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余德淳博士为「癌友家庭的护心工程」的讲员。(摄影/记者邓敏如)

8日在香港观潮浸信会,基督教癌症关怀事工联会(癌联)举办每年一次的全港性专题讲座——「癌友家庭的护心工程」,致力推广癌症关怀。当日约有300人参加,癌联邀请余德淳博士分享自身关怀癌友的经验。

讲员余德淳博士,除了是心理辅导专家,在情商管理方面有多年教学经验,也经常在各地举办工作坊和分享信息,2014年更荣获香港基督教辅导学院颁发的荣誉教牧学博士。即便有不少关怀和辅导的学识背景,他仍说自己在癌症关怀这块领域上经验不足,逾一年前成立「护心行动」探访队家访罹癌病人,结合教牧、心理和哲学知识,盼让更多人明白如何关怀癌症病人。

 

「想必大家总会经歷牵着快要离开人世者的手,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余德淳要说的是,那隻手「最终要有耶稣来牵」,然而在这段交替时间,我们要学会如何陪伴病重的人、用爱牵起他们的手。

 

关怀病友就是「宣教」

他分享,要让病人因着探访着的到来,经歷耶稣是又真又活的神,罹癌病人也会渴望得到耶稣的帮助。病友不容易,因为不会有人想承认软弱,属灵层面上,「承认自己是软弱会感到快乐,因为神有满满的恩典。」

 

探访者要不断让病友明白、即使病痛中很脆弱──耶稣能帮助我,祂的能力能够覆庇我。

 

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后书 12:9

 

探访者常常以为,一定要经验满满,或者是要预备好整篇讲章才能探访病人。余德淳提醒,病人最需要的是陪伴,而非听人不断讲话,「病人才是主要讲员,探访者只是听众而已。」探访、陪伴在侧听病人讲话,过程中要显出自己的耐性,「我为你保留一整天,你慢慢讲,我在听。」

 

余德淳分享他一次「护心行动」探访队的经歷,有同样病况的癌友,特别能成为这些病痛中的人的安慰。他笑着说,「病人的目光立刻离开我,奔向那队员。」

 

要对病人谈「家乡在哪」,信仰与未来的话题。中国人百年归老时都想回到家乡,却以为那就是祖先的家乡。余德淳说,天堂才是人类最终的家乡。耶稣成为挽回祭,当相信祂已洗净我们的罪,我们不再是罪人,得以回去家乡——天堂。 「我们自己製造不到平安,当承认自己有罪并相信耶稣洗净过犯,才在耶稣裡得享真正的平安。」

 

访者要如何与病友家庭相处

1. 探访者不能解除痛苦,但可以了解痛苦

病人希望探访者明白自己的痛苦,耐心地听自己讲话。只要被了解,病人就会渐渐地开朗起来。「譬如说,第一次探望时可以问病人在这世间上有什么不捨得,面对什么分离的痛苦」,藉以打开话匣子。

 

2. 告诉病人不要往坏方面想太多

病人一直去想患癌有什么坏遭遇会增加当下的痛苦,是一种「还没发生前就先痛」的思维。病人要去想坏遭遇,但不能太深入,因为不一定会发生这一切。

 

3. 鼓励病人多点默想神在这事情上的意思

当神容让自己患癌,其实他日可以用这个经歷帮助其他病人。透过探访,你带着同理心用自身经歷安慰别人,更懂得帮助人度过。

 

4. 教导病人可以交託给神

病人怕自己对探访者讲太多的话,影响对方心情。此时,探访者该说:「你对我说的话,我都会交给上帝」,教导「癌症会捆绑人的心情,但当交给神就得释放。」

 

关怀罹癌病人是一个学问,需要花时间学习。在这个关怀病人的禾场上,对于快要离世的未信者,身边的家人好友都显得焦急,也因此要赶快领他们认识真正的家乡在哪裡,归信基督。

 

也许在探访病人时传福音都被拒绝,但是不要放弃、不要沮丧,因为基督的能力会覆庇我们,成为我们的力量。

余德淳博士分享片段。(摄影、剪辑/记者邓敏如)

约有300名公众人士出席讲座。(摄影/记者邓敏如)

(下排左二)癌联创会顾问陈一华牧师、(下排左叁)讲员余德淳博士、(上排右一)癌联理事会主席伍儒敬博士合照。(摄影/记者邓敏如)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希望将讯息更快速传达给您,恳请您为今日报奉献一份心力。(点此奉献)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