寓教于乐的活动;8月下旬,另邀请「以上帝的话祝福儿童」做为事工异象,新竹北门圣教会-美门培训中心刘若蒨讲师前来分享「做孩子的情绪教练」

 

过度高压易造成情绪失控

谈到「孩童情绪」,刘若蒨援引知名学者洪兰的看法。

 

洪兰指出,若孩子能从小认识情绪,并学会以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感受,外在的行为就能因此有直接的改变。

 

很多时候,孩童哭闹不配合,抝直的脾气代表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内在需求,当大人的回应与自己预期不同时,极其失望的反应就是情绪大爆发,有些时候是言词上的发洩,更甚者则会用肢体语言来宣洩内心失望。久而久之,情绪失控不受约束,甚至成为社会所认为的「熊孩子」,该怎么办?

  • news-details
  • 讲座中设计许多与家长互动的环节,透过实际演练,让大人可以更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图/记者林稚雯)

     

依循上述的孩童情绪模式,再加上回顾近30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刘若蒨表示,大脑的特性是「用进废煺」,常常使用的迴路会变大,而不常使用的则会被剪除,若是越习惯用情绪来表达感受,长期下来就会养成容易衝动的性格,可能会对往后人生带来不好的影响。

 

不论在个人的学习或职场,甚至是人际与家庭互动,「情绪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稳定的情绪,不但成为个人健康与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各方面的表现与关係建造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甚至,在2022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中,大会提醒,当代职场所需要的工作能核心技能之一,就是好的情绪能力

 

然而,今世代的孩子普遍都面临情绪困扰。国人死因相关统计显示,「自杀」位居青少年10大死因,有许多孩子因为情感、人际关係无法顺利开展选择轻生,大约有30%的国中生想过自杀,25%曾有自伤行为。

 

同时,校园霸凌的情况也在逐年增加,2007年时小学4至6年级被霸凌的比例仅有9.9%,2014年则上升至25%;再加上当代孩童普遍从小就成长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太多、太快、太早的压力,也让他们很容易长期困在身心俱疲的处境。

  • news-details
  • 汇整近30年来重要研究,刘若蒨提醒,很多孩子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状态,亟需关心。 (图/记者林稚雯)

美国知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培恩(Kim John Payne)指出,蛮横不讲理、脾气一触即发,只想即时满足需求的孩童,他们正处在「灵魂发烧」的状态。「灵魂发烧」的孩子们,不仅因内心无法排遣的情绪烧灼,始终保持在心情不好的状态,一有不慎,这把火就也会向他人扑烧过去,进而衍生出更大的灾难。

 

以实例来看,若孩子的个性是情绪内隐,可能会在情绪上煺缩,反而用出奇不意的言行刺伤他人;而情绪外显的孩子,就会常常用发怒或怪罪别人,来表达个人内在的不安。

 

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

刘若蒨提醒,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John Gottman)也曾做过相关研究,证实「有情绪教练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也有较高挫折忍受度,连带在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上,也较为杰出。」

 

据此,她表示,家长可成为孩子最佳的情绪教练,只要给予适当的提点、教导,孩子的先天脾气是能够被导正的。

 

首先,家长则可从「对情绪有正确认知」入手。明白「情绪」的产生,是人们在遇到事情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外在表现与身体反应的总和。实际上,情绪没有对错,而是分「正向」与「负向」。

 

正向情绪意指较能为众人喜欢与接受表达的反应,负向情绪则可能是会造成自己与他人的不适感。

 

但,两者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无所谓对错,也不用是非或道德论断,藉以否定/评论他人或自己的感觉。

  • news-details
  • 正确认知情绪,需知道实际上情绪没有对错,而是分「正向」与「负向」,都是感受的一部分。(图/记者林稚雯)

身为家长,不论孩子表达出来的情绪反应为何,担任情绪教练的第一堂课,就是「不反对」也「不忽视」孩子的表达。不论是哀伤、愤怒或恐惧的情绪,实际上这些都是真实感受的一部分。

 

认清感受,除了能带领孩子学习接受「负面情绪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进而趁着这个情绪性的时刻,让他们有机会表达想法,并让亲子间在互相讨论沟通中,建立更紧密的关係。

 

举个例子来说,刘若蒨用短影片呈现了一段小女孩与妈妈互动的故事。约莫幼稚园至小学低年级年龄的女孩,在车上听到妈妈对她说「对不起,下午的时候我好饿,所以我一口气把妳的所有糖果都吃光了。」

 

女孩听了妈妈的话,脸一瘪,先是嗫嚅地说「好啦,没关係,但你吃这么多糖,你会头痛吧?」随后自行开始翻找背包,把许多从学校拿到的东西一项、项讲解给妈妈听。

 

这时,妈妈问小女孩,「突然拿这么多东西出来,实际上是在转移自身注意力对吗?是否听到糖果都被我吃掉了,你其实很生气?对不起。」

 

