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湾本土神学研究中心21日周末文学沙龙主题为「照护神学」。左下图为读书会导读人周恬弘副院长;中心主任黄伯和博士表示,进入疫情后新常态,实体聚会中将持续使用Zoom和串流直播,让无法到现场的朋友都有机会参与。(图/线上聚会截图、shutterstock)

恩惠文教基金会「台湾本土神学研究中心」21日举办周末文学沙龙,主题为「照护神学」。读书会成员来自各方领域,多有相关经验者、牧者和医疗工作人员。交流气氛温暖深富人情味,大家以神学论谈心,并思考耶稣作为医治的榜样,面对病人,祂会怎么做?

台湾本土神学研究中心」每个月举办一次周末文学沙龙,21日邀请嘉义基督教医院周恬弘副院长,导读凯博文教授(Arthur Kleinman)《照护的灵魂:哈佛医师写给失智妻子的情书》一书,以「照护神学」为题带动讨论。

 

2020年出版的《照护的灵魂:哈佛医师写给失智妻子的情书》,作者凯博文(Arthur Kleinman)在1941年生于纽约,为哈佛医学院的医疗人类学教授,为引领「医学」和「人类学」对话的先行者之一;着有《谈病说痛:在受苦经验中看见疗癒》、《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与救赎》等书。

 

在《照护的灵魂:哈佛医师写给失智妻子的情书》一书中,凯博文教授从个人成长歷程谈起,分享其童年、医学院学习与前往异文化环境的人类学观察。周恬弘说:「这是一本主题式的回忆录,回朔成长歷程如何形成他自己对照顾的认识。尤其太太的病痛,加深了他的体认。」

导读人周恬弘副院长(右下图)曾任职于花莲门诺医院,并在许多知名媒体上发表文章,长年关心医疗照护政策、医疗伦理、医病关係与基督信仰的实践。2020年,他到嘉基担任行政副院长,负责推动叙事医学。(图/台湾本土神学研究中心官网、线上直播截图)台湾本土神学研究中心为恩惠文教基金会所创办的神学研究单位。基金会自1988年成立迄今,创始人为林澄辉、邓璐德夫妇,其爱心关怀并服事社会弱势,尤照料汉生病(俗称痲疯病)以及小儿麻痺患者。曾受总统亲颁医疗奉献奖。后董事会为更积极发扬林长老夫妇对神学教育的关怀,成立「台湾本土神学研究中心」(Academy For Contextual Theologies in Taiwan, ACTT)。(图/台湾本土神学研究中心官网)

 

医生应关心病人,而不只是治病

周副院长说:「现代医疗,常只看到疾病的生理进程,却几乎抽掉了社会脉络。」病痛跟疾病不一样,「我们应该要关心病人,而不只是治病。」

 

现代社会(尤个人主义)在医疗上的表现,越来越忽略「照护」。大部分医(生)病(人)互动非常短,问诊完就检查,检查完就吃药或处置,如装心导管、照胃镜或开刀。院方也以死亡率的统计作为医疗品质的指标。

周副院长说:「但数位其实是冰冷的,医师为了要记录和呈现资讯,更多临床时间被夺走,但任何减少医病之间的人性互动,其实都有损医疗品质。」(图/shutterstock)

耶稣,是一个叙事的医者

爱跟关怀,为本书在医疗态度最重要的两个观念,「其背后有深刻的神学意义。」面对病人,耶稣常动恻隐之心,周恬弘说:「祂总会去问、去倾听病痛的人,了解他们的需要,耶稣是一个叙事的医者。」让病人讲述,医生聆听,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周恬弘表示,行医的核心即「诠释病人对病痛经验的叙事」,是医病关係中很重要的一环。耶稣面对被人用褥子抬来的瘫子说:「放心罢!你的罪赦了。」因为祂知道文化中,疾病归因于罪。他说:「耶稣不是病理性的医治者,而是顾及到很多社会脉络,如人际、心灵,耶稣是我们很好的典範。」

 

马太福音20章34节记载:「耶稣就动了慈心,把他们的眼睛一摸,他们立刻看见,就跟从了耶稣。」马可福音1章14节又说:「耶稣动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罢!

