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1915年8月完工,命名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教会周报上的照片,正是现今教会建筑外观。

1915年8月完工,命名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教会周报上的照片,正是现今教会建筑外观。 (照片提供/大稻埕教会)

堪称台北市首间教会的「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已设立140年。该教会是由马偕宣教士于1875年8月创立的第10间教会,时称「大龙峒礼拜堂」。

1884年中法战争,清廷惨败,民众排外势力高涨,起而攻击众教会。大稻埕教会当时受害最为惨重,一夕间成了废墟。但马偕坚守信仰,与时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据理力争,获得赔偿金,得以重建4间教会。隔年7月,重建「大龙峒礼拜堂」,正式更名为「枋隙礼拜堂」,即今日迪化街大桥教会的现址。

改名后的「枋隙礼拜堂」,人数不断復兴。因此,「台湾茶叶之父」李春生长老为教会奉献土地、为礼拜堂捐献资金。1915年8月完工的新堂,又再次命名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

大稻埕新堂东西合璧 逢教会大復兴 古蹟建堂之路一波叁折

教会建筑融合东西方特色,因而吸引其他教会租借场地,举办佈道会。其外观具「闽南」东方特色,骨架以西式工法打造,雄伟的哥德式外观,也包含「牛眼窗」(编按:西式建筑上,一种採光与装饰兼具的圆形窗子)等西方特色。

然而,当时民风保守,会堂正面拥有两扇大门的设计,为的是让男女从不同大门出入,因此吸引当地百姓进到会堂。该教会现任主任牧师谢大卫表示,当时的大稻埕教会,不仅堪称全台最具规模的教会,还成为东西方教会的指标。更重要的是,福音的復兴,正要展翅上腾。

约1975年,老旧的会堂因人数太多,而不敷使用,教会决定扩建,「这时,却遇到了层层的阻挡。」

当年李春生长老奉献土地给该教会,但未办理「土地移转过户」,他离世后,其子孙共同持有该笔土地,却分散世界各地。因此教会需分头找寻李春生的子孙,有的愿意移转登记,有的则要求教会购买。直到2004年土地问题才解决。

谢大卫提到,当教会重建时,又面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制定教会成为「古蹟」,「如此一来就无法建堂。当教会进行工程时,还遭到强制停工…」

经数次协商,最终取得政府同意建堂,但需保留教堂的「塬貌」。2007年新堂正式动工,在会友们奉献与迫切祷告下,筹得逾2亿元新台币,2009年完工,2010年献堂。「因此,今天的『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外观),跟1915年的一模一样!」

因上帝奇妙开路,教会成为「古蹟」,政府也能「容积移转」。如此一来,减轻教会不少负担,进行其他事工也绰绰有余。

上帝给大稻埕教会不只有建筑还有音乐 「大稻埕学苑」社区领人归主

大稻埕教会拥有全台第叁大的管风琴,每逢主日敬拜总以该乐器为主呈现。图为现任主任牧师谢大卫祝祷。

大稻埕教会拥有全台第叁大的管风琴,每逢主日敬拜总以该乐器为主呈现。图为现任主任牧师谢大卫祝祷。 (照片提供/大稻埕教会)

大稻埕教会数10年来不断经歷上帝带领,音乐更是成为特色之一,当中包含「敬拜讚美」。

全台第叁大、拥有「乐器之王」之称的管风琴,总在主日中以该乐器为主呈现敬拜。另外,和法国订製的鐘楼,包含「报时的摇摆鐘」及「放诗歌的音乐鐘」,整点和聚会前所传出的声音,飘扬至方圆百里,成为当地特色。该教会被列为当地的观光景点,不少居民因而走进教会。

2011年,教会在台北社区开创「大稻埕学苑」,不限年龄推动「活到老学到老」课程,透过插花、健身、医学讲座、法律语文等课程,以及牧师分享圣经故事,带领不少社区学员们成为基督徒。

今年也是大稻埕教会的「宣教年」,秉持「一领一」异象,每位会友在「属灵认领」上,需带领1至3位非信徒的亲友,透过「关怀」及「代祷」认识耶稣!

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 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圣经》马太福音28章19~20节

「报时的摇摆鐘」及「放诗歌的音乐鐘」所传出的声音,成为当地特色。

「报时的摇摆鐘」及「放诗歌的音乐鐘」所传出的声音,成为当地特色。 (照片提供/大稻埕教会)

大稻埕教会小档案】

● 设立时间:1875年8月15日
● 教会地址:台北市大同区甘州街40号【MAP】
● 教会电话:(02)2553-9741
● 主日崇拜:星期日早上09:30(台语)、11:00(华语)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