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成年子女该如何与「越界」父母应对?谢国铭牧师受访分享秘诀。(图/FreePik、谢国铭 提供)

近期,许多网红鼓吹「成年子女应与越界父母断绝关係」,此言论风潮一出,引起各界关注讨论。对此,长年投入「界限」议题教导的谢国铭牧师受访分享,提供不赌气、妥善面对衝突的妙方!

TikTok影响力持续发酵,全球每月有高达10.4亿活跃用户,让此平台中各则短影音可能带出巨大影响,同时,歷来也有许多负面议题由此发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与意外

 

抖音热度不减

根据美国SEO权威网站Backlinko的相关调查指出,2018年以来,TikTok每月活跃用户持续成长,截至2024年,TikTok在全球拥有10.4亿的月活跃用户;光是美国,就有17亿人热衷使用,成年用户平均每天在TikTok上花费53.8分鐘。

 

全球54亿网路用户中,19.26%是TikTok的月活跃用户,这也让 TikTok 跃居全球「第五大」最常使用社群网络。

 

除对于使用习惯、用户特性等进行分析,报告中并列出最受欢迎的TikTok前10大帐号,榜首「Khabane lame」拥1.626亿粉丝,第10名「Domelipa」也有7500粉丝的高关注度。

 

TikTok声势持续看涨,该社群网络中各类短影音随之带来更大影响力。辛辛那提儿童医院(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阅读与识字发展中心(Reading & Literacy Discovery Center)进行的一份研究指出,受限于影片秒数,短影音内容通常更为「浮夸」,期望在最少时间内带给观众最大娱乐效果。

  • news-details
  •  TikTok 跃居全球第五大最常使用社群网络。(图/shutterstock)

重重声光刺激下,能带给人纾压、愉悦感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Dopamine)」过度分泌刺激大脑,使人渐习惯这类短期刺激、并上瘾;再因演算法特性,平台会根据用户喜好,持续推播相似内容,久而久之造成另一种坏处:让人有更大机会陷入偏见,失去批判性思考能力

 

别做两败俱伤的衝动决定

近期,抖音上传出许多以「与有毒家族断绝关係(Cutting Off Ties with Toxic Family)」、「与家人断绝关係(Breaking Ties with Family)」、「切断与父母的联繫(Cut Ties with Parents)」等相关主题内容,部分影音甚至获破百万观看人次。

 

此一现象受到欧美专业人士与国内精神科医师关注,从而指出,TikTok网红大量製播影音,鼓吹若子女成年后,父母仍无法妥善立定界限,动辄批评孩子们所做选择,甚至希望能继续为孩子做主,而用情绪勒索、操纵 / 遥控的方式对待,若如此,孩子面对此情况,最有效方式就是与父母断绝关係,以达到保持距离、减少情绪负担、改善心理健康叁大目标。

  • news-details
  • 谢国铭提醒,气头上虽然能一走了之,但亲子间的血缘亲情是无法中断的,建议在衝突过后,仍要努力修补关係。(图/谢国铭 提供)

然而,若只一味照网红所言去行,很多时候会让人在衝动下做出决定,恐造成家人关係、家庭的破坏,父母时常也因而非常伤心,落入两败俱伤。

 

家人相处上,如何做出智慧抉择,且避免因过度忍耐而最终爆发反弹?

 

长年投入教牧辅导工作,并开创「界限之光」课程,受邀至各企业、教会开课 / 分享的谢国铭牧师受访表示,多数时候,双方关係产生衝突,其实「无关对错」,纷争起源在于双方感受与认知差异,此时,学会「有效说话」和「有效听话」,将对「认识界限」且「尊重界限」大有帮助,从而能有更大机会在各样人际关係中保有健康与谐相处模式。

 

谢国铭自己也曾面对亲子关係疏离、满是衝突时日,在与孩子间的对立达临界点时,主耶稣的提醒,使谢国铭勐然惊觉「该要停下来,好好检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藉着自省察觉过程,帮助他寻求受装备机会,进而有效修復关係。他先是至卫理神学研究院进修,同时透过大量阅读坊间相关资料、消化整合后,逐步建立起关于「界限」的相关学说。

 

「衝突的发生,是源自于不懂得听、或不懂得说。」 

 

谢国铭表示,在讨论听与说哪边出问题前,要先看到问题根源是「人渴望获得认同与尊重」,加上人之本能会趋吉避凶,面对令人不舒服的状态,自然而然会想躲避。

  • news-details
  • 衝动、赌气下做出决定,恐造成亲子间落入两败俱伤。(图/FreePik)

进一步分析子女选择与父母断绝关係的情况,谢国铭指出,衝突过于勐烈时,「稍微拉开距离」不啻是让彼此冷静、不让关係彻底僵化的方式。「但不能一刀切,掉头走掉后就再也不回来。」

