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基督徒医师陈志尧陷失职争议及北荣医纠案,近日佔据各大新闻版面,同时延烧出医纠法的高度探讨。

基督徒医师陈志尧陷失职争议及北荣医纠案,近日佔据各大新闻版面,同时延烧出医纠法的高度探讨。

这几天,台湾民众眼中最红的医师、各大新闻争相报导的头条,是他-陈志尧。

事情是这样的。15日,一名37岁黄姓妇人偕立委、议员大动作召开记者会,泪眼婆娑、痛彻心扉的控诉北荣因医疗疏失,导致其孩子胎死腹中,该名妇人的主治医师陈志尧,也因此身陷失职争议,引起台湾社会高度关注。

但不久,网路上即出现大批「声援」陈志尧的声浪。许多陈医师的病患跳出来,指他耐心、主动,值得信任、让人感动,是许多孕妇心目中的「最佳守护者」,医院同仁也证实陈志尧的评价很高。

事实上,身为基督徒的陈志尧,同时是教会长老,一直秉持基督信仰行医,包括从未做过堕胎手术,在职场中立志为主做见证、为年轻医师立榜样。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上帝创造,身为妇产科医师的他,可谓「新生命」的守护者,坚守岗位。

不只获病患推崇,同时有不少医界人士力挺、为他抱屈;更多网友保持客观立场,认同在事情尚未釐清前,不可「未审先判」,一味将责任归咎于医师,如此只会重挫医护人员,导致人力「出走」,使医界「五大皆空」的现象「更空」。

「医纠法」草案重新被省视 若强推,短期看似有利,长远绝对不利!

事情发展至今,立委姚文智已召开记者会,为「查证不周」亲口向陈志尧道歉,黄姓妇人态度也从强硬到软化,将矛头从陈志尧转到北荣身上。

对医界来说,好消息是,此事件延烧出另一个重要议题-医纠法(医疗纠纷处理及医疗事故补偿法)。

外科、内科、妇产科向来位列医疗纠纷的前3名,卫福部近来力推延宕10多年的医纠法,去年5月完成初审的草案,希望于立法院本会期中能叁读通过,却引来正反论述;北荣医纠案发生后,推波医纠法更为热议,尤其是医护人员,几乎一面倒的大力反对。

卫福部冀推行医纠法保障病人权益,提供一笔基金来赔偿病患的医疗损失或伤害。辅大医学院职能治疗学系专任副教授、身兼臺北市医学人文学会理事长的施以诺表示,就「医疗人权」角度而言,其立意良善,但太多配套措施尚不周延。其中,若病患未经诉讼,即可就任何医疗损失提出赔偿,或就模煳地带更有效的获得赔偿,也许短期之内的果效是好的,但长期来看,要注意「医病关係」的定位。

病患使用医纠法来申请医疗赔偿,对医生是一种「否定」。如医师的医疗处置上没有问题,但是有人因此对他贴上失职、负面的标籤时,对当事人而言是很大的否定,内心也极为受挫。

若医病关係长期处在「防卫」心态,会使医生花更多时间「保全自己」,而非将心思放在如何「治疗病人」,一旦如此,「长远来看,我认为(医纠法)对病人来说『不见得是好事』。」

再者,檯面下已发现一些现象。如有些专门打医疗官司的律师,会怂恿病人对医师挑毛病。若医纠法推出,就有一笔现成的「基金」可用来打官司,这是很大的一块饼,想专攻这领域的律师只会愈多,政府立法的本意,恐会「变调」。

就「医疗人权」角度来分析,医纠法短期之内对病人可能的确有利;但长远来看,极可能让更多医生对于一些高风险Case却步。

因此,医纠法对病人的「医疗人权」,「反而不太有利」;对于「医病关係」,「绝对是相当不利」。

硬推赔偿基金,高风险病患恐无人敢接 配套不妥,建议延缓

不只是施以诺不赞成,事实上,许多医师、医界人士、学者皆纷纷投书媒体,几乎一面倒的反对医纠法,并提出实质漏洞、案例,表示若强推,医纠案件数只会不减反增。

值得注意的还有,医纠法的基金到底要由谁来出?目前看来,政府的态度是要政府出一些,医护人员或医院本身出一些,若是如此,问题更严重。医护人员无论如何都要出一笔钱成为医纠法的资金,而且还是让病人用来「控诉」,其反弹岂能不更大!?