周副院长说:「耶稣是我们的典範,祂非单顾病理性,而是顾及到很多社会脉络,包括人际与心灵;耶稣是一个叙事的医者。」(图/shutterstock)

照顾,为双方带来了爱与救赎

照护者,在照顾过程参与了病人的受苦,其本身也会承担重担和痛苦。周恬弘引用德国海德堡大学泰森牧师,曾提出的「神学助人理论」说道:「助人,就是恢復人们身上,所具有的上帝形象

 

照护即助人,照顾失智症个案,能让对方以较像神有尊严的形象生活。照护者也因此瞭解人的有限和神的无限,周恬弘说:「照顾者透过照护,参与在神的创造裡,其与被照护者都在神创造的形象中,有所恢復。」

 

在需要和痛苦之处同在,是回应信仰的重要方式

耶稣在马太福音25章36节,对义人说:「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裡,你们来看我。

 

周恬弘说:「其实,耶稣说的是『我们在祂的需要上存在』,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刻,为王做一件事情:陪伴受苦的人。」在耶稣「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中,我们也看见神所讚赏的是:看到需要后,就去照顾与协助。

 

我们能从诗篇23篇了解「神在我们的需要中,与我们同在。」第4节说:「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周恬弘解释:「神在我们的痛苦中带领、保护与安慰,所以,陪伴受苦者跟软弱者,是我们回应信仰很重要的方式。」

圣经中,有许多关于照护的教导,如提摩太前书5章8节说道:「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或是雅各书1章7节提及:「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图/shutterstock)

 

疗癒,不只关乎技术上治疗,更来自人性中互动

读书会中,大家一来一往地讨论着。有与会牧者表示,牧养过程中,有时需要到医院陪伴信徒,对方总会因身体状况而诉苦,牧者也发现:「其实,他确实不太需要医疗技术,更需要的是:有人听他讲话。」

 

也有人省思自家经验。其家人曾在生命最后阶段,常感「将蒙主宠召」而吵着要洗澡,但他人客观判断并不需要,故视作药物副作用而冷处理。「我们都习惯从病理去理解,拒绝看似荒谬的要求,但其实满足这一点点要求是很容易的。」转换角度看见:病人不只需要治疗,也需要心灵照顾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乾─箴言第17章22节。(图 / shutterstock)

为什么耶稣坚持公开自己「被血漏妇人碰触」?

马可福音第5章25-34节讲述一位患血漏的女人,抓準了耶稣出现的时机,冒险触碰祂而得到医治。与会者说:「这部分我能够理解,但我疑惑的是:为什么耶稣坚持要找出她是谁?」女人的身体被治癒,事情不就结束了吗?

 

按当时法律规定,耶稣在被病人碰触后便不洁净了,但后面其实还有行程,而耶稣也没有按社会规定先洁净再说。与会者反思:「我感到,耶稣透过这个方式,和那妇人一起承担了来自社会或宗教的批判跟重担。「反而是在那时候,医治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他说。

耶稣不认为妇人摸了祂、血漏止住就算得医治,而是自己必须站出来,与这个受苦的人一起承担重担、羞辱的记号,对耶稣而言,这才完整了医治的意义。(图/shutterstock)

 

教会能否形成一个支援照护的环境?

周恬弘举例,一个主内照护特殊儿童的家庭,过程因孩子的病症承受许多衝击和痛苦,但用「基督信仰的爱」面对困难,而经歷转化,罕病的孩子因此活出超越临床症况的生活,为社会带来美好见证。

 

教会能够参与在照顾系统中吗?若会友有照顾的需要,我们能从财务或人力上,形成一种支援网路或机制吗?目前,有些教会配合政府端设立长照据点,但教会本身能否从信仰角度给予特别的帮助?让照顾者和需要被照顾的人,得到更人性化、更有尊严的对待,是教会可以一起思考的方向。

周副院长说:「照护的道德理念,应该是整个社会一起形成支持照顾的环境跟文化氛围。」而身为教会,我们如何参与其中?(图/shutterstock)

台湾本土神学研究中心主任黄伯和博士回应:「在过去,医疗跟宣教是分不开的,因为医疗不只是技术治疗,更是全人疗癒,后者比前者更广泛;如今我们慢慢跨领域讨论医学和神学,两者如何弥合?也希望跨出教会的墙围,跟各个社会现象结合在一起。」

 

聚会尾声,预告9月4日在嘉义基督教医院路加堂,将举办「后疫情时代的教会与信仰」研讨会,增加视讯功能,欢迎远端参与。11月27日则有「身心障碍者关怀的态度与方法」研讨会。而9月25日的週末神学沙龙,读书会将改成专讲形式,由杜嘉玲老师分享《Why the World Does Not Exist》一书。

 

精选要闻》

神给瘟疫的解药是「国家祭坛」 当领受「神作王时」赐的叁应许:你有跨国筑坛的能力

一张传单,带来140场见证宣传会!《盲人律师》导演洪成昌,见证「使无变有」、获国际奖项

阿富汗百姓面临「最黑暗时代」! 基督徒首要挑战不是聚会,而是能否「活下去」?

 

                                                                                            

今日报FB社团/每日更新》立刻加入

 

 

一人一砖支持今日报3.0改版》点此奉献

 

 

LINE官方帐号/每周更新》加入好友

 

LINE社群/每日更新》点此加入

简单好用!一键阅读今日报—自己做今日报App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