 

他提醒,只有在涉及人身安全,如:被家暴、遭受性侵等极端情况,才会建议必续彻底离开,不让自己长期处在有害,甚至可能受伤、丧命的环境中。

 

为自己立界限

谢国铭提醒,不只是亲子相处,每段关係中若希望双方长期良好互动,就需两边都有所努力和改变,「特别是父母与孩子,就算孩子一气之下走掉、不再连络,但彼此间的血缘关係却不会因此中断。」

 

然而,考量到年纪越长,能改变的幅度越小、越不容易,建议孩子先从为自己立界限做起

 

举例而言,儿女来到4、50岁年纪,回家后爸妈仍会觉得孩子目前工作不称头,吃穿用度等好像也都缺乏;对此情形,儿女与其和父母硬碰硬,用反驳、不耐烦态度与之应对,建议可尝试更进一步思考父母这么说的塬因。

 

说穿了,父母是挂心孩子有无吃饱穿暖、生活是否过得好,因而,儿女可改以同理方式应对,但在当中适时表达自身立场,表示:「我知道你们很担心,但是爸、妈,我已经长大可以照顾自己了,日子都过得很好,目前工作也没问题,请不要一直操烦。」

 

谢国铭提醒,重点是让对方了解,你有听懂对方所要传达的讯息。「有听懂加上被同理,沟通的另一方也会觉得自己被接纳且认同,进而开始正向循环。」

  • news-details
  • 听懂与同理,是开始正向沟通循环的一大关键。(图/FreePik)

此外,谢国铭看到,就华人文化来看,成年子女未能如欧美社会中,多半在成年后就被视为独立个体,此源自于长久民族文化累积,父母认为孩子是自身一部分;父母的出发点其实是爱与关心,却无意识到孩子长大后有独立自主需要,才会过度干涉。

 

儿女在为自己立界限的同时,谢国铭建议,若已衝动负气离开 / 断绝关係,当气头过了、心有懊悔时,要学着修復关係。

 

纵然在此种状况下,难免会遇父母用较尖锐、嘲讽态度回应,然相信只要掌握沟通技巧、不轻易动怒,一时的龃龉不会造成关係长久破裂。

 

面对尖锐言语,处理优先次序仍是把自己照顾好、保有界限。

 

当父母说出「不是已经断绝关係了、走了就不要回来」、「混不下去了才要回来吃家裡、用家裡」等类似言语时,儿女可先用纸条、卡片等书面方式来表达想法、重启沟通;若已住在外面,但吵架前是每週回家一次,修补关係期间,则可依照个人觉得舒适的频率,两週、一个月或两个月返家与父母相聚。

 

「从中以行动来向父母传达,我还是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安排,但同时,我也选择继续在亲子关係中努力。」

  • news-details
  • 争吵后的沟通仍会有磨合产生,关键是掌握沟通技巧、不轻易动怒。(图/FreePik)

父母也能是改变的一方

相对地,若衝突中父母是愿意改变的那方,将能更快看到亲子间的裂痕被弭平。

 

叶宓章师母分享,因其塬生家庭父母是採威权式管教,耳濡目染下,自己也曾以相同方式来教养孩子,这让正值青春期的儿子非常反弹,一气之下决定自己搬出去住。

 

「当时(我)和儿子的关係也到了完全走不下去的阶段,幸好透过『界限之光』课程理论的实做,让我与孩子重修旧好。」

 

叶宓章回忆,当时彼此虽无法顺利沟通,但儿子总说:「我是尊重妳喔!」后来她想想,知道儿子其实很善良、并不想和妈妈顶嘴,所以选择放弃表达意见、不再多说什么。

  • news-details
  • 叶宓章也曾在没有掌握沟通技巧的情况下,与孩子的关係走到绝境。(图/shutterstock)

而后,叶宓章学习放下家长权威,改用召开家庭会议、耐心听完儿子想说的话来释出善意;加上,考量到孩子其实诊断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A),更让她坦承向儿子道歉,「是妈妈错了,我不该没有听你讲话、更不该动手打你。」

 

道歉后,叶宓章惊讶发现,塬本存在于孩子身上的愤懑不满、敌对态度,瞬间烟消云散,母子间很快恢復了起初的亲密关係

  • news-details
  • 父母愿意改变,能让亲子关係更快得修復。(图/FreePik)

叶宓章介绍,学会沟通、学会立定与尊重界限,对于找到争吵癥结点、让关係有路可走,非常有帮助。

 

「界限之光」课程也是以此出发,透过学习「界限」、「有效说话」、「有效听话」、「当犯规时」、「差异处理」五大议题,协助、陪伴想要在「关係」中学习和成长的朋友。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课程,亦欢迎上脸书搜索「界限之光」,有更多资讯可进一步了解、学习。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