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馬斯洛

【台灣真愛家庭專欄】真正地「好好愛自己」

轉個彎,透透氣 有一位女性朋友在把兩個兒子送進大學之後,終於鬆了一口氣。我問她會不會想念兒子?她堅定地搖著頭說:「才不呢!他們最好離我遠遠的,保持距離以測安全!」 我想,這會兒這麼說,等有了孫子就不一樣了,她說:「哦!想都別想!孫子?我碰都不要碰,好不容易擺脫麻煩事兒,我才不再跟自己過不去呢!」她決定「好好愛自己」,忙著跳舞、運動、旅行,做做慈善義工,行行好。 另一位朋友剛結束一段婚姻,先生的婚外情讓她對婚姻失去信心,她不再寄望別人,只想自己一個人輕輕鬆鬆過日子,雖然談到先生還是除不去一股恨意。她決定「好好愛自己」,不要再惹感情那檔子事兒。   療傷止痛是起點 然而,如此這般,真的就是在「好好愛自己」嗎? 失意的人轉換跑道,另闢一片天空,讓自己透透氣,當然是愛自己。只是,夜闌人靜,仰望穹蒼,不免一陣陣傷感與失落。為什麼兒子不能好好跟自己溝通?為什麼家裡永遠有一顆定時炸彈?為什麼先生會愛上別人?自己有哪一點不好?為什麼我必須一個人在這裡作牛作馬? 解不開的「為什麼」在心頭纏繞,它每每在與朋友歡笑聚會過後,偷偷襲上心頭,即使痛下決心不再想也不再碰,夜裡夢中竟難以提防它來報到。 原來它跑到潛意識裡去了,擾得你終究無法安寧。 難怪心理學家要問,究竟是愛哪一個自己?哲學家要問,什麼是愛自己?而輔導專家要你靜下來,把創傷治療好才是真正的愛自己。 每一個人有自己的生理系統,有自己的心理系統,有自己的思想觀念系統,我們由各個系統組成,指揮每一天的行事,與週遭的人互動產生種種反應,當這些反應若與自己的系統衝突,不悅與創傷於焉形成。   疼疼心中小孩 智慧者會把困難當機會,聆聽自己的聲音、檢視自己的系統,看看自己的心理地雷從哪裡來?這是一個神奇的探索之旅,也許你會驚訝地發現,三、四十年前,有一個驚嚇的小女孩,兩眼滿溢著淚水,眼睜睜看著父母的衝突;也許你會發現,你心裡有一個小男孩經常被過度責備,只因為犯了一點小小的錯;也許小時候,父母或師長曾經不公地對待你、甚至冤枉你。 有一位求助者告訴我,她的心裡有一個畫面,那是清晨四點多,小女孩時的她,忽然從睡夢中醒來,看到母親跪在祖母面前,流著眼淚。祖母是家裡的發號施令者,爸爸媽媽都不敢愛他們,家裡只有嚴肅冰冷的氣氛。她努力讀書、力爭上游,雖然事業有成,心裡還是覺得沒有安全感,沒有信心。 疼一疼曾經受傷的「心中小孩」(inner child)吧!那個小小孩沒有長大,住在我們心裡,使我們的個性有了弱點。   感恩惜福度日 我們的腦海裡也輸入了許多值得商榷的觀念,或來自原生文化、或來自原生家庭,或者在長大的過程中,囫圇吞棗接受了一些觀念,我們可以循著心理地雷的指標,找到連接的觀念叢,加以檢視修正。 有一位父親,只要兒子一走進廚房煮飯,他就怒火中燒拒絕用餐,因為他兒子特愛煮飯。作母親的十分為難,她很高興兒子喜歡做飯,廚房是他們情感最親密的地方。為什麼當爹的這麼生氣呢?因為他擔心兒子喜歡煮飯,將來會沒出息。 心理學大師馬斯洛 ( Maslow ) 在研究了歷史上許多偉人的人格特質之後,歸納整理出以下「自我實現者」的畫像:判斷力超乎常人;能接納自己和別人;他們單純而無偽;對人生懷有使命感;他們能享受獨處的喜悅,也能與眾人愉快地相處;他們不依靠別人滿足自己,反而福杯滿溢、能與人分享喜樂;能欣賞簡單的事物;有悲天憫人的心腸;甚至有不少人有「天人合一」的經驗。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各自帶著造物主所設定的生命密碼翩翩降臨人間,循著宇宙的自然軌道開展生命,藉著與週遭的互動豐富心靈,還有花香鳥語、大地山河作舞台,豈不值得感謝珍惜?   真誠謙卑愛己愛人 愛與創造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法則,我們對待自己與別人如果也循著自然的法則,這個世界是多麼美好,只是,無可避免的,我們常不經意地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 但,不必難過,許多的傷痕等我們長大成熟,就能給予新的詮釋。就像落葉化作春泥提供新枝養分,每一段生命經歷的困難都提供了開發潛能的機會。 我們確實不完美,然而,正因為不完美,所以有成長的空間。肯定自己的存在、接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好好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了解自己的種種問題,更靠著活潑又真誠的信仰,對自己曾有的創傷施予愛和治療,成為真正成熟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地接納別人。 度過生命的難關,就成了長著翅膀的小天使,知道同樣經歷的人的困境,能給予同理關懷。更重要的是,對每一個生命,特別是我們看不懂的生命,也會真心地尊重。 走向人生的下半場,就是走向內心寧靜的海洋。一趟豐富的人生之旅,使我們更懂得真誠與謙卑,順服在自然的法則裡,接通造物主那終極的力量來源,這就是真正地「好好愛自己」。     (文章授權/台灣真愛家庭協會)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