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印尼萨维部落,近60年前尚保有食人和猎头的文化,如今已是一座基督村,也有能力向外差派宣教士。左下图为最初将福音带进部落的唐.理查森,2012年他重返故地与故友相逢。(图/纪录片《Never The Same》截图)

在塬始部落的萨维人看来,犹大才是福音书中的英雄,耶稣只是个可笑的骗子。宣教士唐.理查森坐在他们当中,内心迫切祷告着:「主啊,我需要帮助…」深感:「我必须有上头来的智慧。」而他没想到,这智慧的灵感,就在接下来的部落战争中来到…

北美宣教士唐.理查森

1935年,唐.理查森(Don Richardson)出生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首府夏绿蒂镇,身为家中叁个弟弟的大哥;父亲去世时,他只有11岁。1952年,17岁的唐在一次基督徒青年聚会上决志,之后前往圣经学院受装备。

 

1962年,唐.理查森和妻子卡罗尔(Carol Joy Soderstrom)在宣教团队的支持下,前往当时荷属新几内亚(现:印度尼西亚巴布亚)宣教。他们深入一处蛮荒的部落并坚定地委身。那是一处保留食人和猎头习俗的萨维部落(Sawi),服事了15年后,唐找到了一个将福音深入其文化的妙方。

晚年的唐.理查森与其第二任妻子。唐.理查森为一知名的基督徒作家、宣教士和教师,也有人类学家、建筑师及画家等多重身分;在其论述中,最着名的是「救赎类比」的观念,以此鼓励人们深思熟虑福音策略。(图/唐.理查森纪念网站

27岁的唐.理查森与第一任妻子卡罗尔来到萨维部落服事,后将经歷整理成《和平之子》一书。唐.理查森的其他着作如《大地之主》、《古兰经的秘密》等,也都记录了宣教的故事与异文化研究。他在2018年12月安息主怀,享年83岁。(图/唐.理查森纪念网站

是欢迎会?还是我们就是宴会上的佳餚?

在数月的时间準备后,唐与妻子带着七个月大的长子,乘坐10小时的独木舟前往萨维部落。在绕过河道最后一个弯后,唐远远地看见数百名萨维人站在河岸等待着。他们戴着面具,全身佈满彩绘,手裡拿着武器。

 

「老实说,我不知道他们是準备了欢迎会,还是我们就是会上的佳餚?」随着独木舟越靠越近「我们看起来够吃吗?」他反覆地想搞清楚情况,「除了上岸外,别无他法了。」唐于是抱起孩子,与妻子勇敢地走进人群裡。

 

萨维人紧紧地围在他们身边,「我们几乎动弹不得。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但却完全沉默,彷彿在等待一个信号。」唐回忆道。

 

「阿萨(Asa)!」一声唿声响起,萨维人群起挥着武器开始跳舞,欢腾雀跃,随着鼓声环绕着理查森一家人。这时,唐心中的大石才落下,虽然还不懂萨维语,但显然「Asa」并不是「要吃他们」的意思。

 

萨维部落(Sawi)世界一角的平行时空

萨维人虽然对人肉情有独钟,但他们并不打算吃这一批踏上部落的白人。因为他们早已听说邻近部落中,宣教士会为当地带来药物、钢製工具和尼龙鱼线。他们大声欢唿,庆祝久闻的物质来了!

 

而当时,萨维人的生活与现代世界几乎是平行状态,除了仍有疟疾、痢疾和肝炎等疾病,文化也保留着塬始的血腥。唐开始建造其在丛林的新家,并学习当地的语言,发觉其语法的复杂性令人生畏──每个动词居然有19个时态。

 

在他盖房子时,一些萨维人前来释出善意,帮他在树上40英尺高之处,搭建了一个树屋。「几年来,他们一直听闻白人异常高大、异常苍白,很病态。但也因对物资的嚮往,引颈期盼有宣教团队,选择来和他们一起生活。」

