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我们都期待亲密关係的美好,这几天看见这样的事发生(张彦文情杀案),这不是偶发事件,以我的经验来看,恐怕这样的案例在短期内会越来越多。」-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王浩威

「亲密关係暴力」真的并非偶发,而是存在社会中的一大隐忧,为回应现今世代关係教育的需要,台北基督教女青年会于9月25、26日举办第二届「亲密关係暴力多元处遇国际论坛」,此次特别邀请到香港、日本、印度、巴勒斯坦、肯亚、乌干达…等世界各国女青年会代表,集合2百多位国内家暴防治领域的专家学者,期望以家庭为中心,结合本土经验与国际视野,为台湾的关係教育找到「出路」。

「家」中的恐怖情人 「冰山」是存在的

台北基督教女青年会日前举办第二届「亲密关係暴力多元处遇国际论坛」,集合2百多位国内家暴防治领域的专家学者,期望为台湾的关係教育找到「出路」。

台北基督教女青年会日前举办第二届「亲密关係暴力多元处遇国际论坛」,集合2百多位国内家暴防治领域的专家学者,期望为台湾的关係教育找到「出路」。 (摄影/记者张嘉慧)

如果是交往中的男女碰上「恐怖情人」,基于未婚,还较容易谈分手,但若是发生在「家庭」中间呢?要分开谈何容易?

王浩威举例,1993年发生的邓如雯杀夫案,引起社会很大的震惊,这位「加害者」,是极严重的长期家暴「受害者」,但因为求助无门,以致犯下杀夫案,而且「她杀了人,反而说觉得自己自由了。」此案件引起草根、学术界从漠视,转而开始唿吁「家庭暴力」的问题。1995年起,时任法官的高凤仙(基督徒)提出草案,成为家暴法通过的主要推手,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实行家暴法的国家。

事实上,「家庭暴力的防治运动,我们已经走了21年(自1993年算起)。」过程中也发现「受害人的辅导都来不及了,怎么做加害人?」王浩威提出,「如果要实行家暴法,事实上需要做许多的配套措施,包含社会结构的考量。」

因此重点更当省思,整个社会是否有够好的「环境」与「秩序」,让这些危险坏男人不再做恐怖情人,否则只是将其贴上标籤。「浮上檯面的恐怖情人只是冰山一角,虽然一角被惩罚了,但冰山还是存在的。」

据卫生福利部保护服务司司长张秀鸳提出的资料指出,全国家暴中心统计,从2008~2014年至今,台湾家暴案件以结婚、离婚、同居到亲子与老人服务等各种关係中,平均每年约增加1万5千位受暴人口,家暴案件每年攀升10%,显示亲密关係暴力是容易被忽略、且隐藏在周遭的社会问题。

这项社会问题,教会也不应忽视!

近期社会案件层出不穷的启示 重新省思「关係教育」重要性

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王浩威。

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王浩威。 (摄影/记者张嘉慧)

近期层出不穷的社会案件,让不少人不禁问,台湾社会生病了吗?但,这些案例,也再一次促使大家省思,我们到底忽略了甚么?

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杨蓓指出,家暴法设立以来,只能针对受暴者与施暴者分别进行辅导,却忽略「关係重建」的重要,包括夫妻需要在日常生活互动与家庭背景中,寻找关係的破口;此观点也点出了台湾社会在教育中失落的一环-「关係教育」。

此外,根据美国疾病管制局2014发布的统计资料,在美国约有9%的高中学生表示,自己在过去一年间曾遭到男或女朋友的肢体暴力,更有将近25%的青少年曾经遭到约会对象的肢体或是情绪虐待。

为有效防治青少年约会暴力,美国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学校,已透过深入校园来教导青少年认识约会暴力的样态、察觉暴力特徵,以及培养对亲密关係的正向处理态度等,为青少年提供相关情感教育,这些行动和策略,都是国内发展青年族群亲密暴力防治工作的重要参考。

王浩威曾经有辅导家暴夫妻失败的案例,如今的他再回想起来,认为当时自己应更多思考,很多人还是期待「相互依赖的关係」,「我应该不是一直跟他(施暴者)讨论说你要怎么控制暴力,而是要跟他谈论说,现在『家发生了危机』,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处理,让他感觉这个家还是存在的。」

有许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换个角度来说,其实婚姻应该是「自我」的坟墓,如果双方都愿意放下一点自我,亲密关係路上必有更多的甜蜜与盼望。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