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前坐排)牧长由左至右依序为:台北荣耀堂朱台深牧师、新北市召会欧阳家立长老、上海基督教叁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沈学彬牧师、魏悌香牧师、救世传播协会会长洪善群长老、卫理公会林长赠会督。(后站排)左七为台湾信义会陈志宏监督、右五为板桥福音堂张復民牧师;其他为大陆上海各教会牧者代表。

(前坐排)牧长由左至右依序为:台北荣耀堂朱台深牧师、新北市召会欧阳家立长老、上海基督教叁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沈学彬牧师、魏悌香牧师、救世传播协会会长洪善群长老、卫理公会林长赠会督。(后站排)左七为台湾信义会陈志宏监督、右五为板桥福音堂张復民牧师;其他为大陆上海各教会牧者代表。 (摄影/记者吴佳玲)

两岸基督教交流不断升温!上周六(22日),由蒲公英希望基金会董事长魏悌香牧师带领台湾牧长一行7人,前往大陆拜会上海基督教两会,并与当地牧者进行长达4小时的座谈讨论;隔日早上主日,牧长们分别前往7间不同教会进行讲道。

蒲公英希望基金会魏悌香牧师。

蒲公英希望基金会魏悌香牧师。 (摄影/记者吴佳玲)

今年叁月台湾基督教教牧参访团19人至大陆交流时,曾提出两岸基督教叁项「实质交流」方案,分别是促进两岸教会牧长讲道分享、神学教育师资交换、文字影音出版品供应流通。「此次,台湾牧长组团到上海各教会进行讲道分享,是第一项方案实践,也是歷史上第一次!」魏悌香说。 上海基督教叁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沈学彬牧师也表示,这是歷史性的一刻;也会评估后续组上海牧者团到台参访事宜,若成行,希望也能到台湾教会进行主日讲道分享,热络两岸教会交流。

台湾、上海牧者交流座谈会。

台湾、上海牧者交流座谈会。 (摄影/记者吴佳玲)

此行的台湾牧者有新北市召会长老欧阳家立、台北荣耀堂主任牧师朱台深、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总会会督林长赠牧师、救世传播协会会长洪善群、基督教台湾信义会总会监督陈志宏、板桥福音堂主任牧师张復民。 在22日的座谈会中,上海与台湾牧者针对「今日教会的青年事工」、「都市教会面临的挑战」、「如何正确看待灵恩现象」叁大主题进行分享与讨论。

青年事工挑战 新酒装在新皮袋

上海基督教清心堂刘利君牧师。

上海基督教清心堂刘利君牧师。 (摄影/记者吴佳玲)

上海基督教清心堂刘利君牧师表示,就上海青年事工发展现状,主要有两大挑战:第一,受地域限制,人员流动大,大多都是从外地来到上海打工的青年,聚会人数看似很多,面孔却一直在换;第二,就成员分析,有些教会青年聚会参与者年龄层偏高、教育水平偏低;位于大学城附近的教会,青年人数比例虽高,但流动性更大。 因此在青年牧养上,也採取小组牧养的方式,除了知识的灌输、真理建造外,更着重日常生活的关心,每週固定进行电话关怀,能有效提高青年在教会的留存率;其次,就是将信仰与日常生活结合。 或许青年到教会想要获得的东西很多,但教会真正协助的是生命建造,最后达到「教会建造」和「生命建造」双重均衡发展的目标。

(左后)台湾信义会陈志宏监督;(右前)台北荣耀堂朱台深牧师。

(左后)台湾信义会陈志宏监督;(右前)台北荣耀堂朱台深牧师。 (摄影/记者吴佳玲)

基督教台湾信义会总会监督陈志宏表示,现代年轻人受世俗的诱惑与吸引太多,教会必须从其学业、两性交友及婚姻观、工作,以及人生意义四大面向,教导培育教会未来的领袖。 以台湾信义会为例,教会规划的青年事工必须有专人负责,小教会可请义工协助担任辅导;年轻人的活动尽可能由年轻人主导,但因为青年们的创意不见得都符合《圣经》塬则,牧者或辅导必须适时从旁协助。

台北荣耀堂朱台深牧师,提出青年事工的「五大」:「变化大、变动大、变异大、挑战大、机会大」。现代社会资讯获得太容易,越来越世俗化,羊群开始会自己找草吃,会众对教会的忠诚度锐减,未来宗派会逐渐式微或解构;年轻人越难掌控,如果教会不想被改变,就要积极改变年轻人。 《圣经》说「新酒要装在新皮袋」,朱台深认为若要将「社会化」运动成「教会化」,需要创新与创意,结构与运作方式都要改变,如举办诗歌创作比赛鼓励青年参加、用活泼的讲道方式吸引他们等。由于青年聚会的流动性大,因此在领袖养成上要缩短时程,用一年的时间让他们可以从慕道友成为信徒,最后变成门徒。

都市教会发展挑战 两岸大不同

景灵堂余江牧师。

景灵堂余江牧师。 (摄影/记者吴佳玲)

