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美国大学匿名社交软体Sidechat平台,引发许多八卦、仇恨言论,引人再思保守口舌重要性。(图/shutterstock)

前阵子,一款新兴的社群软体Sidechat,在美国大学校园中大受欢迎,仅需以电子邮件註册,就可「匿名」发表任何评论,每天都有大量的八卦在上面流窜,也激起许多仇恨的情绪,甚至曾在校园中激起反犹主义。

 

值得基督徒思考的是:在匿名平台上我们是否仍保守自己的口舌,也能不随意的按讚、分享?臺湾学生喜欢在「靠北版」上抱怨,是否有更好的抒发方式?本报邀请校园福音团契中区传道同工蔡伟婷分享其看法。

年轻人疯社群,发文成情绪出口?

Sidechat这款大学生最爱的社群媒体,却让美国大学校方头痛不已,因在上流传的内容,甚至已经震惊美国国会。缺乏任何约束机制,这裡,迅速成为网路仇恨言论的集中地。

 

年轻人爱用网络社群平台为人所熟知,校园福音团契中区传道蔡伟婷指出,自身所牧养的台湾学生们,大多会使用Dcard、Instagram与同侪互动,并会以多个小帐区分发文的类型及分享的朋友群,根据对象的不同,展现不同的自我形象。

 

对此,她平时就观察到,在校学生于团契的群体中,大都表现的较为温和有礼,不太会在言语上针锋相对,反而是毕业后到叁十岁这个区间,关注了更多社会议题,在世界事件与信仰之间拉扯,渐渐地对社会、对教会累积许多不满,社群媒体就成为情绪发洩的出口。

 

社群上的书写是带有距离感的,若缺乏对当事人的了解,仅凭字面意思去理解,或去辩论,不仅伤害彼此的关係,也破坏了对话的可能性,少了温度和理解。

 

  • news-details
  • 年轻人以爱用社群媒体为人所熟知,若没有了解当事人发文的前因后果,单凭字面去揣测,不仅会伤害关係,更失去对话的可能性。(图/shutterstock)

辨别、论断与抱怨,谨慎发言权

谈及基督徒在「靠北版」发文抱怨是否合适?长期牧养学生的传道蔡伟婷指出,面对不同的情况,我们有自由表达想法的权利,但需要留意的是:这些言论发表是否有贬损到他人的自尊,甚至否定掉上帝创造人的价值?

 

在《诗篇》当中,我们也可以看见诗人也有许多咒诅和哀哭的言论,不禁引人思想:上帝并没有摒弃所有的负面,反而允许人有抱怨的时刻,真诚的将心情抒发出来,因此在不贬损他人尊严的前提下,适度的抱怨是被许可的。

 

同时,在《约拿书》中,亦可见约拿忤逆神、发怨言,与神讨价还价,然而上帝还是使用他。

 

因此,藉此提醒:面对抱怨的人,我们不妨多一点耐心,理解抱怨背后的痛苦。在圣经中,也提及很多弱势、遭受痛苦的人,如:孤儿、寡妇,他们的声音同样需要被听见。

 

若教会只专注于讨论祝福、恩典等正面意涵,而忽略痛苦、弱势的声音时,反而无法体现出真实的信仰,也无法体会在痛苦中,伴随而来的爱与恩典会有多强烈。

  • news-details
  • 蔡伟婷提醒,我们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但要注意到言论是否贬损到他人的人格。(图/蔡伟婷 提供)

比起论断、口舌,神似乎更关注的,是否我们对不公义的事无感,缺乏对弱势族群的关怀?

 

基督徒面对论断,需要辨明:1.论断的定义是什么?2.是否只是单纯抒发,或是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若只是抒发,没有污辱他人,跟所谓的论断还是有程度区别的。

 

过于严谨?或过于压抑?总要以爱相待、沟通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基督徒对论断的界定过于严谨,反而变得什么都不敢说,产生过度压抑的状况,在某些情况中,可能演变成私下利用「手段」去处理事情,虽然表面看着很平和,没有做不合神心意的事,实际上却是处心积虑要反对或逼走对方,这反而比直接论断人更恶劣。

 

若人与人之间有衝突,不妨效法马太福音18:15-17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叁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

 

她再补充,可先寻求一个合适的时间与对方面对面恳谈,塬则是可以表达生气,也可以不同意对方的看法,但不羞辱对方。双方会谈是为了挽回对方,而非争论输赢,纵使双方意见不同,先真诚袒露自身能力的限制与软弱,透过理解和聆听体恤彼此的立场,才能坦承对话。

  • news-details
  • 若与人发生衝突,选择私下对谈并非在言语上争输赢,而是坦承彼此的软弱,敞开的对谈,挽回对方。(图/shutterstock)

一则批判的留言可能带给当事人巨大的影响!

 

所以,在网路世界中,愿我们能谨慎发言,并留心按讚、分享的举动,让言行都是以「爱」、「真实」为出发点,让基督能得着荣耀。享受基督所赐的「自由意志」和言论自由的同时,也思考我们的发言,是否贬损到他人。蔡伟婷最后提醒。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