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爱裡无刑罚》一书,藉由一个牧者外遇的故事,带出「刑罚」与「管教」两者间的多面向思考。(图 / Unsplash)

2009年,《爱裡无刑罚》一书的作者丹尼・席克,其团队中的实习生与牧师发生了婚外情,如果此经歷发生在你的生命,或是所牧养的人身上、所参与的事奉团队中,你会怎么做?

《爱裡无刑罚》(Unpunishable)一书,由丹尼・席克(Danny Silk)所着、异象工厂出版发行。藉由一位牧者外遇的经歷,带领读者分别进入「犯错者」与「施行刑罚者」各自的想法,由此引导出「如何真正活出悔改、和好及恢復的生命」,进而推己及人;除了个人生命以外,也能在人际关係、家庭、教会和所处的组织机构中,营造出「爱中不带恐惧」的文化。

 

爱裡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裡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裡未得完全。—约翰一书4:18

 

丹尼・席克在书中一开篇,以一段真实故事为例。2009年,一位事奉学校的实习生表示,自己曾与也是同在团队中事奉的「牧者」有过婚外情。实习生所提及的牧者,名为班・阿姆斯壮(Ben Armstrong),他也坦言不讳,该实习生所言都是事实。

 

书中藉此故事,抛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这样的经歷发生在你个人的生命,或是你所牧养的人身上、你所参与的事奉团队中,你会怎么做?而多数人的反应,不外乎是愤怒与受伤。

《爱裡无刑罚》一书,由丹尼・席克(Danny Silk)着,异象工厂出版发行。(左图/丹尼・席克 FB,右图/Asia for JESUS 国度丰收协会 FB

 

尊荣文化,是「包容脆弱的文化」

然而,回到本书主题「爱裡无刑罚」,领我们重新思考,在人所犯下的错误面前,当如何以「真理中有爱、爱中有真理」来应对?

 

尊荣文化,是爱与家庭的文化,也意味着,是愿意对脆弱敞开、展现包容心态的文化。意即,一个人要愿意选择投入一段关係,并且让他人的行为「可能」影响自己的生命。但活在这样的文化裡,需要冒一个险:有可能会发生「极度伤人」的事情。

 

这就是为何,这世上极大多数的人,都宁可牺牲掉真实的爱与群体关係,只求明哲保身。但在尊荣文化面前,即便双方关係因一个错误决定而受损,甚至不復存在,仍会为了心与心的连结,而把「自我保护」置于「次要位置」

 

当刑罚遇见管教

故事中的阿姆斯壮,后来怎么了?书中提及,他一共歷经两次外遇,第一次,教会停了他的服事,卸下牧师一职、改任总务,并暂停其牧养工作;第二次,则在相距12年后,他在同样问题上跌倒,但这次,他受到协助,并与家人一同真实去面对生命中的真正问题。

 

前者是「刑罚」,后者是「管教」,两者究竟有何不同?

 

刑罚,除了会让一个人感到羞愧、丢脸、没用以外,同时会导致扭曲的想法产生。例如,自己再也没机会或资格,从事热爱的工作,阿姆斯壮的例子来正是如此。依刑罚而生的想法,最常见、但也最难以拔除的信念,则是「羞耻感」。羞耻感是一股强烈至极的痛苦感受,让人深信自己一定有某些问题,因此不配被爱,也无法归属于任何一群体。

 

但「管教」则不同,它使人面对自己生命中真正的问题,好建立全新的生活,用以面对往后的自己。

刑罚与管教,事实上,两者存在差异。(图/Asia for JESUS 国度丰收协会 FB

 

刑罚文化背后的叁种信念

管教与刑罚结出的果子大不相同,何者是在真理中「更应当追求的」,也显而易见。那么为何,人们在面对过犯时,仍总是轻而易举地投入刑罚的思维中,而非管教呢?

 

因为,刑罚的思维有以下几种特性:

1:让人以为拥有实权

选择用刑罚来面对一个人犯的错,会让人「误以为」,自己能掌握错误所及的伤害层面,因此衍生出错误的安全感。这是一种保护,好让人不选择较冒险的方式:管教。

 

2:不需有任何作为,姿态摆对就好

犯错的人一旦接受刑罚,会产生一种想法:「以受害者的姿态面对就好」,因为,从某些面向来说,接受刑罚相对容易,那代表不用寻求饶恕,也不用付上悔改的代价。

 

3:不知道有其它可应对的方法

大多数人并没有见过、或是经歷过「伤痛者得医治,犯错者被导正」的经验。因此,「犯错 = 刑罚」成为一项很自然的选择。没有太多可参考的经验与做法实际被传承,自然而然,也无法型塑成熟且可参考的做法。

 

只想掌控局面,还是试图修復?

在爱中区分出刑罚与管教,有一个关键,即是「温柔的灵」。书中这样诠释道:「想像尝试要去摸一头鹿,唯一能够成功摸得到牠的方式,就是必须让那头鹿相信,我对牠不构成任何威胁。必须尽可能地降低双方在接触过程中的焦虑感,让那头鹿知道,完全没有要控制或伤害牠的意图在两者当中。」

 

温柔的灵的信念是,「我用不着控制你,也不会怕你或怕你惹出来的麻烦;我没有要刑罚或是羞辱你,只是想要帮助你离开这个深渊。」

 

以下是让人在面对刑罚或管教,倚靠温柔的灵,在爱中而非在刑罚或恐惧中,用以应对的五个方法:

1. 同理心:

先打好信任基础。若遇到需要面质的情形,可试试看使用以下的视角或态度,例如:「你经歷这些也很痛苦吧」、「这一定很难说出口」、「我看得出来这对你伤害有多深」……

 

2.授权(塬文为「Empower」):

悔改跟转化是两层面的事,悔改是心意上的改变,而转化是看得见的实质改变。可引导对方真正思考:「你觉得问题出在哪裡」、「你打算怎么做」。

 

3.探究:

找出引发问题的真正病灶,并思考有哪些人受事件所波及。

 

4.教导(塬文为「Educate」):

引导对方思考,自己愿意做什么来解决问题,并妥善收拾与善后。

 

5.期待:

设立解决完问题的日期,并定下目标,可用以下方式切入:「谁可以协助参与整个过程?」、「有人会知道你是否一切都好吗?」

 

耶稣来,是要我们看见,可以用一个更好的方式,去回应人类所惹出来的麻烦——除了悔改、和好及恢復以外,别无他法。

 

这个方法,不仅能够彻底从一个人的生命中挪除掉恐惧、羞愧和刑罚,也可用赋予他们的能力,把问题从根部一次剷除乾净,并持续活在光中,并以与神、与自己、与他人的连结关係为重。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