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news-details
刘淑慧:神很奇妙,祂不是为我们把全部的困难都移开,相反的,我们要先有一颗愿意把杖伸出去的心。(照片/刘淑慧提供)

有过做菜经验的人都知道,食谱中常出现「少许」这个词,例如:盐巴少许、放少许香菜…。但这对凡事都要求完美精确的刘淑慧而言,完全不能接受,「什么是少许?到底是几克?或几茶匙?为什么不能说清楚?」刘淑慧提到以前的自己,面对看食谱做菜时,因为个性中的完美主义,光是少许这样的字词就可以把她卡住,「然后我做菜的热情就被消磨殆尽了。」她回忆起以前刚开始接触煮饭时的心境。

追求完美在刘淑慧身上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一次她学画画,第一堂课老师要学生先做静物临摹描绘,桌上有花瓶、苹果和香蕉,她问老师先画哪一个?老师回说:「随便。」这可难倒了刘淑慧,她心裡想着:什么叫随便?随便是什么意思?先画苹果吗?还是花瓶?或是先画香蕉?光是这个「随便」就可以把她弄得快疯了。

 

会有这么理智又要求完美的个性,刘淑慧归因于她学理科出身,她开玩笑地说:「我也是理科太太。」凡事她都讲究步骤、合理性,而从小就是前段班、第一志愿和名校出身的她,一路走来都是人生胜利组,也养成她好强不服输的个性,一直到她的大女儿出生,这一切变了调。

 

十五年前的一天,她女儿来到这世界上,塬本应该是很喜悦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正当刘淑慧当小儿科医师的丈夫準备好相机要拍摄宝宝出生的那一刻,迎来的却是个全身发黑、完全没有唿吸的女婴,「我当时已经痛到昏了过去,先生跟我说,那时他看到他们的第一个宝贝时,也吓傻了,随即放下相机和旁边接生的妇产科医师一起投入急救的行列。」

 

虽然孩子的命抢救回来了,却是「极重度脑性麻痺合併顽固型癫痫」的孩子。从此刘淑慧开启了漫长的学习「不要求完美之旅」。

 

「她不会笑也不会哭,我看过很多智能障碍的孩子,他们都会天真地笑着,但我的孩子就是不会笑。」刘淑慧回忆起刚开始接触大女儿的时候很挫折,除了一直在心裡问:为什么是我?她更发现,这孩子连哭也不会!「哭不是本能吗?其他的婴儿饿了就哭,不舒服也哭…,可是我的孩子几乎哭不出声音。」这使得刘淑慧更加活在紧绷当中,因为不知道会不会一个不留神孩子怎么了?却没有哭声可以警惕。

全家人一起快乐出游。(照片/刘淑慧提供)

在几经挫折中,刘淑慧想起哥林多后书12章9节:「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当中「软弱」一词一直在她的眼前放大,她以前不能接受自己有软弱的时候,「要就要当个赢家」是她以前的人生观,「但这个孩子让我学会了谦卑。」并且她以前读这节经文时,完全不懂为什么可以「夸自己的软弱」,但她现在明白,这是让神的能力在她身上显得完全。

 

这样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的神蹟,而是透过生活中的点滴,神一步一步带领刘淑慧放下追求完美的自己,活出更多的自由。她分享有一回她去上烹饪课,老师说:葱姜蒜先爆香。她接着就问老师:到底哪一个先下锅呢?老师回答她:「妳一定是个害怕失败的人。」她满脸疑惑,为什么老师会这么说?心裡还想着:老师根本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后来老师问她:你有想过你做菜的目的吗?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厨艺?还是为了让心爱的人吃得开心?会执着于葱姜蒜哪个先下的顺序步骤,是因为你害怕失败,这菜会做得不够好,所以每个步骤都要小心翼翼、按规矩来;但如果是做给心爱的人吃,心爱的人喜欢蒜味重一点,就会让蒜头先下锅,爆香久一点入味。老师的这番话促发刘淑慧思考,第一是「失败」没这么可怕,第二做一件事情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同样在学画的过程中,她从一开始的执意要老师给出画画顺序,当她发现自己有这样的问题后,她刻意用学画来让自己克服追求完美的性格,可以接受别人有时回答她「随便」的选项,这一学就学了六年,她才逐渐不再那么执着于按部就班的完美。

在阿拉斯加看极光,体验神的浩瀚伟大。(照片/刘淑慧提供)

在全家人一起到阿拉斯加看极光的时候,她塬本觉得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但在为极重度脑麻的女儿和极光照相时,她突然体会到:困境和幸福可以同框。她想起摩西带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不是求神先挪去眼前的困难,而是到了红海边,将手中的杖伸到红海时,海就分开了。刘淑慧再次体验到神的奇妙,不是为我们把全部的困难都移开,相反的,我们要先有一颗愿意把杖伸出去的心。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