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图/shutterstock)

出于爱、温柔与责任感,我们总会替别人多想一点、帮别人多做一些。但我们也要练习接受好意,乃至照顾自身,让自己不会枯竭...

即使是到附近走走,八十几岁的妈妈仍背着又大又重的包包,彷彿要出门好几天。我们捨不得她如此辛苦,都希望她能轻省一点。她却「细数家珍」:「这个喉糖,如果有人喉咙不舒服,可以分给大家吃。那个湿纸巾,如果有人流汗了,马上能拿给大家用……不用担心,一点都不重!我背得很开心!」我听了这番话,都不禁笑出来。再次认识到,作母亲的人,好似一直有「给予」的能力。

 

好难爱自己

我也是个母亲,很能体会这种推己及人的母性。然而,母亲不仅会累,很多时候还累到不知如何过生活。一个朋友曾说,她不爱吃美食,也不会买名牌包,很困惑什么叫「爱自己」?许多母亲明明可以用尽心思为孩子煮一顿饭,独自一人时却连煎颗蛋都提不起劲;明明想得出那么多「对孩子好」的方式,但换到她们身上就「当机」。所以我回答那位朋友:「妳怎么照顾孩子,就用一样的方式照顾自己。」

 

从母亲回到自我

见过不少家庭互动中,孩子常会说:看护请了、补品买了,能做到的都尽量做了,母亲为何仍有不满?然而,没说到的是,我们往往不会问母亲真正想要什么。我们是陪母亲到她想去的地方,还是自己想玩顺便带母亲去?我们是陪伴生病的母亲,还是认为好医生、好医院就能负起全责?

 

接着,我们很容易说:「我工作很忙,我妈也知道啊!」、「我都有自己的家庭了,不可能凡事只想妈妈。」这种为难,不只我们清楚,母亲也明白。所以,我们更不该「习惯」母亲的牺牲。孩子要多替母亲设想之外,母亲也要为自己着想——不再把自己的需求,摆在家庭最后一位;正因母亲也是家的一份子,所以能名正言顺地说:想被在乎、想要被爱。

 

善待自己,就是过好生活

上有母亲,下有女儿,我也时常想,怎么做对孩子、对自己都会幸福?随着年岁渐增,独处的时候多了,身体不适的时候更多了,才知道不用遭遇特别的事,想找人聊聊、想有人陪伴,真的会成为一个人的常态。但即使女儿不在,我也要散散步、去咖啡厅坐坐;在家不煮叁菜一汤,至少也烫盘菜——习惯付出的我,开始要习惯对自己好一点。

 

一位母亲若能过好自己的生活,不仅平安喜乐不求于人,也能让孩子放心翱翔。这样的成全与守望,或许是如今的我,最能给予孩子的祝福。

 

给习惯付出的朋友:

出于爱、温柔与责任感,我们总会替别人多想一点、帮别人多做一些。但我们也要练习接受好意,乃至照顾自身。让自己不会枯竭,在关係与生命裡,美善源源不绝。

 

母亲怎样安慰儿子,我就照样安慰你们;你们也必因耶路撒冷得安慰。—《圣经》以赛亚书66章13节

 

欢迎免费订閲《蒲公英希望月刊》 

线上听《蒲公英希望月刊》有声故事

(文章授权/蒲公英希望基金会)

author

蒲公英希望月刊

蒲公英希望基金会1995年成立以来,以文字为核心价值、心灵陪伴为主要工作,每月发行免费《蒲公英希望月刊》,并遍布各工商场所、医院、学校、监所及机构,为了服务年长者,更推出「大字版」月刊;同时,也举办希望讲座、有声故事频道-朋啾、线上关怀信箱—解忧蒲公英,期待能以更多元的方式陪伴读者。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