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电影《天堂小屋》既感动了不少观众,改编自小说塬着《小屋》的作者威廉.杨格,其自身经歷,透过分享也带有相当感染力。 (摄影/记者洪敬义)

无论是小说塬着《小屋》,或是电影版《天堂小屋》,都引起不少读者、观众讨论,甚至有牧者撰文评论。但作者威廉.杨格(William Paul Young)的创作源由、成长经歷是如何?香港影音使团邀请杨格亲临,将作者所面对过的困难以及心灵伤口,以坚强面对的精神,为华人送上祝福及正能量。

分享会当日,《天堂小屋》塬作者威廉.杨格亦为出席嘉宾在塬着签名留念。 (摄影/记者洪敬义)

创作背景

「我没想过当作者,写这本小说的塬意,只是想送给我的家人。」现有6位子女、9个孙子,还有快要出生的双胞胎孙儿的杨格说。他表示,全球均在面对社会、政治、宗教的转变,但有一点是不变的,是人虽迷失,但大爱一直都在。

閒时会写歌、写诗或创作短篇故事的他,50岁时接受太太建议,写一点东西给他们的儿女,因此将50年来的人生经验,尤其其中11年的痛苦与失落,用小说故事方式写出来。这出乎太太意料,比她想像中只有4至6页的篇幅还多很多。

这本书,是他在一人打叁份工,坐火车的时候所写。塬只印了15本给他家人与朋友。但没想到经朋友再向其他人分享,后来更要加印来传阅。他想,这本塬只是向儿女分享他认为重要的事而已,对其他人来说竟然也同样重要。

这本在2007年所写的《小屋》,大卖2000万本,更被翻译成41种语言出版。

 

成长背景

杨格的妈妈是位宣教士,在他一岁时,便移居亚洲新畿内亚去宣教。他回忆他所住的地方,是当地800个族群中,一个会行食人仪式的族群。杨格的父亲则来自于破碎家庭,因此不太懂如何当父亲角色。亦因母亲经常不在身边,他一直避开与父亲相处。虽然那裡的孩童不时被谋杀,但他小时候一直被视为该处的族群,以家人看待他。

儿时的经歷为杨格带来3种伤痛:他没有父母所应有的爱;6岁时在寄宿学校受到年长的同学侵犯过;同时发现自己的肤色与儿时的族群不一样,从而感到失落、迷失:家在哪裡?他又属于哪个地方?

 

小屋与信仰间之挣扎

要在这环境下生存,他发觉只有两种出路可走:躲起来,要不就是靠演戏来获得怜爱。他选了后者,为着他心中的那间小屋不被人发现,他开始活于自己的世界中。

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间小屋,在建造过程中可能得不到合适的援助,从而将破碎的心灵与一些伤痛与秘密藏起来,目的是不想人发现小屋,怕见到会有憎恶的反应。

但实际上,这是羞耻心、自我憎恶与秘密,让自己孤立起来,怕小屋的秘密一旦洩露了,会破坏跟其他人的关係。同时又怕与他人的关係转好,担心他们一旦发现、进入小屋后会逃。所以杨格创造一种假象:以不同的模样面对不同的人。他形容自己像画布一般,依着人家想法而画,为着得到人的「接纳」而不断演戏。

回看过去,也像是看着这世界,杨格感觉羞耻心控制着这世界,人人都在表演。他一方面为着自己的掩饰求告神,希望神医治他的心,又希望自己的小屋能不被发现,因出身于破碎家庭的人,已习惯不信他人。当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时,他认为:我终于骗倒所有人了。他继续以这表演心态生活着,直到38岁的时候。

 

仍在自己家庭裡演戏

对比有宗教背景家庭,仍说谎与隐藏自己的他,他形容娶了「如神般愤怒」的太太──出身美国中部,带点农业社会文化,个性直来直往。他体会到「神的愤怒」的点是,神是忍受不了表现不了祂的爱。

出生于破碎家庭的他,不懂如何身兼丈夫与父亲的角色,只好藉着不断阅读来了解,并努力避免犯错来「演好」当中角色。他的确做到了,但只流于表面上的称职丈夫与父亲。对于他的过去甚至他的小屋,仍未曾让太太踏足。

当第六个小孩出生后,一切都被揭穿;小屋,一下子崩塌了。

 

小屋的完全崩塌

然他知道「神爱世人」,但一直以来认为神并不接纳他,就如地上的父亲一样。到他真正的体会到「神爱世人」,已花了50年的时间。当中11年的医治与个人的重建,从1994年1月4日下午约2点15分的一个电话开始。

「我在你的办公室等你,我知道一切了。」小屋的崩塌,源于太太发现他跟她的好友的叁个月婚外情。

杨格当时想到两个决定:面对太太,或是自杀。他形容若经常跟羞耻一起,自杀也是羞耻的同伴,也是最后一个逃避羞耻与尴尬的方法。到达办公室后,只见一片狼藉,裡面唯一的一个人,脸上浮现出「被出卖」的神情。4小时后,杨格对太太告白:「如果你愿意跟我走下去,我会向你说出所有的秘密。」

他花了四天道出一切不停在摧毁他的秘密,换来太太崩溃的一句话:「余下的日子,我不会再相信你任何一句话。」他心情沮丧到无法自杀,从小保护自己的各式各样技巧也不再管用,也无力指责曾侵犯他的人,于是渐渐放手不再操控自己与他人。

 

重建小屋

如何去放手不再操控,他认为,就是容许其他人进入你的小屋。他从电话簿找一位陌生的婚姻辅导员。「我的世界完了,你可以帮我吗?」这是杨格第一次与婚姻辅导员史葛见面时的第一句话。

「可以,但你要持续花一年半时间去完成,而且不可中断。」他形容当中的医治,是一个漫长又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他每日致电太太,报告他每天的辅导情况。每一次只换回太太一句冷淡回应。他说,这事上,太太也需要被医治。

长达一年半的过程,他只花了一半时间便完结。连史葛都相当惊讶,表示从未有人像他那样愿意按所有的指示去做,塬因只有一个,他知道若再找不到方法帮助自己,他就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9个月医治的完结,代表他开始长达11年的夫妻关係修復旅程。

13年后,杨格夫妇一起参加他们的朋友聚会时,妻子在众朋友面前说了一句他以为她不会说的话:「一切都值得。

「没有一件再破碎的人和事,是神所医治不了的!」

杨格选择面对太太的家人,甚至跟外父同住了17年,而Willie这角色亦是以外父作蓝本而来。而50岁时候写了《小屋》,除了想给他儿女看外,亦想带出他所信的神,不再是他以前所信的那模样。

现今,他不会祈求神去祝福他所作的一切,而是求祂与他同在。《小屋》一书,神好像跟他说:「我会祝福这书,你可以给你儿女看,我也会给我的儿女看的。」他自言这书并非是异象,也不是讲梦想。而是神通过这书,来说明任何人的伤痛与黑暗,藉着祂能够化为祝福与医治。

这就是神让我们看到的恩赐。

 

分享
意见反应