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大家好像都有种「约定俗成」的默契,一定要读大学、找份稳定的工作...太多太多都在我们上一代的「大家的习惯中」被建立起来,只要跑出了跑道,就带着风险;而为了避免失败,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风险,所以宁可走一样的路最保险...

每次新学期开始,要上大学生的课时,第一堂我都会先问几个问题,为什么你们想要念「师培」,未来想要当老师吗?

 

一方面是我可以先了解这些孩子的动机,另外也可以让孩子先思考一下。毕竟大四是準备要踏入职场,如果没有「决定」要往这条路,碰到挑战时可能会让人沮丧想放弃。

 

这次,当我调查完所有的孩子后,得到了一个结论:只有1/3的孩子将来想要继续走教职。那为什么来念「师培」?大都归因是「爸爸妈妈」!

 

有的是因为家长是老师、有的是家长觉得教师是稳定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女儿而言)...

 

听完这个结果之后,虽然自己默默也觉得未来当老师这条路真的是越来越有挑战,孩子可以「趁早」发现自己想要换条路也不错;但另一方面也为了他们花了四年的大学生活,但接下来却没有走相关的路线感到可惜...

 

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当老师?其实小时候有过当空服员、当新闻主播、当家庭主妇、当老师....各样的想法;虽然不能说爸爸妈妈强迫我当老师,但是出身在公务员家庭的我,父母还是会希望将来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所以高中转行学音乐的我,在面对「演奏家」、「音乐老师」的两个选择时,父母帮我选了「后者」,至少不用担心无人赏识我的才华。

 

常常在想如果我没有读音乐系会念什么科系?

 

甚至是我没有当老师可以做什么工作?

 

父母的决定其实不是恶意,毕竟在他们的人生经验中「小心驶得万年船」,所以为了「保护」孩子的立场,通常都是给予最「安全」的建议。

 

所谓的安全,就是「相安无事」的状态。

 

大家好像都有种「约定俗成」的默契,一定要读大学、找份稳定的工作...太多太多都在我们上一代的「大家的习惯中」被建立起来,只要跑出了跑道,就带着风险;而为了避免失败,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风险,所以走一样的路最保险。

 

其实看看有不少「风险」成功的案例,例如没读大学的比尔盖兹、中辍的贾伯斯...等。这些在当时长辈眼中一定是高度风险的事情,但也没料到竟然开创了另一种可能。

 

时代不断的进步,创新一定会与「过去习惯」路线有些差距,虽然不见得每次的「风险」都能保证好的结果;但是从小就训练孩子跳脱习惯,甚至去面对「脱序」的结果,或许能激发出不同的思考模式。

 

在父母还可以保护的範围下,让孩子可以有更多的尝试的可能性,让孩子的心智也能更加的坚强勇敢,等到孩子长大,自然也懂得更多保护自己的方法。

 

在创新的可能与习惯的框架中,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当头脑不再被「习惯」侷限住,进入人生抉择时,或许更能以一个全面性、成熟的眼光来看待。

 

所以回到结论,当父母的心臟真的要大颗一点!父母是一辈子的功课啊!

 

(文章授权/梁蓓祯老师)

诚挚的邀请每位读者以奉献来支持这份新闻媒体,并且为我们加油打气,让每一个神所赐福的事工,化为百倍千倍的祝福。谢谢您~(点此奉献)

author

梁蓓祯

梁蓓祯,高师大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现担任Fight.K国际「心」教育执行长。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