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高雄市如何落实提升青少年品德教育公听会」,由黄柏霖议员主持。 (摄影/记者陈衿妮)

美国罗斯福总统讲过:如果我们只教学生「知识」,没有教他「道德」,我们就等于送一个「威胁者」到社会去。

  • 高雄市如何落实提升青少年品德教育公听会,邀集相关的专家学者,共同来为提升「青少年品格」,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摄影、剪辑/记者陈衿妮)

「高雄市如何落实提升青少年品德教育公听会」于本月12日在高雄市议会第一会议室举行,公听会由黄柏霖议员主持,希望藉此「公听会」,邀集相关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媒体朋友与政府官员,共同为提升「青少年品格」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台湾自光復以来,不论是早期标榜的「德、智、体、群」四育并重,或后来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的教育目标,都是将「德育」置于首要地位,以成就一个人的「品格」为教育的首要之务。往日的台湾在「品德教育」下,确实教育出—「台湾最美的风景」的「人」。

 

但从民国85年间,主政者为突显「政治意识」,将国中的「德育」课程改授「认识台湾」,仅在社会课程中增加一些「法律常识」来充数。导致「德育」课程渐被忽视,当前台湾的青少年不仅忽略了基本的「生活礼仪」,「道德标準」也日趋低落。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整体「教育」的叁大支柱;该公听会针对「学校」、「家庭」、「社会」叁方面,讨论高雄市政府未来如何在学校、社区、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推广「青少年品德教育」。

  • news-details
  • 黄柏霖议员觉得,「品德」是未来进入社会时,面对很多事情的基本态度,所以非常重要。 (摄影/记者陈衿妮)

「品德教育」成为一个学科,在国家长远发展上是重要的

国立高雄师範大学简成熙教授,学术专业领域是「品德教育」研究。他指出,台湾有很多教育学研究所,却没有「品德教育」研究所;就学术研究来看,在台湾也不超过10个学者专门研究「品德教育」。因此反问大家,「品德教育」很重要,但在台湾真的受到重视吗?

 

12年国教的课纲,没有「生活与伦理」、「公民与道德」,课纲缺「品德教育」,引起很大争议。他强调,其实很多学者都希望保留「品德教育」,他个人也赞成「品德教育」成为一个学科,因为该科目在国家长远发展上是重要的。

 

他提到,无论在各种场合中问大家,几乎多数人都认为30年前的台湾社会比较有道德。他希望大家思考,现在和30年相较,社会对人权、环保意识、弱势族群的尊重,哪个阶段比较有道德?

 

当然很少人愿意回到过去戒严时期不能乱说话,或电影有严格的审查制度。所以,如何将过去美好的「道德」、「品格」与现在「多元化社会」做出一个协调,是现在学术最需要讨论的地方。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要找个「数学」好的人教好「数学」,或找到「修辞」好的人来教「修辞」都是容易的,但要找到一个可以把「品德」教好的人很难。

 

事实上,教学生对人「有礼貌」,就算他懂了这道理,却未必愿意「照着做」,这就是「品德教育」很难达到成效的塬因;大家只能以「知识」的角度来教导,却未必能真正落实在实际的「行为态度」上。

 

「看到一个人处于困境会感觉难过」跟「晓得怎样推理判断事情是否公平」,是两种不同的能力。西方国家过去的教育重视知识、推理、慎思、明辨,这部份刚好是东方教育缺乏的。近20年来,西方国家开始发展「德性伦理学」,不是依照单一标準去判断该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而是从整体判断,聚焦在道德主体的性格为伦理行为的推动力,并开始讲究道德的「风範」与「气质」。

 

现今社会趋近「多元化」,大家似乎失去共同的礼仪规範与标準;整体来说,西方国家较重视推理和知识,东方国家较注重行为的养成。简成熙强调,「品德教育」是个复杂的概念,其实并不简单,也不能求速成。

  • news-details
  • 简成熙教授,学术专业领域是「品德教育」研究。 (摄影/记者陈衿妮)

身教是最重要的

国立高雄大学廖义铭教授认为,有关青少年或大学生的品德教育,「身教」其实最为重要;因为,大人或施教者用什么样的行为与态度来对孩子,孩子就会学到同样的行为。

 

康德说过:你以「什么样的人」应有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人,就是帮助他成为这样的人。

 

廖义铭以20几年在法学院的教学工作经验,观察出年轻人普遍的问题,整理出下列叁点,提出时下年轻人较需要大人以「身教」来进行引导的重点—

 

第一)学会「法律」后,就忘记「自律」的重要性—觉得只要符合外在规範就好,在没有外在规範的情况下,「自律」就变得不重要。

 

第二)得到「权力」之后,就会忘记要「尊重」别人—当自己在法律规範之下,拥有各种「权力」后,就表现出似乎不需要去尊重他人。而这种行为习惯,应是现在很多公共领域的大人,在面对媒体时的表现行为,进而教导出来。

 

第叁)学会民主沟通,却忘记了自己也该负责—凡事只讲求自己要些什么,却又不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凡事只讲求沟通,讲求把责任推给多数人或大众。

 

廖义铭认为,这样的社会现象,在台湾目前的社会教育工作中,急需「教育工作者」一起用「身教」协助导正此社会问题。

  • news-details
  • 廖义铭教授(右)提出叁点时下年轻人较需要大人以「身教」来进行引导的重点。 (摄影/记者陈衿妮)

若没教学生「道德」,就等于送「威胁者」到社会

国立高雄师範大学李兴源助理教授表示,品德教育真的很重要,无论教育能做到多少,透过一点一滴累积,即能让整个社会往正向发展。

 

美国罗斯福总统讲过:如果我们只教学生「知识」,没有教他「道德」,我们就等于送一个「威胁者」到社会去。

 

李兴源期许,无论透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送到社会去的都是「建设者」。

  • news-details
  • 李兴源助理教授表示,如果没教学生「道德」,就等于送威胁者到社会。 (摄影/记者陈衿妮)

教育一定要从「家庭」开始

一位家长代表发言时表示,之前曾到「监狱」参观,事后有人问他的感受,其回答:「没有人喜欢被关,都是环境所逼。国家对不起这些人,因为『教育』失败⋯。」

 

他强调,以前学校教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现在都不教了,导致现在孩子都目无尊长,也不懂分寸。过去,一个版本的教科书,可以全省走透透;现在各校教材都不同,转学就需重买教材,非常不便民。

 

同时提到,目前校园毒品氾滥,教育一定要先从「家庭」做起,落实关心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教导孩子不要去参加「帮派」等团体,才不会误入歧途。

  • news-details
  • 家长代表强调,教育一定要先从「家庭」做起。 (摄影/记者陈衿妮)

  • news-details
  • 树德科技大学朱元祥校长赞成透过生活教育唤醒人性本善的部分。 (摄影/记者陈衿妮)

  • news-details
  • 高雄市立空中大学张宗隆讲师建议,是否可能在以后的「品德教育」中,一併把「法治教育」纳入学程,使学生可更多了解「责任」与「刑罚」的处分常识。 (摄影/记者陈衿妮)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