这让女孩愣了一下后说:「嗯,对啦,其实我有一点生气,但又没有那么生气,比较多的是出乎意料。下次我们可以一起分享万圣节拿到的糖果,你想吃可以跟我说。」

 

随后,在妈妈持续和孩子坦承的道歉、沟通后,最终小女孩有机会说明自己的感受和期待,也不再介意糖果在无预期情况下,被他人吃光了。

  • news-details
  • 生活化的分享,让与会家长更有共鸣,积极提问与分享。(图/记者林稚雯)

情绪调节,及早开始

在这个情境中,孩子其实产生了失望、难过、生气、委屈等多种不同情绪,这些负向的感受,实则会不断积累,若叠加到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管理的範围,就会产生情绪爆炸或崩溃的反应。

 

刘若蒨提醒,与其让情绪不断累积压抑后才着手处理,更好的做法,是与孩子一同建立处理机制,能学会表达心声、处理情绪的方法。

  • news-details
  • 一件事情的发展,可能让孩子持续叠加不同的感受。建议若发现孩子有负向情绪出现时,应及早解决。(图/记者林稚雯)

目前,坊间有广为流传的「快乐八招」,包括:

1.心存感激

拿一本小册子,随手、随时写下让自己觉得感谢与快乐的事情。

 

2.时时行善

对人慷慨、保持善意,有时一点点的付出,就能赢得他人的笑容、讚许及更多回馈。

 

3.收集快乐

留心能让自己感到惊喜与快乐的时光,不妨将这些时刻如相片图像般存于脑中,可作为难过低潮时的抗郁良方。

 

4.感谢他人

对于受到的帮助,不分大小,全都向他人表达谢意。

 

5.学习塬谅与道歉

若受到伤害、误会,或是无意间伤了他人,学会塬谅与道歉,让这个不愉快能够过去,持续往前走。

 

6.珍惜家人朋友

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其实最大的关键在于人际关係是否良好与和谐。

 

7.爱自己的身体

充分运动、充分休息,找到健康与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都能有效在短时间改变心情。

 

8.找出并记录克服困难的成功经验和想法

生活中免不了会遇到难关,若记下曾经克服困难的方法,就有机会于下一次低潮时,有办法「心意更新而变化」,有能力跨越难关。

  • news-details
  • 体验活动中,家长分享害怕无法依指示完成动作、怕自己下次无法一样达标,其实孩子也很容易有相同的感受。(图/记者林稚雯)

对孩子而言,正向的情绪经验存得越多,孩子就越有勇气面对困境、消除负向情绪经验;当正向情绪得以从童年开始积存,就能成为未来遭遇挫折时的重要资本。

 

特别是以信仰的观点来看,学习用正向态度来面对挫折、不悦,除了能增进情绪智商,进而让生活过得更好,圣经更提醒我们要「常常喜乐、凡事谢恩。」越能凡事感恩的人,也就越容易获得更多的快乐。

 

除了孩子能把握生活情境开始练习,家长成为情绪教练时,则可依照7步骤进行引导:

 

1.觉察孩子的情绪状态

若有负向情绪的发生,则尽早引导其抒发。

 

2.稳住自己的情绪

也让自己处于情绪平缓的状态,再带领孩子。

 

3.尊重、接纳

行为是一种选择,而情绪不是,不批判孩子对于事件的正向或负向感受。

 

4.同理、确认

大人的反应是最影响孩子的。是否将来能有情绪调节能力、同理心,对人事物的反应,也会影响孩子是否能交到朋友、学习状态及成绩表现。

 

5.辨识、标明

同理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绪表现当成工具,对他人予取予求。要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觉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是不当的行为必须被规範。

 

6.协助表达并釐清情绪产生的塬因或想法

让孩子练习人际上的情绪调节,包含採取何种方式,进行社会沟通,与他人发生衝突时,如何控制负向情绪等。

 

7.情绪调节

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是进行认知转化。很多时候「人不是被事情所困扰,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负向信念就带出负向情绪与行为,改变信念就能让情绪与行为大有不同。

  • news-details
  • 水湳浸信会许峻豪主任牧师分享事工异象,希望让更多家长看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图/记者林稚雯)

回应本次讲座,水湳浸信会许峻豪主任牧师在受访时表示,教会非常看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整合多方资源与力量,帮助更多家长用正向的方式来教养引导孩童。将圣经的价值「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言22:6)」内化到每个家庭中,亦能成为他们愿意更多参与教会、认识神的契机。

 

遵循着这个异象,水湳浸信会从去年10月起,就把握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告终的契机,再加上大毅基金会提供办理活动需要的资源,陆续推出了桌游课、情绪营,每週六上午为孩子们打造「孩子王」系列活动。

 

除此之外,也安排每月一次的亲子手作DIY、给家长的增能讲座等,期待能更多深耕社区,让基督信仰成为每个家庭的祝福。

  • news-details
  • 讲座分享信息之余,一旁也展示了孩子在暑期营会中的绘画成果。(图/记者林稚雯)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