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马祖东引岛,是台湾领土最北的疆界。这个从基隆港坐船要7小时才能到达的小岛,在Google卫星地图上,搜寻不到任何路名。

东引岛第一座、也是唯一一间教会─东引礼拜堂。      (照片提供/东引礼拜堂)

早期政治敏感,东引战火频仍,花岗岩地形不利农作,使居民不得不自强于匮乏之地。在当地,冬夏温差可达40几度,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在军营,不在村裡。岛上居民多信奉佛、道教,若非为就学、工作离岛,通常难有机会接触福音,直到千禧年之后,东引岛的福音工作才有了一线曙光。

2001年,一位离乡后信主的东引乡亲带领永和礼拜堂短宣队,返乡为当地学生举行课补班。因课辅班不断延续,隔年东引礼拜堂在台北永和礼拜堂资助下成立,在接下来的近10年中,由不同牧者、传道不远千里延续小岛牧养工作,除了带领一位居民受洗,也提供当地军人聚会的场所。

领受异像、遵神带领 举家落脚东引

陈耿信传道全家福。      (照片提供/东引礼拜堂)

由于距离及人力短缺,东引礼拜堂一直没有专职牧者,直到2年前,陈耿信传道在神的引领下,来到这个边疆小岛。

拥有明确宣教异象的陈耿信,曾不断寻求出国宣教的时机,却总得到神否定的答案。眼看在台北牧会任期将届,一家人未来未定,陈耿信和太太孟树珍迫切祷告,后来逐渐釐清异象,塬来应该要前往的是福音荒凉之地。不久之后,便接获前往东引礼拜堂牧会的邀请,服事那块亟待耕耘的北疆之岛。

宣教的「家」 关心每个最小的需要

面对岛上清一色非基督徒,陈耿信传道常花时间绕村祷告,并逐一探访村中家庭。      (照片提供/东引礼拜堂)

举家迁至东引岛的陈耿信,形容自己就像上帝派来的「伞兵部队」。在基督徒比例近乎「零」的小岛上,他举足所踏,都是「硬土」。一开始牧会,教会5名会友全都是「自家人」。

于是陈耿信开始为岛上的福音事工迫切祷告,除带着家人绕村祷告,还挨家挨户拜访岛上居民。面对「硬土」,他从不选择硬碰硬,而是靠着祷告和倾听不断建立爱的关係,积极了解许多人面对夫妻、婆媳、亲子等问题的心声,适时以自己的家庭见证回应。

岛上的居民逐渐从观察、好奇,开始愿意接受他的建议做出改变。目前,东引礼拜堂成立的查经班,成员几乎都是非基督徒。

平凡宣教生活 品尝顺服「回甘」的滋味

由于东引岛为军事要地,长期以来岛上军人数远超过居民人口,因此东引礼拜堂会众多为身着军服的年轻人。      (照片提供/东引礼拜堂)

除影响许多未信主的岛民,东引礼拜堂也是军中基督徒「一领一」的宣教福音基地。过去2年,除有许多基督徒在此接受牧养,也有非基督徒在服役期间受洗。每到主日,小小会堂中一群身着军服的年轻人显得特别醒目。

从不「强迫推销」的陈耿信,开放家门,使东引礼拜堂取代网咖,成为阿兵哥休假时温暖心灵的地方。在这裡,禁锢的身心终于可以「放鬆作自己」,温馨的教会家庭,让一些年轻人因此在小岛上初次接触福音,甚至进而受洗。

从身兼管理、牧养、行政的都市教会牧者,变成经营10人小教会的宣教士,陈耿信发现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多了、工作量少了。在东引,敬拜用Youtube,不用编週报,聚会内容只有「唱诗、讲道、爱宴」,但面对一片「硬土」,他的心却要加倍的柔软,谦卑倚靠神。

「不敢说为主做了何等的成绩,但我们晓得这2年是神带领我们走每一天,使我们恩典够用。」陈耿信表示,在东引的服事就是用生活见证、用生活宣教,正如同顺服之路有苦有乐,一份单纯「爱神爱人」的工作,虽然是最困难,却也是令他最享受的事。

  • 关键字
分享
意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