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Spencer的「生活预备说」认为教育主要目的在预备将来完美的生活;随着时代进步,也有报告指出2035年时,有85%的工作是现在没有出现的。如果把这两句对时代极有影响力的论点放在一起如何取得平衡?

在面对「未知的未来」,孩子们必备的是什么呢?我们要帮助孩子预备什么呢?

 

1.「勇敢尝试」

既然是未知,那也代表充满各样的可能。你永远无法确定哪一个方法最好。所以在过程中只能不断地尝试,直到找到适合的方法。而这个方法也未必能持久,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进化2.0或是3.0的版本。 

 

前提都在是否能「勇敢的」尝试各样的可能。

 

在学校,我们是否允许孩子多方的探索呢?

 

在不危害安全的状态下,是否能接受孩子各样天马行空的想像?

 

我们是否能成为好的鹰架,引导孩子尽情的发挥?

 

甚至是我们是否能挑战孩子往更深、更近一步的探索发展呢?

 

不满足于现在,勇敢的尝试,激发更多的创意发想呢?

 

毕竟未来的事,谁都不能说的準!何不留下一个待续的伏笔呢?

 

2.「挫折容忍力」

在各样的尝试,一定也会经歷「挫败」,或说「事与愿违」的时刻。如果在「感觉不好」的过程中,孩子就选择妥协放弃,离美好也就越来越远。面对未知,充满各样的挑战,若是被不确定感绑架,让孩子畏畏缩缩,许多美好的东西也就被断送了。

 

在学校,我们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挫败?我们都知道需要对「挫折」有正确的解释!每个成功的发明,大都需要先找到好几种不会发生的方式,最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所以没有「失败」,而是我们知道此路不通!但其实这当中更重要的关键是在于身旁大人的态度!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不如预期时,我们是展露了失望表情?还是持续的鼓励?让孩子真的感受人与事情的分隔。

 

「我或许会做错选择,但我并不令人失望!」当别人可以接受我的挫败,或许我也可以接纳自己。

 

3.「对人的关心」

其实最未知的应该就是人。人才是最大的变数。

 

你了解目标受众,也是所谓的「TA」吗?有需求就能创造商机。

 

但重点是孩子是否能看见别人的需求?

 

我们在学校是否教导孩子去关心身旁的学生?看见别人的需求?

 

是否从平常生活中建立孩子的同理心?他是否在乎别人所在乎的?他的世界是否有其他人的存在?

 

现在资讯发达,只要有一台电脑,能解决大部分专业知识。所以教育更需要回到电脑不能提供的,也是更有温度「人」的层面。在学校,透过各样的互动,学习勇敢、合作,学习接纳、支持,学习同理、关心,看见不同的需要⋯

 

当孩子对于「人」越来越有感,越来越有温度,不管面对什么挑战,都能有更好的準备面对。

 

(文章授权/梁蓓祯)

author

梁蓓祯

梁蓓祯,高师大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现担任Fight.K国际「心」教育执行长。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