身为臺北市医学人文学会理事长的施以诺提及,即便是倾向主张病患人权及医病关係的该会,其成员对于医纠法皆持反对立场,认为这么做确有不妥,更何况是医疗工会等主张医护人员权利的单位,反弹势必更加强烈。

现已有许多医生吶喊:只能救丑不救命(指转做医美)、「钱少事多离监近」(指医疗纠纷多),台湾医界已然面临五大皆空的窘境(指内、外、妇、儿、急诊人力荒)。若医纠法再强行推出,当病患行使此法,即便医疗人员没有错,却因此被贴上不好标籤,使声誉受损。「那么,高风险的病患将变得『没人敢接』,因为要确保自己『不会出事』,这是未来很有可能出现的现象。」

如此次陈志尧事件,若打击到台湾妇产科医师,再过几年,还会有医师「敢」帮助高龄产妇吗?医纠法再推下去,相信会造成愈多医师「不敢」也「不愿」,不用说将折损医界人力,站在病患就医人权的立场来说,也绝对不利。

对于现阶段的医纠法草案,施以诺认为应「暂缓推行」!

医纠法彷彿看见教改影子 着力改善医病关係,才是良性循环关键

「我会觉得医纠法让我看到教改的某些影子。」其立意是好,但配套未做好,加上沟通不全、未取得共识,即冒然推出,满危险的。

那么到底该如何平衡看待「医疗纠纷的需求」及「医护人员的权利」?施以诺认为,要把医疗纠纷及医病关係分开来看。特别对医病关係来说,「沟通」及「信赖关係」很重要。而医疗纠纷往往发生在事后,且纠纷的认定,一定是有某种程度的「争议」,才被归类为「纠纷」,有时很难绝对去界定谁对谁错。

如此听来,致力医病关係的改善,建立双方「互信」基础,似乎才是创造医病之间「良性循环」的关键着力点。举例,像是臺北市医学人文学会除推广人文元素(音乐、艺术治疗等)的医疗应用,同时会举办医学伦理及医病关係的研讨会,以期帮助医护人员提升「沟通」技巧。「沟通越明确,纠纷会越少。」

针对陈志尧事件,施以诺表示,可以理解病人需要情绪出口,但这个出口是否应直接由医护人员来承接?这一块值得思考。当然若医护人员真的有做错,由其来承担看起来是应当的,但像陈医师这一次,若他的处理没有失当,却要承受病人情绪的出口,对陈志尧来说是不公平的。

医疗环境差也衝击到基督徒医者 此次事件也许有主的美意

今日报自许用基督教新闻专业影响这世代,若您曾被我们的新闻打动,邀请您以奉献支持、浇灌今日报为主茁壮,发挥关键影响力!

今日报自许用基督教新闻专业影响这世代,若您曾被我们的新闻打动,邀请您以奉献支持、浇灌今日报为主茁壮,发挥关键影响力! 我要奉献,GO!

塬本被其他新闻有些盖过去的医纠法,因着北荣死胎案纠纷,成为现今发烧话题。陈志尧虽一度身陷争议,确也在其中看见神的美意-引起更多人重新审视台湾现今的医疗体系及医病关係。

除了提出更多关于医纠法的论述,还有医师公开分享「跟妇产科医师一起流泪」的文章,揭开妇产科医师不为人知的心路歷程,让许多民众能更深「同理」医师的处境;网上也有人发文-「感谢我们的妇产科医师」,引发网友大推,进而带动大家分享自己对医生的真挚感谢,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妇产科医生的支持。

这些温馨回响,都是使台湾医病关係向前的一步。

于此处境不便言说太多的陈志尧,低调感谢一切关心。本报记者关心陈志尧医师时,他本人回应:

靠着主得力量,让我们能继续坚守岗位,为主见证!

其实,在我们的肢体中,有许多基督教医院和弟兄姊妹,都在医疗前线抢救生命,甚至为主抢救灵魂。现今一般医疗人员所面临的体制与困境,何尝不是他们的心声与缩影?

愿主更多在此事上掌权,改善台湾的医疗环境,赐给执政者智慧,创造医病关係迈向「双赢」,而非「双输」。

(本报欢迎读者投稿,写下您与医师互动的美好画面,以实际行动支持、纪念在医疗环境艰难中,仍坚守岗位的医师们。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