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摄影/记者邱子雰;编辑中心製图)

「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出埃及记19章4节

衣索比亚犹太人归回以色列的故事,宛如一首凄美史诗,上演在不可能的现代,可歌可泣却又如此扣人心弦。

4月上旬参访以色列「衣索比亚新移民融合中心」的牧者们,都被该中心主管叙述的回归故事深深打动。

失落的衣国犹太社群

读过旧约圣经,大家必定还记得《列王记上》第10章中,以色列君王所罗门,因耶和华得着智慧与美名,有位示巴女王慕名前来,亲眼见证其智慧与荣华,献上贡物后,就和臣僕返回本国。据信这名示巴女王就是来自现今的非洲衣索比亚,且衣国犹太后裔至今仍深信,他们就是所罗门王与示巴女王的后裔。

而另一项说法是,在第一圣殿被毁后,犹太人四散,其中但支派沿着尼罗河往下流走,最后定居在衣索比亚。但不论是哪一种说法,都足以说明:「衣索比亚犹太人已在该国生活逾2,500年之久」。

这群犹太社群仍保留着其古老的生活方式,如过「普珥节」。据说,当年以斯帖皇后写信要求全天下犹太人禁食祷告3天时,这份信件也送到了衣索比亚,自此形成其深远的禁食传统。但是,当举世犹太人自2千年前开始庆祝「光明节(修殿节)」时,这群衣国犹裔却未庆祝光明节,显然在此之前他们已与其他犹太社群失联。

他们聚居在衣国极偏远的村庄,不问世事,大多是文盲。即使歷代受尽迫害与排挤,被讥讽是「入侵者」、「没有土地的人」,但受到圣经摩西故事激励,他们总梦想有一天可以回到上帝所赐的应许之地。

这群黑皮肤、受尽苦楚的衣国犹太人自称是「以色列之家」,甚至因此自订一个节期,专向上帝祷告,祈求上帝能将他们带回以色列这块土地。

「他们单单藉着信心,靠他们的脚,一步一步企图走回以色列…」

「他们单单藉着信心,靠他们的脚,一步一步企图走回以色列…」 (摄影/记者邱子雰)

黑白犹太人惊奇相遇

浑然不相识超过2千年,却在20世纪的现代,黑、白肤色的犹太人相遇了…

我们能想像到那个画面吗?当这群黑皮肤的犹太人与白皮肤犹太人相遇的那刻,彼此惊惶失措,惊讶不已!「这世上不是只有黑色的犹太人吗?」白色的犹太人可能也同样被震慑住了…

当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衣国犹太社群终于开始与世界其他社群相连结;然而当时衣国已沦为极权独裁的共产国家。在压制迫害下的衣国犹裔,进入上帝应许之地的渴望变得更为强烈了。而一旦相信「这是上帝应许的」,又有谁能阻挠他们呢?

于是,这群居住在没水、没电小村庄的犹太人开始尝试「非法离开」衣国。以国融合中心估计,诸如此类的衣国犹太人回归故事,至少有300万之多,堪称是摩西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的故事外,当代最具戏剧性、最扣人心弦的史诗故事。

这群人多是文盲,他们只知圣经应许,不具现代文明的智慧与知识。而与世隔绝的他们,又要如何回到以色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单单藉着信心,靠他们的脚,一步一步企图走回以色列…」以国融合中心主管略带哽咽说。

刚开始时,一群年轻人开始步行,沿着尼罗河流域向北走,为要寻找他们的命定,随后竟在村庄形成一股风潮...不分男女老少开始前仆后继,企图走回耶路撒冷。他们无惧路上可能面临的风险,未念及需耗时多久,单单相信那位可以分开红海的上帝!

没水、没食物,穿越丛林、猎食动物的威胁,以及人类残酷的抢劫、杀害,一路上遭遇凶险,好不容易越过苏丹边境,面对的却是充满敌视的拘禁。苏丹政府不许这群犹太人通过,导致许多人被关入难民营,生不如死…这趟塬本看似如「英雄式的壮阔史诗」回归之旅,至此演变成令人心碎的回归故事。

趁月黑风高、机密营救 以国启动代号:「摩西行动」

当以色列国知道有这么一群犹太子民企图回归以色列,竟被卡在苏丹难民营中,过着如此悲惨生活时,他们下定决心採取行动。

然而,以色列又该如何告诉充满敌意的苏丹:「这些是我的百姓!」苏丹又怎会愿意「放我的百姓走」、「我要把他们带回家」呢?儘管有这么多的不可能,不可思议的回归故事却终于成就了!

以色列政府、犹太事务局及军事情报特种人员,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驾着飞机降落在苏丹一处沙漠,採取秘密武力营救行动,透过线报及管道进入难民营,找到这群犹太人,并将他们带回以色列。

「可以想像吗?这群一辈子都没看过飞机的黑皮肤犹太人,惊吓的看着眼前的铁鸟,它如何飞到天上呢?」因此,以国情报人员告诉他们:「这就是圣经所说的『鹰的翅膀』。」因为上帝要把他们放在鹰背上,把他们带回以色列这应许之地。

自机密行动转成合法营救 展开「所罗门行动」

以国融合中心主管向台湾牧者叙述,黑皮肤衣索比亚犹太人壮阔史诗般的凄美回归故事。以国有16个新移民融合中心,其基于「信心、梦想与勤奋」信念,服事回归的「阿利亚」,未来5年内,尚有9千位衣国犹太人待回归,极需各界支持。

