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十周年庆典崇拜活动,在诗班的带领下全场一同敬拜。(照片来源/同心圆敬拜者使团脸书)

走过10年恩典之路的「同心圆敬拜福音平台」上週六(1日)在九龙城潮人生命堂,举办欢庆十週年崇拜。过去曾经参与、支持、生命一同成长的众教会弟兄姊妹,齐聚感恩。「这次特别邀请同工的家人,没有他们在背后的支持,同工们就无法全心事奉。」总干事霍志鹏说。

「同心圆不是一个教会,而是一个邀请同心的人一起去圆梦的平台。」霍志鹏解释,最初从音乐事工开始,2008至2016年,拓展关怀事工、宣教事工及青年平台,让跨教会的弟兄姊妹,一起来到这裡服事社会的人。

 

十周年感恩崇拜的主讲人褚永华博士(香港神学院荣誉院长),也是同心圆的顾问牧师。「如今混沌、乱七八糟的社会,是每个机构在服事中的挑战。家庭问题、贫穷都为这个社会带来破口。」褚永华也勉励基督徒,「即便看似浑沌,却不要失去起初的爱心就能张显神的荣耀。」他引用歷史人物卞和的故事,鼓励香港教会坚心面对福音工作的挑战及契机。

 

效法「卞和叁献宝」,竭力传福音

褚永华将众人到两千年多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卞和是当时楚国的琢玉高手,他在开凿荆山时发现了一块宝玉,忠心的他立刻进贡给楚厉王,但厉王听信宫中玉工的判断,认为只是一般石头,一气之下砍了卞和的左脚。改朝换代后,卞和仍不死心,第二次将宝玉献给武王,还是被认为是石头,…砍了他的右脚。到了楚文王时期,失去双腿的卞和,伤心欲绝抱着这块玉石在楚山下哭到血泪,这才引起文王的注意,

 

褚永华说,「卞和告诉文王,他的伤心不为双腿,而是因为一块上好的玉被当成了廉价的石头,而一个忠心的人也被当成了欺君之人。」「卞和牺牲一双腿,这块稀世珍宝才被看见它的价值,也是”和氏璧”的由来。」褚永华从卞和叁献宝的典故引申,「在这个混乱及险恶的社会中,实践基督的爱有时就像这个献宝的过程。」他说,从卞和看见殉道者的影子,「即使粉身碎骨却因为明白救恩背后的价值,所以仍是努力宣扬救恩,带给每个渴望重生或是等待希望的灵魂盼望。

本次庆典主讲人褚永华牧师。(照片来源/同心圆敬拜者使团脸书)

不说恭喜的庆典,将生命回归圣经

「为什么十周年的今天不说些好话,恭喜恭喜就好?」褚永华沉重表示,因为这个世代就像圣经提摩太后书所说,是一个「爱自己、爱钱财,又自夸、又骄傲,亵渎神、悖逆父母、忘恩负义、毫不圣洁、 没有亲情、不肯和解、恶意控告、不能自制、残忍凶暴、不爱良善、 背叛出卖、任意妄为、自以为是,爱享乐过于爱神, 有敬神的外表,却否定敬神的实质」的世代,让人感到沮丧与灰心。

 

「但最初神创造世界认为一切甚好,为什么塬本一切美好会沦落到卖神卖友,这样堕落的世界呢?」褚永华认为,问题出在「自由意识下的人性」。人的选择造就了社会的现况,「但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褚永华说,卞和的例子是基督徒的榜样,努力追逐最终的目标,「将生命回归圣经,让这个世代因你而将荣耀归给上帝。」褚永华勉励众人。

 

水深火热

「同心圆」十周年感恩庆典中,特别请过去曾参与「水深火热」事工的弟兄姊妹,一起上台接受感谢。「水深火热」是同心圆在2008年开始的关怀事工,十年来触及1万173人次,服事香港九龙西区、土瓜湾、深水埗地区的贫困家庭。

过去曾参与过「水深火热」事工的所有弟兄姊妹上台合影。(照片来源/同心圆敬拜者使团脸书)

同工回忆,曾经接触一位贫妇,因嫁给不爱自己的先生,婚姻辛苦又没有盼望。为了养活孩子,她每天打工赚钱,但微薄的收入,只能住在小小的劏房,还常常受雇主的羞辱。就在这位妇女对生命绝望的时候,弟兄姊妹探访了这个地区,看到她空无一物的家,帮忙募集到冰箱、电锅,匮乏的生活渐渐被补足需要,可以空出时间接触信仰,认识上帝的爱,因此改变了她与先生的关係,不再只是抱怨或是针锋相对。歷经8年的努力,她们一家搬出「厨房、厕所、客厅都在同一空间,只能站立」的劏房。

 

在贫富差距极大的香港,「水深火热」同工关怀帮助的这个家庭,只是一个例子,在上千个劏房与各处的街角,有太多的需要存在,「耶稣才是所有人生命的盼望,」褚永华牧师说。「同心圆敬拜福音平台」总干事霍志鹏,感谢过去10年因着许许多多人的支持,让他们成为香港社会的祝福。未来在福音的事工上能继续持守「敬拜不离地、服事不离天」,将同心圆与社会紧密地连结。

同心圆总干事霍志鹏(图中)于聚会的开始,带领众人敬拜。(照片来源/同心圆敬拜者使团脸书)

 

每当想到你们,我就感谢我的神; 每次为你们大家祈祷的时候,我总是怀着喜乐的心祈祷, 因你们从第一天到如今,一直在福音工作上相契合。 我正是深信这一点:就是在你们裡面开始了美善工作的那一位,将会完成这工作,直到基督耶稣的日子。-腓立比书 1:3-6

 

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的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哥林多后书9:8)。请支持今日报媒体事工,谢谢您~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