景灵堂余江牧师表示,上海都市型教会在牧养上遇到的挑战,除了羊群大、牧羊人少,导致传道人与会众比例严重失衡的普遍性现象之外,还有以下叁大问题必须面对: 首先是青年信徒的增加,受洗越趋年轻化,教会如何用合适的牧养方式,让他们能在信仰与灵性上成长并获得真理中建造,是首要课题。 其次是信徒文化层次不断提高,结构出现巨大变化;相对而言,传道人严重缺乏,不少传道人忙于教会事务,因此自神学毕业后就缺乏后续的训练,以致信息供应无法满足信徒的需要。讲台事工如何面向知识阶层、教会如何凝聚知识分子,并且有效发挥他们的事奉恩赐,是一大考验。 最后是「农民工」的涌入与「海归派」的回流,上海有近6成会众来自其他城市,乡村农民工喜欢乡村的牧养模式,很难融入城市型教会;海归派信徒知识水準高,回国后,总喜欢拿海外教会作比较,对国内教会易生偏见,很多人因此流连于教会之外或自组团契。教会如何同时牧养这两个差距极大的族群,考验着牧者的智慧。

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总会林长赠会督。

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总会林长赠会督。 (摄影/记者吴佳玲)

相对于上海,台湾都市教会发展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大不同!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总会会督林长赠以台北的都市教会发展现状,归纳出几点: 1.信徒集中度城乡差距大,乡村的信徒越来越少,70~80%信徒都集中在城市,很多偏乡可能都没有教会。 2.世俗化影响日益增加,如对两性关係的看法,和圣经所教导婚前与家庭的圣洁教义,两者间产生剧烈拉扯。 3.教会间彼此竞争,产生「西瓜偎大边」效益,出现信众往大教会聚集的「转会」现象。 4.城乡教会资源严重分配不平均,城市资源过多,就不会珍惜;偏乡则资源不足。 5.城市教会赶流行、速食化,只是不断强调人数的增长。 6.土地与房屋价格高涨,在台北建堂的难度越来越高。

正确看待灵恩现象 应圣礼、圣道、圣灵「叁圣合一」

上海闸北堂主任牧师秦小林。

上海闸北堂主任牧师秦小林。 (摄影/记者吴佳玲)

上海闸北堂主任牧师秦小林,认为目前大陆教会大致可分为叁大类:一是着重礼仪的「礼仪派」,和着重圣道宣扬及传福音的「福音派」,以及重个人经歷、圣灵充满与方言恩赐的「灵恩派」。彼此之间似乎壁垒分明,各有坚持。 但事实上,神圣的礼仪、活泼的圣道、丰满的灵恩—「圣礼、圣道、圣灵」应该要「叁圣合一」。「礼仪是教会必备的,耶稣叫我们要往普天下传福音,也需要得着圣灵的能力。」秦小林表示,绝不反对圣灵的工作,也当追求圣灵充满,但现今所讲的「灵恩」是否产生了偏差,值得教会深思与重视。 圣灵充满一定要身体抖动、狂唿乱叫、躺在地上打滚?甚么才是代表基督教的形象?我们的信仰是否只为了倒在地上?依据保罗的教导,上帝不是教人混乱,而是叫人安静的,凡事都要规规矩矩按着次序行。 更甚者,许多极端灵恩派主张,若不会说方言,就不算「重生得救」。为什么追求灵恩,就不能重视礼仪与圣道宣扬?秦小林认为,追求灵恩要有节制,也别忘了真理的追求,「叁圣合一」才能建造健康的教会。

救世传播协会会长洪善群长老。

救世传播协会会长洪善群长老。 (摄影/记者吴佳玲)

救世传播协会会长洪善群回应时表示,《圣经》裡从来没有把圣灵和圣道分开,若信徒要完全蒙恩,两个领域都追求,如同寇世远牧师曾说:「信道受灵、靠灵守道」两者不相衝突,只是在表现的方式上要检视是否过于极端或偏颇。 正确认识灵恩现象,除了从真理的根基分辨外,就是检视「生命的经歷」,观察是否结出圣灵的果子。他强调,「圣灵充满」与「满有圣灵」两者是不同的灵裡经歷与状况,前者指一次性的当下经歷;后者则是持续性、内住的灵裡生命。 此外,信徒也可以在事奉上求圣灵的恩赐,但神是按着祂的心意来给。如说方言的恩赐并不是人人能有,若神没有给,并不代表在信仰上就屈居二流,因为圣灵裡有很多不同的恩赐,其中最大的恩赐是「爱」,而非「说方言」。

板桥福音堂张復民牧师。

板桥福音堂张復民牧师。 (摄影/记者吴佳玲)

板桥福音堂张復民牧师指出,极端灵恩或混乱的灵恩常造成很多教会的困扰,为他们过于高举个人的经歷与恩赐,却没有高举基督,还会否定其他教会的恩赐与贡献。他认为说方言是微小的恩赐,但极端灵恩派却常常用这个点来挑战信徒。 甚么才是不造成困扰的灵恩?张復民建议教会应该对灵恩开放,因为《圣经》有提及的,教会就不能没有,若信众为此产生质疑,会选择离开教会,所以教会要有「开窗」与「加纱窗」的因应策略。 所谓对灵恩「开窗」,除了忠于《圣经》,更要尊重教会领导者的神学立场,进行灵恩的服事。「加纱窗」则是为了不让乱七八糟的东西进到教会,首先教会要负起信徒教导与训练责任,给予圣经与灵恩服事的造就与装备;其次要明确灵恩神学立场与具体作法规範,提供相关课程与讲义,鼓励信徒接受装备。 对于灵恩现象,「改革开放」是大塬则,但「和谐与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