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成长于女同性恋家庭的米莉.芳塔纳(Millie Fontana),在一场名为「The Cost of Equality」的演讲中,述说生命中缺乏父爱的成长经歷。      (图片来源/影片撷取)

今年23岁、来自澳洲的米莉.芳塔纳(Millie Fontana),成长于女同性恋家庭,特别的是,无神论的她,日前在一场公开演讲中,述说自己生命中因「缺乏父亲」,而承受的身份危机,更选择与基督站在同一阵线,尝试思考「同性婚姻对下一代影响」的衝击。

成长过程中,米莉虽然知道自己爱母亲,但始终无法清楚知道内心到底缺乏什么。「当我上学时,看到其他小孩与父亲的亲密联繫,我才知道自己缺乏了一些非常特别的东西。」

每当米莉在学校遇到这种情形,老师会告诉她:「你没有父亲,甚至我们也不知道『他』是谁?」因此,米莉很难确立自己的身分,到最后,行为与情绪开始受到影响。

身为「无神论者」的米莉,无任何宗教背景,之所以选择与基督徒站在同一阵线,是因为基督教是唯一尝试思考「同性婚姻对下一代影响」的信仰,且基督徒也是目前唯一会关心身为第二代同性恋的人;相较于同运人士,反而没有人愿意倾听她的心底话。

例如,她的绿色眼珠是从哪裡来的呢?性特徵及才能来自哪裡呢?米莉成长过程中,常问自己到底从何而来?但看到两名母亲都有相似的性特徵,怎么可能会将她生出来?因此米莉才知道,自己有一部份的生命,是来自于「捐精者」的「父亲」。

她觉得,生命的一部分不只是来自父亲,更来自父亲的整个家族,但母亲却擅自决定哪位男性成为她的父亲,甚至剥夺她拥有父亲的权利。最后,当她11岁时遇见生父,才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透过幻想才拥有父亲,而是可以真正知道「我是谁」,且能从父亲的身上,肯定自己的身分。

「『恐同』需要社会处理吗?」米莉认为,若将「恐同」当作社会问题来处理,会变成一种「种族主义」的行为,正如当一位有颜色的人走进房间,所有人都要知道他的种族、都必须学会分辨,知道要用何种态度对待此人。

但正确来说应该是,当一名有同性恋倾向的人走进房间,没有人知道他的性倾向,因为性倾向是流动的,无法从外貌就能认定一个人的性倾向为何,所以「恐同」根本不是社会问题。她更直指,同志运动所推动的不是性别平等,而是「推翻性别」本身。

将同性婚姻制度化,米莉认为,会使同性恋者以「贬低第叁者」的方式来生产孩子;而若同志可以像一般夫妻一样结婚,并有了孩子,心理医生该如何治疗孩子因缺乏父亲所产生的问题?这正是问题所在。最后米莉唿吁同性家长,应让孩子开始接触他们的「亲生父母」。

「同二代亲证『婚姻平权』的虚妄」影片。点我进入观看。(影片来源/香港性文化学会)

【看更多时事新闻,欢迎加入今日报Line生活圈】

  • ID:@IOB5227J
  • 手机直接点入加入:(点我)
  • 行动条码:

      Line@行动条码扫描。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