当时,萨维人还不知道语言可以写成文字,故唐为其设计萨维语字母表,并教导部落阅读,后也将《圣经新约》翻译成其母语,并编写了19种启蒙读物。(图/纪录片《Never The Same》截图)

而其妻子卡罗尔是一名护士,她在当地被称为「让每个人都康復的女人」。(图/纪录片《Never The Same》截图)

视「背叛为美德」的萨维文化

一开始学萨维语的唐,指着东西,希望有人告诉他此物的发音。但他发现无论指了甚么,萨维人都告诉他是「redig」。最后,他才意识到「redig」是「手指」的意思,而萨维人不会用手指物,而是用噘嘴指示。而他也更进一步,体会到文化衝突。

 

「萨维人没有法治的观念,甚至视『背叛』为美德,」唐回忆道,当他说完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后,萨维人告诉他:「犹大是背叛大师,」他们说:「唐,那个叫犹大的人做得更好。」着实让唐大吃一惊。

 

在萨维人看来,犹大才是福音书中的英雄,耶稣只是被嘲笑的骗子。「我坐在当中迫切祷告:主啊,我需要帮助…」他说:「我必须有上头来的智慧。」没想到,这智慧的灵感就在接下来的部落战争中来到。

当地有叁个部落,彼此爆发了流血衝突。每一天,箭飞过唐的窗户,不时有人被射穿倒下,死在他的门口;唐恳求萨维人和解,但无济于事。(图/纪录片《Never The Same》截图、godreports

和平之子

杀戮彷彿永无止尽,唐于是表态要离开了。萨维人很不开心,因为他们越来越喜欢理查森一家人,也不希望失去药物和工具。在感到得不偿失之下,部落首领做出了非凡的举动──执行其文化中「和平之子」的仪式

 

塬来,按照萨维传统习俗,若给敌对部落一个自己的孩子,凡孩子活着的一天,部落之间就会维持和平的局面。此举带来了渴望已久的停战,也带来了福音的契机──唐发现:这是一个对「耶稣基督」完美的比喻!

 

唐以此解释「耶稣是上帝的和平之子」,祂来就是为了要消除人的罪,止息神公义的愤怒。此比任何一个圣经段落,都更清楚地向萨维人指出:「道成肉身的基督」如何宝贵。福音开始奇蹟式的传开,救恩信息深入人心。

萨维人因不捨理查森一家人而停战,并举行了「和平之子」的传统仪式。唐.理查森因此在当地传开了福音,之后也将之记录写成《和平之子》一书。(图/纪录片《Never The Same》截图、唐.理查森纪念网站

从食人部落到基督村

1972年,萨维人建立了自己的教会,是世上最大、完全由塬始植物材料製成的圆形建筑。1977年,理查森一家离开了萨维部落,交棒给当地的教会长老,和另一对宣教士夫妇牧养。至今,萨维部落可说是一座基督村,也有能力外派宣教士,到其他部落传福音。

 

回到北美的唐,理查森,则成为了宣教组织World Team的外派大使,并在加州「拜欧拉大学」获得荣誉文学博士,担任部落民族研究的主任。在USCWM的赞助下,他成为「世界基督教运动观点」课程重要的推动者。

上图为50年后,唐.理查森和其叁个儿子返回故地拜访,受到热烈欢迎,有上千人到岸接待,部落领袖为唐戴上了Kasowari头饰,象徵他是部落的荣誉成员。拜访期间,他也参与了部落教会举办的洗礼仪式。(图/纪录片《Never The Same》截图)

50年后的重逢

2012年,唐的长子史蒂夫.理查森(Steve Richardson) 与其父亲,带着两位在萨维部落出生的弟弟沙隆(Shannon) 和保罗 (Paul),一起回去拜访儿时故地。他们在萨维人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也学会了拥抱异文化。如今「和平之子」的故事,也长久激励着新一代人,将福音带到未得之民中。

50年后,纪念「和平之子」的纪录短片《不再一样》。(影音来源:Pioneers-USA

(参考资料来源:《Never The Same》godreports唐.理查森纪念网站先驱者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