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中台神学院」院长赵大卫,主讲「从生物科学看婚姻家庭」。 (摄影/记者陈衿妮)

针对「人类性取向」可以有许多种研究,包括:1)性别基因、2)出生顺序、3)童年性别、4)性贺尔蒙、5)比较解剖、6)演化生物、7)成因理论等。生物科学的研究虽可作为参考数据,但随科技新知的增加,很多研究结果会不断改变;只有《圣经》是不改变的,因此回归圣经真理,来探讨上帝造人的奥秘,才是根本之道。

身处在「多元价值」衝击的世代,该如何以正确角度来定义对「性别」的认知,是现今备受关注的热门议题。「兴起属灵父母,建立家庭祭坛」特会,11日特别邀请「中台神学院」院长赵大卫,带领众人从「生物科学」角度来看婚姻家庭。

 

赵大卫形容,一名婴儿出生时,必须剪断脐带以切断和母体的连结,婴儿开始第一次独立靠身体器官的运作,让肺部充满氧气。人受造的奇妙,正如《圣经》中提到—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诗篇139:14)

 

从「创物主」造人的角度来看,性别是单纯的「男」、「女」二分法,「人」、「性」合一为「人性」。但处在「多元天空」下,性别是用「光谱」来辨别,「性」以「取向」来定义,归为「性取向」。

 

赵大卫认为,教育部在国小、国中、高中,教导孩子以「性别光谱」来辨别「性别」,非常容易造成孩子对「性别认知」的混淆。「性别教育」应参考「科学」、「生物学」、「心理学」对于性别的研究结果;不该仅强调「意识形态」的倡导方式,以致混淆孩子对「性别」的正确认知。

  • news-details
  • 许多家长报名参加「从生物科学看婚姻家庭」讲座。 (摄影/记者陈衿妮)

「人」与「性」的关係 

回过头看,已流传几千年的「人之初、性本善」这句俗语,赵大卫提出,回到起初「人性」是「人与性合一」,但值得思考的是,当「人」与「性」对立时,将失去「人性」。

 

而「人」与「性」的关係,可归类为下列5点:

1.「人」之初「性」本善

2.人人都有「性别」

3.「两性」都很重要

4.人若缺少「性别」会缺少「人性」

5.「人」与「性」的关係不等于「性关係」

 

赵大卫解释,人人都有「性别」,真正的「性别平等」是「两性平等」;对生命永续的定义而言,「两性都一样重要」才是真正的「性别平等」。

 

从「生命科学」看「人类性别」 

若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性别」,主要是从「染色体」与「基因」来决定;每种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固定的,人类46条(23对)染色体中,有2条(1对)是「性染色体」。

 

而人类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男生是XY,女生XX。所以「男」、「女」非常容易分辨。Y染色体上的基因能生成睪丸决定因子;X染色体则带有多种基因,发生缺陷时、易导致性联遗传疾病。

 

混淆性别认知的「性别光谱」

 

目前国中小及高中性平教材中具争议的内容,是将男女性别以「光谱」来决定,严重的混肴了学生对「性别」的认知。

 

金赛所製作出来的「性别光谱」由四方向分析,来认知性别—(1)我生下来是⋯(2)我觉得我是⋯(3)我看起来像⋯(4)我喜欢的是⋯。

 

针对此,赵大卫强调,上述论点提倡的「意识形态」,完全违背科学、生物学、心理学对性别的研究。

  • news-details
  • 图为目前国中小及高中性平教材中有争议的内容。(摄影/记者陈衿妮)

「人类性倾向」的研究报告 

不曾发现任何「同性恋基因」

 

科学家提出,若说「同性恋基因」存在,是把问题过于简化。无论「任何基因」与「性倾向」有关,它影响异性恋的程度与影响同性恋的程度,是同等的。分子生物学家努力寻找基因,却从来不曾发现任何「同性恋基因」。

 

人的性格不会因为出生顺序而改变

 

德国一项调查发现,「人的性格」不会因出生顺序而改变,但出生顺序会影响男性的「性取向」,有很多哥哥的男性更有可能成为同性恋;该调查提出每个哥哥实际上某种程度改变了子宫,他们的说法是,这可能与母体的免疫反应有关。但在免疫学的课本中,找不到与「性取向」相关的任何内容。而且,博格特的研究也指出,目前没有数据证明出生顺序可决定性取向。

 

性倾向可能源于童年

 

男孩与女孩行为上的差异,通常从童年就可区别。若能在那些到成年时期具有不同性倾向的人身上,透过回溯其童年时期性倾向、并找到差异,就说明性倾向可能源于童年(或更早)。但已有研究指出,很多童年时有性别认同问题的人们,长大后都是异性恋。

 

「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都会影响孩童的行为,但实际上其受社会文化影响较受家庭环境影响少。若在不同文化都可以观察到某些因素的关联性,就可用「生物学」来作为解释。

 

胎儿睪酮素浓度会影响脑部结构

 

这是认为胎儿出生前的睪酮素浓度,会影响其脑部结构,并强调胎儿在子宫内已经编译好特定性倾向、性别认同、性格特质。该研究提出,「男女同性恋」与「男女异性恋」间,有脑神经核型态(INAH3)差异存在,但本研究不只样本少,且有选择偏差。

 

表徵遗传(epigenetics)

 

有遗传学者追踪同卵双胞胎,认为同性恋可能跟X染色体及第八对染色体的基因群有关,并强调这是一种「表徵遗传」,与怀孕时母体内分泌,尤其是睪固酮的含量有关。但若真有「同性恋基因」,其实也违反了「族群遗传学」理论。

  • news-details
  • 家长们踊跃发问。(摄影/记者陈衿妮)

回归《圣经》真理,才能真正解开上帝造人奥秘 

赵大卫提到,同性恋的形成多数是因「家庭因素」、「社会压力」、「感情受伤」,而对异性产生「恐惧」和「抗拒」。

 

针对「人类性取向」可以有许多种研究,包括:1)性别基因、2)出生顺序、3)童年性别、4)性贺尔蒙、5)比较解剖、6)演化生物、7)成因理论等。

 

生物科学的研究虽可作为参考数据,但随科技新知的增加,很多研究结果会不断改变。赵大卫深信,只有《圣经》是不改变的,因此回归圣经真理,来探讨上帝造人的奥秘,才是根本之道。

  • news-details
  • 赵大卫院长在讲座结束后,仍继续回覆家长们的问题。 (摄影/记者陈衿妮)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