以国融合中心主管向台湾牧者叙述,黑皮肤衣索比亚犹太人壮阔史诗般的凄美回归故事。以国有16个新移民融合中心,其基于「信心、梦想与勤奋」信念,服事回归的「阿利亚」,未来5年内,尚有9千位衣国犹太人待回归,极需各界支持。 (摄影/记者邱子雰)

直到1985年间,约有2万人是运用此秘密营救方法回归以国。但在此之前,估计已有3千人葬身丛林、沙漠或难民营中,失去至亲的伤痛,成了存活者心中永远的痛。

然而,「摩西行动」在1985年因被苏丹政府发现而结束,迫使以国不得不改採「所罗门行动」。当时正值冷战时期,苏丹政府将所有难民遣返衣国,以色列因此设法与当时仍为共产国家的衣索比亚达成正面协议,改採「合法」途径,由衣国每月定额批准该国犹太裔,逐渐回归以色列。

1991年,衣国政治局势产生变化,犹太裔回归再度出现危机,反叛军逼近首都,致使该国许多犹太人成为难民。为保护这些犹太人,以国透过美国与当时衣国总统达成协议,据称必须支付2千万美元(或说4千万美元),即同意以国得儘快、且儘可能,以飞机将犹太人载走。

同年5月即达成协议,次日以国飞机即飞抵衣国首都,36小时内载走了大约14,600名犹太人。自以国起飞前,他们即拆下机内全部座椅,至衣国首都引擎仍未熄火,装满人员随即飞返以国,创下「有史以来民航客机最大载客量」(其中1架波音客机载运1千人)、「世上最拥挤的飞机」,并且因妇女机上生产导致「下飞机人数比上飞机人数更多」等叁大纪录。

而这次为时36小时的「所罗门行动」,就在安息日下午完成。可见反叛军逼近衣国犹裔,救人迫在眉睫,该行动不得不打破守安息日的传统。

不仅如此,故事的最高潮就发生在所罗门行动完成后的次日,衣国共产政府被叛军推翻了,首都即沦陷,导致塬本以国透过美国要支付给该共产政府总统的鉅款,因逢假日暂存在美国银行。等到工作日该名总统欲取款时,银行告知该「前总统」已非衣国代表人而拒绝支付。「感谢上帝!我们将人儘可能带回,却不需支付任何1毛钱。」

信心、梦想与勤奋 融合中心造就动人生命故事

一位幼年曾居住在衣索比亚,没水、没电、偏远小村庄的小女孩,谁能知道30年后,竟成了以国派驻衣索比亚的大使。「以国融合中心」主管讚嘆道,「这真的是展现出信心、梦想与勤奋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的生命故事。」

1991年后,衣国新政府与以国建立了崭新的外交关係,而以国派驻衣国的大使,就是当年企图步行回归以色列的其中1位女士,她因「摩西行动」而回归以国,是衣国某位知名拉比的女儿。现在,她的姊姊也在「融合中心」裡工作,对照过去,他们也曾在以国某一处融合中心裡接受教导,现今展开以国的新生活,其家族俨然已成为以国强大的家族之一。

目前以国共有16个「新移民融合中心」,他们基于「信心、梦想与勤奋」信念,谦卑服事回归的「阿利亚」。估计未来5年内,尚有多是文盲、缺乏现代知识与能力的9千名衣国犹太人待回归,因此更需要有爱心的专业人士给予教导。如同其他地区回归的新移民,他们必须学习希伯来语、熟悉环境、受教育,扶植下一代,这是极大的挑战。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权利进入应许之地。」不论回归新移民来自哪裡,以国融合中心都为他们提供课程及心灵辅导,并透过「资深回归者」协助「初回归者」。

「感谢基督徒透过『台湾ICEJ』为这些新移民所作的奉献与支持,从台湾所带来的祝福,成就了上帝的命定,并愿这些悲惨回归的故事不再发生。」

台湾ICEJ及参访牧者们,此行为衣国3千位回归者奉献未来半年受训所需。融合中心主管盼更多人知道以色列的需要,「没有大家的帮助,我们什么都不能做。」

台湾ICEJ牧者慈惠参访团进入以国衣索比亚新移民融合中心,以实际金钱奉献,并亲自关怀该中心新移民的生活。

台湾ICEJ牧者慈惠参访团进入以国衣索比亚新移民融合中心,以实际金钱奉献,并亲自关怀该中心新移民的生活。 (摄影/记者邱子雰)

▌HOT!!! 本周超热门 ▌

专访/赵镛基:对的,我是传成功神学,因为上帝从来没有失败过

让孩子爱上神的话! 「儿童圣经软体」APP下载逾千万次 与YouVersion合推繁中版

别只在音乐下功夫 敬拜不靠技巧,而是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松慕强

【基督徒行不行】健身?交鬼?话瑜珈

年龄、金钱都无法限制他! 人生可以逆转 程大洲:「我背后有神,祂很厉害」

【有感动、叁百壮士就行动!】

●使用信用卡奉献、感动不断电:(点我1)

●加入叁百壮士奉献专案:(点我2)

●划拨帐号:50330559
户 名:社团法人中华基督教今日传媒发展协会

●银行匯款玉山银行/新庄分行银行代码:808
帐 号:0059-968-218511
户 名:社团法人中华基督教今日传媒发展协会

※请註明奉献项目:支持「社团法人中华基督教今日传媒发展协会」媒体宣教事工

【欢迎加入今日报Line生活圈,关注更多牧者参访行动】

● ID:@IOB5227J
● 手机直接点入加入:(点我)
● 行动条码:

Line@行动条码扫描。

Line@行动条码扫描。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